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来,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网上也有很多争论,但95%以上是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有人认为:“目前家庭经济情况贫富差别很大,有相当一部分人刚刚解决温饱,何况陆续还有人要下岗、失业。在此情况下再进行产业化的教育高收费,势必把本已拉大的、已到危险境地的贫富差距再度拉大,使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第六部分中国适不适合教育产业化?(2)
在人均收入还相当低的情况下,教育产业化实际上是对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侵害”。
还有人干脆批评说:“凡是打着教育产业化旗帜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赢利,凡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人,都绝不是热爱教育的人。
上述观点虽然有些过激,如果我们从教育反思的角度出发,冷静、客观的分析教育产业化,也会得到同样的结论。
有网友分析到:“在财富不均的社会里,实行义务教育,使得小孩子在相对平等的环境下成长,是保持社会凝聚力和稳定的重要条件。基础教育的非产业化,似乎是共识。而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主要靠政府拨款。”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尚且如此,在还不是很富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教育的产业化显然是不适合国情的!
教育部长周济在回答记者的有关提问时说:“政府从未提出教育要产业化,不能把教育同其他产业、同企业等同起来。”
周济部长认为:“教育产业化作为学术研讨是可以的,但是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和经济政策应避免用教育产业化的概念,不能以教育产业化的思想来指导教育发展,更不能作为政府创收、摆脱财政困难的手段”。
周济部长强调:“我国的《教育法》对这一问题的性质做了明确规定,不能把教育同其他产业、同企业等同起来,如果政府提倡教育产业化就会导致社会追求教育投资利润的最大化,就会对教育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公平”。
周济部长还特别说明:“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历史使命,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上始终负有主要责任。但是,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教育的投入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推进教育成本的分担,但是,这跟教育产业化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可见,不管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分析,不管是官方意见还是群众意见,都不赞成教育产业化。因为,它确实不适合当前中国的国情!
C、教育产业化是谁提出并且实施的?
记得4年前的一次学校大会上,校长吹了有关教育产业化的风说:“教育产业化是一种趋势,是上面的精神,也是社会需求优质教育的必然产物”。自此以后,教育产业化的话题就一直不绝于耳。
教育产业化之风不但吹的快,吹的猛,而且落实的也异常迅速。
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各地的所谓重点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纷纷以教育产业化为名,大办公私合营的分校。有地方的一家小学就有二三个分校,还有的中学甚至办了所谓的“附属小学”、“附属初中”。当然这样的附属学校普通的孩子是进不去的,只有那些能交得起高额学费的富裕家庭的孩子才能到这样的学校读书,享受所谓的优质教育。因为,教育已经产业化了。普通人家的孩子,因为没有钱,理所应当的被拒绝于重点中(小)学的校门之外。
令人不解的是:有些地方,重点中(小)学老师的工资和学校的大部分资产明明是国家投入的,就因为某某企业参与建校,挂了个企业的名字,就堂而皇之的以民营学校的名义向学生收取高额学费。
在南方某市,按当地的报纸说,本地区经济增长率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加,城市人口也以几何数字增加。但是重点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十来年基本不变。重点中(小)学的公办班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多数学生为了上重点,只得交高价上所谓的民营班。对此现象群众意见特大,也有政协委员上书地方政府,指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它损害的不仅仅是公民平等教育的权利,还给不少家庭带来了经济上的困难,而且还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然而,意见归意见,批评归批评,提案归提案,教育产业化的步伐不但没有在群众的意见、批评、反对声中止步,反而越走越快,越办越兴旺!直到2004年1月6日针对海外媒体提出的“中国教育产业化”问题,教育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04年首场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中国政府从来没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政策,一定要坚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教育产业化的热度才有所降温,大肆鼓吹教育产业化的声音才有所降调,人们才真正冷静的思考有关教育产业化的问题。
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到底是谁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论调?教育产业化为何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风行全国?
有人认为,是一些学校的老师积极倡导了教育产业化。非也!
岂不知教师也是普通的市民,有很多教师的孩子因为重点学校的学位有限而不得不倾其所有,花大钱买私立学校的学位。而且,教育产业化还使他们的精神压力数倍的增加。应该说教师是教育产业化的最大受害者,他们怎么能够倡导自己深受其害的教育产业化呢?
退一步讲,就算老师有心积极倡导教育产业化,凭着教师的那一点点能耐,如何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使教育产业化如此的迅猛、如此的如火如荼?如果教师真有那么大能耐的话,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就不可能发生!如此看来,提出教育产业化并使之风行全国的除了很有影响的学者、政府部门外,普通的老百姓绝无此能!
第六部分中国适不适合教育产业化?(3)
D、为什么有人热衷于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不适合中国国情,自然会遭到广大老百姓的反感和批判。教育部的两位部长也说:政府从未提出教育要产业化。而且,教育部历来是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的。然而,在一些地方的领导者和一些比较有权威的学者那里,还在卖力地鼓吹教育要产业化,而且有个别地方把好的初中、高中,以改制的名义卖给了私人,这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资料显示,对于教育产业化,经济学家的观点相对统一。他们多从专业角度出发,认为我国教育投入远远不够,将产业化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可以摆脱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的窘境,而且能够开拓教育发展的新领域,拉动经济,改变中国老百姓不愿花钱的习惯,据说这也是与国际接轨。
企业老板办教育的目的很明确————赚钱,这个谁都明白。政府部门热衷于教育产业化大概有一下三点原因:首先是考虑到教育产业化可以增加教育经费。我国的教育投入是比较少的,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联合国人权调查员托马谢夫斯基对我国的教育作了近半个月的考察。她表示,中国几乎属于世界上对公共教育投入最少的国家之一。中国每年的教育投入只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远远低于联合国建议的6%的标准。她说,中国政府只承担了学校开支的53%,其余的费用则转嫁到学生头上。利用教育产业化,正好可以补贴国家教育投入不足的空缺。
其次,有些地方社会经济水平很低,没有什么支柱产业支撑地区经济,学校甚至政府机关的开支都难以维持,老百姓虽然贫困,在其它方面舍不得花钱,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不得不咬牙交费。政府领导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以教育产业化的名义,名正言顺地从老百姓兜里“套钱”,以维持学校、政府机关的开支。如资料所述,某些地方官员还曾产生对高中阶段教育不仅要“断奶”,而且要让学校创收,上交财政的想法,这其实是在推卸政府本来应负担的投资教育的责任。
再次,有部分腐败分子,打着教育产业化享受优质教育的旗号,肆无忌惮地巧取豪夺以满足个人的私欲。现在教育行业成为暴利行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社会上曾经流传的“要想富,开药铺”已经被改为“要想富,办教育”。这顺口溜中的故事老百姓心里清楚,腐败分子心里更加清楚!
E、中国不能走教育产业化之路!
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2004年9月2日在网上回答问题时说:“教育是一种崇高的公益事业,对凡是能够接受教育的人都要提供教育,所以将教育产业化违背了我们的办学宗旨,也违背了我们的办学方针,也直接违背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可以说,直接违背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根本原则。所以产业化的问题,我们教育部是坚决反对的,是绝对不能把教育产业化的,教育产业化了,就毁掉了教育事业了。”
有网友分析:“纵论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地教育是完全的产业化,即使市场最发达的美国,所有的民营学校还是依靠他们的理想和资金赞助来维持自己的义务,而高额收费,一般是针对外国学生的,而像德国等国家,高等教育也是完全免费的。这些发达地国家从来没有人呼吁教育产业化,他们的人均收入已经相当的高,而对他们来说,这依旧是国家的普遍义务,而在人均收入低下,贫富极端不均的中国,却千奇百怪地出现了教育产业化地呼声,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
中国人均收入多少?而教育产业化后地学费是多少?大家都很清楚。现在,“教育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根源就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