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956-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服务也很周到,这是他的长处。为了迎接外国人,孔祥熙往往是亲自出马到车站接站,经常是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同时在外国人面前,他又替阎锡山吹嘘其“施政方针”,吹嘘山西,“在安定中求进步”,从而使得阎锡山这位督军大人也备感风光无限。  1919年初夏,华北运动会在太原举行。当时的山西已有了“模范省”之“荣誉”,英国、美国和瑞典等国的公使、参赞、武官及随员都前来参观。孔祥熙应邀担任接待任务,还作为向导领外宾参观机关和各学术团体。孔祥熙详细介绍了山西的教育状况和施政措施,替阎锡山做了不少宣传。从华北运动会开幕到闭幕,孔祥熙一直陪着外宾在看台上观看。运动会闭幕后,他又同各国公使畅游山西名胜,瞻仰了古朴庄严的晋祠,还游览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由于孔祥熙的努力,第一次接待外宾的任务圆满完成,外国人对山西所谓的“模范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祥熙也博得了阎锡山由衷的感激。1920年美国公使克兰率领一批参赞武官再度入山西游玩,孔祥熙又一次出任招待和向导,陪同他们游历考察,晋祠里和五台山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1917年以来,阎锡山在山西推行所谓的“村政改革”。“村政改革”主要从养蚕、植树、水利、天足、剪辫、戒烟6个方面进行,所以亦称“六政”。“村政改革”得到了孔祥熙的全力支持。孔祥熙当时逢人便说:“整理村范地就是实施村政,我们人人有责,尤其是居于‘士农工商’四民之首的读书人。读书人的知识比较常人为高,因此应负责领导重任,而且必须认真从事、广得宣传。”孔祥熙发动铭贤学校的师生大力宣传“村政改革”,在寒暑假期间,师生们带着盖有山西都军府及关防大印的证书,以半官方的身份向家乡父老兄弟姐妹宣传、讲解“村政改革”。他还告诫铭贤的学生说:“讲话不可疾言厉色,好像是在训斥一般,以免听讲的人产生反感,不愿接受。”孔祥熙认为阎锡山的施政内容和他从事的“提倡教育,振兴实业”是殊途同归的,所以他才不遗余力地为阎锡山大肆吹捧。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山多而平地少,素有十年九旱之恶誉。1919年山西全省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全省七十余县夏秋两季干旱少雨,当时灾情十分严重,有不少的县竟颗粒不收。当时北洋政府内外交困,入不敷出,各机关、学校和团体常常一连数月欠薪欠饷,对山西的灾情更是无能为力。阎锡山对此也是异常焦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为了缓和事态的发展,阎锡山特命孔祥熙速想办法救济灾民。可是又有哪位士绅肯真正拿出钱来救济百姓呢,尽管孔祥熙四处游说,可是效果甚微。最后,亦没有办法的孔祥熙只好凭着自己在官场上的一  些关系,代山西灾民向华洋义赈会请求贷予100万元救济灾民。主持华洋义赈会的一位外国传教士,虽说和孔祥熙私交不错,但因会中贷款的硬性规定是任何贷款必须提出抵押担保。孔祥熙就商量着通过“以工代赈”也就是发动灾民修筑公路,将来再以公路的收益分期偿还贷款的办法,为北洋政府和阎锡山解决了一大难题,从而也大大地缓解了山西的社会矛盾。因此总统黎元洪和督军阎锡山分别赠给孔祥熙一块“急公好义”和“扶危济困”的匾额,孔祥熙将它们都送给了太谷教会。  由于孔祥熙对地方公益极为热心,乡绅们对他无不称颂,他本人的威望与日俱增。孔祥熙正是利用这些,和号称“山西土皇帝”的阎锡山搭上关系并且日趋密切。  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国人的一片唾骂声中,一命呜呼。随即就由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出任北京政府总理,但却没有给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留下一席之地。在这种情形下,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开始了反对北洋政府独裁统治的新一轮斗争。当时的政局是阴晴不定,变化无常,因而使得一些北洋系统的知名将领,如张作霖、吴佩孚等人也主动与革命党在北方的代表人物孔祥熙联系,以为不时之需。这倒也正中了孔祥熙的下怀,因为当时,无论张作霖还是吴佩孚都是中国北方举足轻重的实力派人物,如能把他们争取过来倾向革命,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1916年底,张作霖派遣专使持亲笔信和聘书,专程从东北赶到山西,请孔祥熙到奉天督军府担任参议,主持外交事宜,名曰“协助处理外交事宜”。张作霖作为东北的大军阀,早就知道孔祥熙当时已是山西督军府的“参议”,是阎锡山的重臣和心腹,却还要请孔祥熙北上,是真的看中了孔祥熙“熟悉洋务”而“求贤若渴”,还是有什么其他想法?今天都已无从考证了。  孔祥熙仔细看完张作霖的信件并听完信使对东北情况的介绍后,便陷入了矛盾之中。他衡量再三觉得自己弃近求远,千里迢迢到东北去为军阀效力不划算,所以孔祥熙热情接待了来使之后,请他转告对张作霖的谢意,又强调自己办铭贤学校的重要性,最后孔祥熙婉转地说:“请转告督军,铭贤学堂是我一手创办,我不能轻易离开。”


《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二娇妻美眷铭贤校(4)

    谁曾想,这样一来反而更激起了张作霖拉拢孔祥熙的想法。特使之行告吹之后,张作霖又亲自致电孔祥熙,请他赴奉天会晤。孔祥熙虽不想成为张作霖的幕僚,却想和张作霖建立一种密切的关系,为今后的革命前途打下良好的基础。况且孙中山先生交给他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交北方的军政要人,和张作霖往来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也是大有裨益的。权衡过后,孔祥熙决定北上。于是1917年春天,孔祥熙准备好礼品,亲赴沈阳会晤张作霖。孔样熙被张作霖视为上宾热情接待。当听罢孔祥熙不能离开“铭贤”的理由后,张作霖非常失望并仍劝孔祥熙三思。    
    在沈阳孔祥熙同张作霖进行了多次的密谈,相互之间取得了一定的默契和信任。虽然孔祥熙没有留在张府任“参议”,却给张作霖提供了不少山西的情况,并一再地向张作霖表示了自己忠诚之心。后来孔祥熙在沈阳充任中俄交涉督办驻奉天代表期间,更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同时张学良也把孔祥熙视为知己,正因为如此,才有后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首先想到孔祥熙并专函孔氏以请求出面“明示”的举动。可以说,孔祥熙与张家也算是有父子两辈的交情。孔祥熙返回山西之后,同张作霖函电不断互通信息,彼此建立了相当密切的联系。    
    就在孔祥熙与张作霖建立密切交往的前后,另有一位当时也是北洋军阀中的枭雄人物吴佩孚,也开始出面极力拉拢孔祥熙为其臂膀。当时,吴佩孚正担任北洋第三师师长的职务。在孔祥熙给他发了一封仰慕恭维的电报之后,吴佩孚深受感动,他平生尊孔,对孔祥熙其人也有所耳闻,知道这位阎锡山的高参并非凡人。当下便提笔复函孔祥熙,邀孔祥熙“出山为助”,代为运筹帷幄。孔祥熙则仍以对待张作霖的态度对待吴佩孚。他回信说:“自己正在兴学救国,手上的铭贤校务丢不得,只能对大帅的盛情好意深表感谢!”吴佩孚大概看出孔祥熙不愿轻易离开山西,也就没有再勉强。就是如此地鸿雁往来互相吹捧,居然使两人建立了后来曾被某些人赞誉的所谓“神交”。    
    从孔祥熙与张作霖、吴佩孚交往的过程来看,的确是比较复杂且难以用非此即彼的态度来褒贬的。尽管后来的结果在今人看来,已少有积极意义。但起码孔祥熙当初与北方军阀接触及至交往的初衷还是应该肯定的,即当初他的确是奉孙中山先生的命令,开展军界要人的争取工作,以扩大力量为未来的更大规模的中国革命做准备。这一点在最初,孔祥熙的确是忠实执行了,包括后来他对冯玉祥将军的争取工作,也是如此。实事求是地说,在与各方军阀称兄论弟的过程中,孔祥熙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指示确实也为革命鞍前马后做了不少事情,但这些对孔祥熙来说也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他也从中捞到了包括提高声望和聚敛财富在内的不少资本。    
    只是,孔祥熙毕竟不是那种甘心寂寞的等闲之辈,加之夫人宋霭龄在身后也一直撺掇着丈夫跃跃欲试,渐渐地孔氏开始不满意“参议”、“帮办”一类闲职,他渴望正式地跻身政界,以便进一步施展自己的宏大抱负。就当此时,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自天降临般地摆在了孔祥熙的面前。当时担任北京政府鲁案善后督办的王正廷,风风火火地给孔祥熙这位耶鲁大学当年的同学拍来一封电报,邀他即赴山东济南出任督办公署的实业处长。于是,对孔祥熙来说一个官运亨通乃至飞黄腾达的好时机,自此开始了。孔夫人着装回上海(宋霭龄从太    
    谷返回上海以后,在交易市场大搞投机,迅速操纵了工商业和部分企业的股票,为使孔祥熙一跃而成为政治上的潜在实力人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孔祥熙则准备去济南的事宜。


《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二谋求仕途见证遗嘱(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春,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召开和会,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也派代表参加,王正廷就是代表之一。会上,英美等帝国主义列强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拒绝将日本在山东占领地交还中国,消息传至国内,引发了著名的“五四”爱国反帝运动,并迫使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帝国主义列强不得不对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做出让步。1921年11月,经美国发起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当时共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以及中国的北洋政府共9国政府代表参加,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即《九国公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