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神圣睿哲,高出乎千古帝王之上,自能主持,若朕则岂能及此也。”这里点出他本人不想继续如康熙实行过的这种办法,就是说,他虽然被指定为继承人,而对这种“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的办法,不以为然。接着从康熙提出皇位继承人的重要转到他的设想则说:“皇考当日,亦曾降旨于尔诸臣曰:‘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致贻累于尔诸臣也。’朕自即位以来,念圣祖付托之重,太祖、太宗、世祖创垂大业,在于朕躬,夙夜兢兢,惟恐未克负荷。向日朕在藩邸时,坦怀接物,无猜无疑,饮食起居,不加防范,此身利害,听之于命,盖未任天下之重也。今躬膺圣祖付托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为长久之虑乎?当日圣祖因二阿哥之事,身心忧悴,不可殚述。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然圣祖既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以下雍正阐明他的建储办法并请诸王大臣发表意见,他说:“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诸王大臣等当各竭忠悃辅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令主,朕于尔等亦必保全成就笃厚恩谊,岂非家国天下之大庆乎。朕意若此,诸王大臣其共议之。”在场的诸王大臣异口同声:“皇上圣虑周详,臣下岂有异议,惟当谨遵圣旨。”雍正看到诸王大臣完全赞成,甚为高兴,回敬大家说:“尔诸臣既同心遵奉谕旨,朕心深为慰悦。”于是命令其他诸臣退下,只留总理事务王、大臣,将密封锦匣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认为万无一失才出去。《清世宗实录》,卷10,15~18页;蒋良骐:《东华录》,卷25,411页。按历史记载,雍正又别书密旨一道,藏诸内府,为异日对勘之用。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7,186页。从此,不仅在清朝,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推出了秘密建储制度。
秘密建储制度的办法,最重要的是由在位的皇帝,选定继承人,秘密写名,装在锦匣里,收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何时皇帝逝世,取下锦匣,打开事先写好的谕旨看选定谁为皇储,然后由他继位当皇帝。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皇位继承法的立嫡长子制度,而有一定的选贤任能精神。甚至发现预立者有问题,还可以更换,和清朝原来不立储君完全不同,可以避免仓促之间而一言定大计可能出现的失误。但它虽然立了储君,却又不公之于众,被立的皇子本人不知道,其他的皇子也不知道。这既可以防止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又可以防止诸皇子与储君及皇子之间为争储位而进行的斗争。极而言之,在封建君主制度下,争夺皇位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秘密建储制度的确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避免一些纷争,这是雍正做出的一件有积极意义的历史性贡献。
乾隆十三岁,以英俊与才华出于众兄弟之上,加之曾受到康熙的钟爱,他的弘历名字被雍正写在谕旨上,成为清朝第一个被预立的秘密皇太子,一直到十三年以后雍正逝世,这个秘密才大白于天下。
储君一瞥秘密皇太子:读书与写作(1)
乾隆的父亲雍正,由雍亲王一跃继承大统,成了“今上”皇帝,做儿子的乾隆也就水涨船高,由亲王之子变成了皇帝之子。乾隆为皇子时的主要活动是读书与写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地位的变化,乾隆为皇子时的读书要求比为王子时提高了一步。雍正元年,他父亲选择了当朝硕学大儒做他的老师,对他教书、课读。书房设在乾清宫内懋勤殿的上书房。和乾隆一起就读的有他的哥哥弘时,弟弟弘昼。雍正非常重视对皇子的教育,为皇子拜师作了具体规定。雍正元年谕:“诸皇子入学之日,与师傅备杌子四张,高桌四张,将书籍、笔砚、表里安设桌上。皇子行礼时,尔等力劝其受礼。如不肯受,皇子向座一揖,以师儒之礼相敬。如此,则皇子知隆重师傅,师傅等得尽心教导,此古礼也。至桌张饭菜,尔等照例用心预备。”行拜师礼的那天,有朱轼、徐元梦、张廷玉、嵇曾筠四位先生出席,一切都遵雍正谕旨行事。乾隆在怀念朱轼的一首诗中说:“皇考选朝臣,授业我兄弟。四人皆宿儒,徐(元梦)、朱(轼)及张(廷玉)、嵇(曾筠)。设席懋勤殿,命行拜师礼。”同时加以注明:“我朝成例,皇子初就学,见师傅,彼此皆长揖。皇考择此四人为余兄弟之师,命在懋勤殿行拜见之礼,示尊重也。”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4,50~51页。
在上书房教书的师傅受到较为特殊的礼遇。王公大臣见皇子,皆双膝跪,唯上书房师傅,则以捧手为礼而不跪。乾隆的师傅先后有十余人之多,著名的有福敏、朱轼、张廷玉、徐元梦、嵇曾筠、鄂尔泰、胡煦、蒋廷锡、顾成天、蔡世远、梁章钜、邵基等人,而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福敏、朱轼及蔡世远。福敏,字龙翰,镶白旗满洲人。康熙三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雍正为亲王时就聘他为乾隆的老师,雍正即位后,擢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晋左都御史,出署湖广总督,雍正手诏谕称:“近日廊庙中颇乏卿贰满臣,皇子左右亦须尔来辅翊。留尔在楚,乃出于不得已,宜体朕意,勉力为之。”说明经常需要这位满族大学者来教育乾隆兄弟。乾隆时福敏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并继续请他教皇子读书,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作《怀旧诗》,称为龙翰福先生,诗中说:“忆年舞勺岁,皇考抡贤师。即从师授经,讵惟习少仪。循循既善诱,严若秋霜披。背诵自幼敏,匪曰诩徇齐。日课每速毕,师留为之辞。以此倍多读,忠益平生资。谁知童时怨,翻引老日悲。不失赤子心,能无缱绻思。呜呼于先生,吾得学之基。”《清史列传?福敏传》,卷13。朱轼,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改庶吉人,授知县,历刑部主事、郎中,出督陕西学政,擢光禄寺少卿,转奉天府尹、浙江巡抚。雍正即位,召至京师充《圣祖实录》总裁。雍正年间,命直南书房,加吏部尚书,复加太子太保,进太子太傅,拜文华殿大学士。乾隆时复充《世宗实录》总裁。这位朴诚事主的先生,其以经训进讲,亟推崇汉代贾谊、董仲舒,宋代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学说,深受乾隆尊重。元年九月卒后,乾隆盛赞:“大学士朱轼品行端方,学术醇正,为圣祖简用大臣。皇考眷注有加,简任机务,纯修清德,望重朝端。朕自幼读书宫中,常闻讲论。”在《怀旧诗》中称为可亭朱先生,并说听他讲授时间最多,“时已熟经文,每为阐经旨。汉则称贾、董,宋惟宗五子。恒云不在言,惟在行而已。如坐春风中,十三年迅耳。……呜呼于先生,吾得学之体”《清史列传?朱轼传》,卷14。。蔡世远,字闻之,福建漳浦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奉命参修李光地为总裁编纂的《性理精义》一书,书成后辞归福建,主讲鼇峰书院,声播八闽。雍正间,特召授编修,直上书房,迁侍讲、侍讲学士、少詹事、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主要是侍乾隆等皇子读书。他“讲《四子》《五经》及宋五子书,必引而近之,发言处事,所宜设诚而致行者;于诸史及他载籍,则即兴亡治乱,君子小人消长,心迹异同,反复陈列”《清史稿?蔡世远传》,卷290。。乾隆在《怀旧诗》中称之为闻之蔡先生,说他“奉命训吾曹,风吟而月弄。虽未预懋勤,八载寒暑共。常云三不朽,德功言并重。……呜呼于先生,吾得学之用”《清史列传?蔡世远传》,卷14。。
乾隆做皇子时,在福敏、朱轼、蔡世远这样的老师的教育下,过着严格的读书生活,每天顶着白纱灯进书房,“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课程,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赵翼:《簷曝杂记》,卷1,《皇子读书》。。那时他已在熟读《诗》、《书》、《四子》的基础上,精研《易》、《春秋》、《戴氏礼》、宋儒性理诸书,旁及《通鉴纲目》、《史》、《汉》、八家之文。《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朱轼序。主要是经、史,一般是先经后史。乾隆曾称:“朕自幼生长宫中,讲诵二十年,未尝少辍,实一书生也。”《清高宗实录》,卷5,4页。作为一位满族皇帝,乾隆的文化素养是极高的,这和他个人天资有关,也与从小接受老师的教育及饱读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分不开。
储君一瞥秘密皇太子:读书与写作(2)
从十四岁起,乾隆开始边读书,边写文章。最初主要是将读书心得体会和个人生活经历及见闻写成诗文。文章的体裁多种多样,有论、记、跋、序、表、颂、箴、铭、赋及杂著等。而作诗最多,反映出乾隆早年就有作诗的爱好和天才。他即位后,将其以前所作的诗文编辑为《乐善堂全集》,共三十卷,其中诗为十七卷,占半数以上。通过这些诗,可以看到乾隆做皇子时的一些生活侧面及情趣。如秋高气爽、霜染枫叶的清晨,他和五弟弘昼、二十一叔允禧、二十四叔允祕常常结伴到海子外行围。他在《海子外行围》一诗中写道:
朝雾敛秋空,遥天白如水,
猎骑出郭门,寒郊行逦迤。
箭逐双雕飞,鹰伺群雉起。
相逢倚杖翁,农话斜阳里。
悠扬墟里烟,淡挂疏林紫。
归鞍拂晓风,猎罢心犹喜。
对在晴空万里,泛舟西海的惬意之感也有诗描绘:
轻舠荡入蒹葭丛,波澄西海连长空。
云山倒影弄明媚,寂寞残荷摇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