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会出现应激或者中毒现象。事实上,这种情况就是不打疫苗也一样会死猪,因为猪已经发病了,有些猪的病还比较严重,由于应激等多方面的原因,养户就赖疫苗、饲料有问题。
蓝耳病本身就是一个病毒病,病毒病用疫苗来预防是主要手段,至于说是选择用灭活苗还是弱毒苗,或者是相结合,是先灭后活苗、先弱后灭活苗,还是仅用活苗,还是灭灭两针苗,还是活灭同时用,我个人认为要视具体情况来定。
对于蓝耳病这个病,紧急情况下用弱毒苗预防好一些,因为它同时能够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用灭活苗免疫是从安全角度来考虑,如果猪场的猪群比较健康,建议用灭活苗,紧急的情况下活、灭结合是可以的。
针对高致病性蓝耳病,个人推荐使用灭活苗。但是,注射这个疫苗有三个地方要注意:一是在母猪上注射容易导致流产,达1%以上;建议打的时候要用长一些的针头,不要追赶得太厉害以减少应激,一头猪一个针头。二是发病的猪尽量不要打,因为应激比较大,很容易打死猪。三是从临床角度来说有打疫苗好过没打,就是说如果没有打的话很可能全部猪都发病,打了就可能不会全部都发病,可以减少损失。
王贵平(广东省农科院兽医所所长,研究员):有效的疫苗免疫是目前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的主要手段,由于导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毒是变异毒株,原来在市场上流通的传统的蓝耳病疫苗株与变异株之间几乎没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利用去年猪〃高热病〃疫区分离的猪蓝耳病变异毒株作为种毒,研制出新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经临床试验验证,该灭活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投放市场后将对该病的防控起到积极作用。
注射疫苗后猪只出现发病、死亡的情况,原因很复杂,一方面可能是猪只在接种疫苗之前已经感染了病毒,只是尚未出现临床症状,这个时候接种疫苗就会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对疾病的发生〃推波助澜〃。另一方面,由于病毒的变异使得疫苗难以达到预防效果,出现这种情况不能认为是疫苗质量的问题。
焦点问题三:
去年以来的〃高热病〃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养猪场应该怎样做好防控措施?
杨汉春:蓝耳病是一种很难净化的疫病,也很难从猪场清除病毒;任何一种疫病流行过后都会稳定一些。蓝耳病的流行不会停息下来,但会变得缓和一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去年发生过的猪场至今对哺乳仔猪和保育阶段的猪以及繁殖母猪仍有危害,有一定比例的猪发病。
抗生素对蓝耳病肯定没有效果,但适当使用抗生素对控制猪群的继发感染是有利的,但不能滥用,更不能什么抗生素都用,特别是对已经发病的猪;饲料中添加一些中草药或一些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制剂对提升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是有好处的,可以考虑使用。
袁世山:教训很多,主要有:一、人为造病: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对3月龄以上的猪致死率几乎接近零,这些猪一过性感染后本来可以康复,但却被甩卖后运往场外,直接将病原传播给沿途猪场,造成疫情扩大;另外,病死猪的随意处理也造成了疫情扩散;二、病急乱投医:乱打抗生素等化学药物。
〃高热病〃病原复杂,加强猪瘟等常见病的免疫势在必行;另外,一定要避免人为造病(病、死猪处理要得当),加强生物安全建设,禁止高危人群、运输工具自由出入场区;一旦发病,尽快隔离病猪与健康猪。
关于当前很多猪场都使用自家苗进行疫病的防治,我个人不赞成使用自家苗。一是欧美国家初期曾尝试此法,均以失败告终;二是绝非病毒培养物再加佐剂即可称之为疫苗,一般猪场的制作软硬条件都很难达到要求;三是,我国有些地区及单位进行了所谓自家苗的制作及使用,但PRRSV仍然防而不止乃至愈演愈烈。造成这种状况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自家苗的制作及使用造成了人工散毒。当然,如果猪场能一直以此法控制蓝耳病,何乐而不为?只是,使用者一定要注意中长期效果,欧美国家之所以放弃该法,原因在于,虽有某种程度上的短期效果,但长期效果不佳,甚至使该场的蓝耳病疫情更加复杂化。
白挨泉:2007年4月份,广东小部分地区也出现发病,虽然广东其他地区相对比较平衡,但广大农村养猪以散养为主,防疫条件较差,另外当前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疾病的发生。各个养殖场依然面临着严重的防疫压力。在防疫上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健全呼吸道门户鼻腔是呼吸道的第一道保护屏障,当猪群感染传染性萎缩性鼻炎(AR)时,鼻胛骨变形、萎缩,目前很多猪场存在AR感染的现象,气管和支气管作为呼吸道第二道保护屏障,猪肺炎是支原体破坏气管、支气管纤毛引起的。目前很多猪场喘气病感染比较严重,但很多猪场对AR、喘气病的防疫重视不够,因此必须加强AR和喘气病的防控。
二、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当前大部分猪场PRRSV、PCV-2、HCV、PRV、SIV等感染比较明显,这些病毒的靶细胞为巨噬细胞和免疫细胞,因此动物感染这类病毒后,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动物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针对这类疾病的防控是防疫的重中之重,必须制订合理的免疫保健计划。
三、预防细菌的继发感染当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机体对任何外界的应激都特别敏感。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减低各种应激因素,如温差、机械性刺激、空气质量、饲养密度等。因此应针对各个应激阶段制订科学的药物保健程序,预防细菌的继发感染。
四、把好饲料原料质量关预防饲料霉菌毒素的影响,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强化营养,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争取做到早期隔离断奶、分胎次、多点饲养的管理模式,早期淘汰病残猪。
朱连德:现在我国养猪场蓝耳病的感染率还是很高的,但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感染率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报道出来。发生了〃高热病〃的猪场检测有蓝耳病的变异毒株,而没发生〃高热病〃的一些养猪场是否存在蓝耳病的变异毒株?未曾报道。我国在猪场疾病诊断、普查方面做得还不够,虽然有一个全国性的兽医检疫监督网络,但没有发挥出整体作战的优势。一旦一个地区发生疫情,多采用抽样调查,难免让人产生〃盲人摸象〃的疑问。2006年发生在几个省份的〃高热病〃疫情,并没有迅速调动各省相关机构协同作战,快速进入现场作全面的可疑病原的普查与筛选工作,所以迟迟难以给出定论。
王贵平:从去年夏季外省部分地区猪〃高热病〃发生情况来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小型猪场和散养户,而这些养殖场(户)的一致特点是,饲养环境恶劣,管理水平低下,缺少健全的防疫体系。由于新型疫苗的生产周期至少要1-2个月,在最近这个时期内中小型猪场更要特别提高防疫意识、强化饲养管理。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与养猪场的饲养管理环境密切相关,正是中小型猪场和散养户在生产管理上的漏洞,给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提供了暴发的温床。饲养环境恶劣、饲料原料质量差、大量使用抗生素和疫苗,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猪只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目前国内猪场传统的蓝耳病病毒感染比较普遍,大多数并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可以导致免疫抑制现象的出现,如果病毒发生变异成为高致病性毒株,就可能会引发疫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种猪引进。因此,中小型猪场必须严格把好种猪引进这一关,同时改善饲养环境,保证饲料原料质量,提高猪只本身的整体免疫力。
养殖场(户)应该及时注射疫苗,加大免疫强度。从生物安全的角度考虑,使用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要明显好于弱毒疫苗。
黄双辉:猪场要做好防控措施,得从三方面去考虑。一是疫苗预防:从预防的角度来讲,用有效和好的疫苗是一个直接的最有效措施,针对高致病性蓝耳病也是最好的方法。二是药物预防:包括用西药、中药、中西结合等。三是饲养管理要素:所谓三分管理七分饲养就是此理。猪场只要做到这一点,问题就会少很多,加强饲养管理有很多方面,如增强营养、控制温度、湿度等等。
在临床兽医眼中,这三方面都属于预防的范围。对高致病性蓝耳病而言,也只有从这三点去考虑。现在市场上传出有很多药治疗蓝耳病有效,这个中药不错,那个也可以,其实都是属于预防的范畴。或许这些都有效,但是疫苗相对直接点。
当然,疫苗的预防没有百分之百,这也不可能,因为猪毕竟是一个生命,一个疫苗的预防效果能够达到九成都算不错了。
谢灯养:此病在全国引起大流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目前散养户多,防疫意识比较薄弱,甚至不注射疫苗,猪只流动性大;
二、不注重饲料质量,如果饲料黄曲霉素含量过高,会严重破坏猪的免疫系统,使猪群的抵抗力下降;三、过分依赖同原动物的蛋白质原料,如肉骨粉、血浆蛋白等;四、过多注射疫苗,造成猪只免疫功能紊乱;五、某些不良商家炒作过度,造成养殖场(户)无所适从,滥用抗生素,过于夸大产品的功效。对猪场提出以下控制措施:一、做好隔离、消毒工作,不宜选用刺激性强的消毒药,如过氧乙酸。二、发病猪群不宜紧急接种疫苗,特别是活疫苗。否则种猪会引起大量流产,中、大猪出现较多的死亡。未发病的危险猪群可采用紧急接种疫苗。
三、保育猪、小猪发病时,应及时淘汰、处理病猪。不要抱有幻想,发病一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