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的第八子皇太极得以继立,但是另一个觊觎为汗的多尔衮却长期耿耿于怀,认为“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蒋良骐:《东华录》,卷6,102~103页,中华书局。,清太宗皇太极从当汗到当皇帝,在位十七年,也没有立皇太子,死后其弟多尔衮、多铎及其子豪格争当皇帝,闹得不可开交,以年方六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而结束。福临即顺治帝,执政十八年因天花逝世,年二十四岁。他在位时也没有立皇太子,死时儿子们年龄也都很小,只在逝世前一天以《遗诏》命立八岁的第三子玄烨继位,这就是康熙帝。表面看来与康熙争位的似乎没有,但是他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据说主要是因为出过天花,可以长寿,并且是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决定的。慕恒义:《清代名人传略?玄烨》,见《清代西人见闻录》,289页。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间,本想预立皇太子,结果没有立成。一是他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打破清太祖以来的习惯,按中国传统,立嫡长子允礽为皇太子,后来因与他发生矛盾,反复两立两废,终于还是把允礽废掉了。二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命达尔汉亲王、额驸班第等与满汉诸大臣在皇子中推举一人为皇位继承者,而且表示“大阿哥(允禔)所行甚谬,虐戾不堪,此外于诸阿哥中,众议谁属,朕即从之”《清圣祖实录》,卷235,13~14页。。达尔汉亲王及文武大臣分班列坐。满汉大臣说:“此事关系甚大,非人臣所当言,我等如何可以推举?”内大臣阿灵阿等强之要举。于是内大臣阿灵阿、散秩大臣鄂伦岱、尚书王鸿绪、侍郎揆叙等私相议论,与诸大臣暗通消息,在纸上写“八阿哥(允禩)”三个字,交内侍转奏。不久,内侍传达康熙谕旨说:“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尔等其再思之。”诸臣共举继承人,也就此不了了之,没有成功。《清圣祖实录》,卷235,13~14页;蒋良骐:《东华录》,卷20,335页。
储君一瞥秘密皇太子:父亲即位(2)
康熙帝立皇太子及诸大臣共举继承人,都没有雍正的份。按照这些做法,雍正是不立皇太子的受益者,但是他当上皇帝以后遭到许多攻击,成为众矢之的,他又是这个制度下的受害者。说他是受益者,因为既然没有指定哪一个皇子当继承人,他作为皇子之一,当然也有权成为继承人,而且他正是通过这个途径,在康熙弥留之际以《遗诏》确定为“继朕登基”的皇子,并由此而顺理成章即皇帝位。雍正后来承认就是如此,所以说“我圣祖仁皇帝为宗社臣民计,慎选于诸皇子之中,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清世宗实录》,卷10,15~16页。。但是,差不多从雍正即位起,就有人认为雍正即位,并不如他自己所表白或清代官书记载的那样,其间施展种种阴谋,篡夺了本来不是传给他的皇位。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上旬,朝鲜赴清的一位使者就向本国国王奏称:“雍正继立,或云出于矫诏,且贪财好利,害及商贾。或言其久在闾阎,习知民间疾苦,政令之间,聪察无比。臣亦于引见时观其气象英发,语言洪亮,侍卫颇严肃。且都下人民妥帖,似无朝夕危疑之虑矣。”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1册,4387页。这时雍正刚刚即位十个月,从朝鲜使者目睹的状况看,他对雍正的印象并不坏,但是他已听到“矫诏”的舆论。认定雍正为帝是“篡位”的主要根据也是相信康熙有《遗诏》,并在其中指定了继承人,但不是雍正,而是允。这位允是康熙的十四子,与雍正为同母所生,在康熙晚年他是和雍正竞争皇位的主要对手之一,康熙撒手人寰的那个时候,他任抚远大将军,远在西北前线。说他被篡位的言论,一出自雍正六年(1728年)被捕的一位反清人士曾静的供词。曾静是在湖南听别人说:“先帝(康熙)欲将大统传与允,圣躬不豫时,降旨召允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允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雍正)。”这里说的是康熙“欲将大统传与允”,还不是真正以《遗诏》的形式指定的,但与“降旨”召其来京相联系看,也可算是康熙有指定之意。而明确说有《遗诏》并被篡改的是同时被讯的另一些犯人供称,听到有人议论:“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大义觉迷录》,载《清史资料》,第4辑,121页。这完全是按书面文字的篡改来说的,当然那个书面的东西就是康熙的《遗诏》了。但是对满文的《遗诏》却不能玩这种文字把戏,而当时很可能留下满文《遗诏》据雍正《上谕内阁》所载,康熙逝世后宣读的《遗诏》就是满文写的。。还有一种舆论说,雍正不但没有被康熙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他是谋害死康熙以后,自己宣布自己当了皇帝。同是听到雍正篡改《遗诏》的犯人又听说:“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雍正)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如,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大义觉迷录》,载《清史资料》,第4辑,121页。按照这一传说看来,雍正是害了康熙以后,不顾其他兄弟是否可以登大位,而自作主张,当上了皇帝。迄今学者们仍在研究雍正继位之谜,有的将种种传说归纳为“篡夺皇位说”、“合法继嗣说”及“自立为帝说”。冯尔康:《雍正继位之谜》,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乾隆的父亲在即位这一关键问题上,与他有什么关系呢?简单说来有两个方面的关系,主要的是说雍正能被康熙确定为继承人,是因为康熙看中了雍正的儿子乾隆,也就是说雍正沾了乾隆的光。康熙逝世不久,朝鲜使者曾通过翻译听到一则消息说:“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病剧,知其不能起,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乾隆)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1册,4378页。又如康熙在世时看见乾隆的母亲连称“有福之人”,乾隆在木兰围场受到被射的熊威胁时,康熙御枪殪之,然后所说“是命贵重,福将过予”,等等。这些话好像都预示着康熙认为乾隆能当皇帝或他就想让乾隆成为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但是另一方面,乾隆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觉得祖父对他的喜爱不管如何超过同辈兄弟,都是祖父喜爱他父亲的结果。乾隆曾回忆说:“皇祖之孙百余人,其中聪明才识好学博闻年长于孙臣,而任事于朝者彬彬济济,孙臣年甫弱令,性复钝鲁,顾特被恩宠,迥异他人者,岂非我皇祖推爱我皇父之心比诸孙有独挚乎。”《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8,《皇祖圣祖仁皇帝恩赐御书记》。照此说来,乾隆受到康熙的特殊照顾是沾了雍正的光,雍正即位并非出于康熙喜爱乾隆所致。
储君一瞥秘密皇太子:密立的储君
乾隆的父亲雍正即位以后,在关于确立皇位继承人问题上,采取了一项空前的措施,这就是秘密建立储君的制度。而第一位成为密立的储君就是乾隆。因清朝前几代皇帝在这个问题处理上都曾引起过激烈纷争,雍正有此一举绝非偶然。
雍正的继位,就当时而论,不管合法与不合法,无疑是引起了激烈的纷争。从雍正即位后第四年的上谕得知,纷争由来已久。他借与他争位的允禩、允禟、允及其支持者们被惩罚的机会,大发议论,一个个予以痛斥。如斥责允禩“狂悖已极”,贬为“阿其那”。说他不孝不忠,其罪倍于二阿哥(允礽)。给允禟改名为“塞思黑”,说他系“痴肥臃肿,矫揉造作,粗率狂谬下贱无耻之人,皇考从前不比之于人数”。至于“允生性糊涂气暴,不知天地之高厚,亦不知自处为何如之人。皇考知伊在家,必然生事,特远遣出征在外,允乃信阿其那、塞思黑之唆诱,顿萌大志,自古有大志之人,岂有不愿身名美好之理”?王、贝勒、大臣等听皇上一番训谕,共同提出阿其那罪状四十款,塞思黑、允罪状十四款,并说“阿其那等以邪党为足恃,而要结之念弥坚;以大位为可干,而拘祸之心不已”,一致奏请“速正典刑”。雍正又讲了许多不忍心的苦衷,最后还是分别首恶,严惩了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将其幽禁,同年先后死于幽所。允等也遭拘禁,但希望有所悔改。雍正就此还说:“总之,此数人者,希冀非分,密设邪谋,贿结内外朋党,煽惑众心,而行险侥幸之辈,皆乐为之用,私相推戴,而忘君臣之大义,此风渐积已二十余年。”蒋良骐:《东华录》,卷28,465页。这时雍正尚未预料到三年之后,又有曾静等案发,继续攻击他篡夺皇位,要他不得不再次为自己的登基即位合法性辩护,刊布《大义觉迷录》,以正视听。也就是说,康熙晚年出现的皇位之争,前后不止二十余年。
尽管雍正是皇位激烈之争的胜利者,而他作为亲身经历这场骨肉相残并造成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当事人,还是非常厌倦这种斗争的。所以他即位伊始,在他的宝座基本坐稳以后,便着手解决继承他的皇位问题。为此,他于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在乾清宫西暖阁,召集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等,向他们面谕说:“我圣祖仁皇帝为宗社臣民计,慎选于诸皇子之中,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溥海内外,莫不倾心悦服,共享安全之福。”充分肯定康熙这次选择继承人是完全正确的。然后又说:“圣祖之精神力量,默运于事先,贯注于事后,神圣睿哲,高出乎千古帝王之上,自能主持,若朕则岂能及此也。”这里点出他本人不想继续如康熙实行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