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耶克传-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追求的目标的反面?……极权主义是一个新词汇,我们用它来描述前所未有的一种现象,但这种现象与我们称之为全权社会主义论却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我们不努力严格地限制权力,甚至不惜因此而偶尔妨碍我们利用它去实现可取的目标,那我们就永远不能防范权力的滥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忘记了,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保障。”⑧    
    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学者芭芭拉·伍顿女士的反应最典型地体现了英国人对这本书的态度。哈耶克回忆说,伍顿女士说:“我本来是想指出你已经指出的那些问题的,但既然你已经把这些问题夸大地提出了,我就只能转而反对你了!”⑨哈耶克回忆说:“英国的社会主义者几乎毫无例外地认为,这本书确实是我出于好心写的,提出了他们自己业已考虑的一些问题。”⑩在英国,人们普遍地认为,这本书是对国家社会主义的严肃反驳,而不是哗众取宠,尽管大家觉得有点危言耸听。    
    关于《通往奴役之路》,凯恩斯给哈耶克写过两封信,一封是在读这本书之前,一封是在读到之后。第一封信写于1944年4月4日,凯恩斯感谢哈耶克送给他一本《通往奴役之路》。他说,这本书“看起来很吸引人。对我而言,似乎是良药苦口利于病……有些东西是有用但不好看”{11}。    
    1944年6月28日,凯恩斯再次就《通往奴役之路》致函哈耶克:    
    亲爱的哈耶克,旅行途中我有时间拜读了您的大作。在我看来,这本书很棒。我们有最充分的理由感激你这么精彩地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话。你大概不会指望我接受这本书中的经济论观点。但从道德和哲学角度,我确实完全同意本书的观点;不仅是同意,而且是是深表赞同……    
    对这本书,我实在只有一个严肃的批评。你在不少地方都承认关键是线划在哪里的问题。你同意,必须得划出一条线来,逻辑上走极端是不可能的。但对于线到底应该划在哪儿,你却语焉不详。我和你划出的线可能确实不在同一个地方。我觉得,根据我的看法,你大大地低估了中间道路的可行性。不过,只要你承认了走极端是不可能的,那就必须划出这条线,而根据你的观点,你却划不出这条线来,因为你一直要说服我们相信,只要向计划指令的方向移动一寸,就走上了一条收不住脚的路,必然会滑向悬崖峭壁。{12}    
    那些一向对哈耶克的观点不以为然的人,比如乔治·奥威尔也对这本书发表过看法,他说:“哈耶克教授做出的批评很有道理。对下面一点,人们并没有经常说到———起码说得不够多———集体主义本质上就不是民主的,并得到了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那样暴虐的少数做梦都想不到的权力。”{13}阿瑟·塞西尔·庇古补充说:“不管我们是否同意哈耶克教授的观点,凡是认真阅读这本发出热切的、令人赞叹的呼吁书籍的人,恐怕没有谁会无动于衷,没有谁不被他的论证所触动,更不会有谁读完这本书后,竟然对这位作者没有一点尊重和同情。”{14}理查德·托尼也评论说:“哈耶克教授的著作是用真实的感情和值得尊敬的诚挚写成的。他的诚实和才能是无可怀疑的。”{15}    
    哈耶克曾说,“这本书在美国的命运与在英国截然不同……”{16}《通往奴役之路》在美国出版的经过及哈耶克对这一过程的印象是很有趣的。在1956年版的前言中,哈耶克写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它能够引起美国读者的兴致。我最后一次在美国生活,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当时我是个研究生,而这二十多年间,我对美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不很了解。我无法确定,我的观点跟美国人的生活有多大关系,所以,当这本书被三家出版社拒绝后,我并不怎么惊奇。”然后他又在一个脚注中说:“我当时并不知道,但后来向某家出版社推荐这本书的人士承认,该出版社之所以拒绝出版本书,不仅仅是由于怀疑它会在美国取得成功,更是由于政治偏见,这种偏见甚至到了这种程度,这家出版社认为,这本书‘不适合由一家有声誉的出版社出版’。”{17}    
    《通往奴役之路》在进入美国市场时是不是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压制?支持哈耶克得出这一论断的证据是威廉·米勒的两段话,一段出自威廉·T.考奇的文章,一段出自米勒自己的著作。在1949年出版的《书籍工业》一书中,米勒谈到了大学出版社越来越多地从事“商业性出版活动”———也就是说,不仅面向学术界消费者,也面向更广阔的市场。“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推销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这是一本引起轰动的书籍,但以前有好几家著名的商业出版社却拒绝出版它,尽管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这本书的销售前景。”{18}    
    几年后,考奇写了一篇论述《自由主义者的暗中审查》的文章,并说,米勒正在调查在《书籍工业》中令人费解的评论。米勒响应说:“你在问我,我是否暗示,这本书不适合由一家有声誉的出版社出版,我的回答是,那是我说的话,而不仅仅是我的暗示。当时,我自己凑巧有机会向那家大出版社说,我正在读那部手稿,当时我也有机会向那家出版社说,我觉得那本书会卖得不错。尽管我建议出版那本书,但他们却拒绝了,并且很得意。我本来就觉得他们会这样,结果果然应验了。”{19}换句话说,《通往奴役之路》是因为政治原因而不能出版的说法,是出自米勒之口,而且,正是米勒本人向出版社建议出版《通往奴役之路》的。    
    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谈到过当时占据主流的思想氛围。有人曾问弗里德曼,“有迹象表明,1956年《通往奴役之路》的再版曾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你觉得有这么严重吗?”弗里德曼说:“对此我一点都不怀疑。你们不知道从1945年到1960年甚至20世纪70年代的舆论氛围。我自己就经历过那段艰难岁月,我简直不知道如何形容它,因为说出来实在不会有人相信。我们都有同样的经历。我在1962年出版了《资本主义与自由》。那已经是17年以后了。这本书现在已经卖到了近百万册。但除了《美国经济学评论》之外,美国的报刊没有一家对它做过评论。在那个时代,给它写书评是不可想象的———而我还是芝加哥大学的全职教授,在当时的学术界也算很有名了———而一本跟当时的主流意见唱反调的书,是不会有任何报刊发表书评的,《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等,都不可能……是的,这一经历就能充分地说明当时的思想氛围。”{20}    
    当时,米勒只是美国出版界一位毫不起眼的人物,是一家出版社的特约审稿人。米勒在《书籍工业》中也提到了,为什么出版社有很多理由拒绝出版某些书籍。他特别提到了大学出版社,他说:“商业性题材能赢利多少,没有人知道;大多数这类书跟其它一般商业性书籍一样,都有可能赔钱。”{21}    
    我们无法断定,《通往奴役之路》最初是否真的因为政治偏见而在美国遭到出版社拒绝。两家美国出版社麦克米兰和哈泼在退稿信中说,“哈耶克教授游离于当代美国和英国的思想潮流之外,”而“这本书也过于臃肿,他说的那些东西其实只用一半篇幅就能说清楚。而且,本书完全是否定性的,让读者根本无从考虑应该信奉什么样的思想和政策”{22}。    
    


第三部 剑桥(1940…1949)第17章 成 名(2)

    1944年4月,《通往奴役之路》在英国出版一个月后,哈耶克与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与美国其它几家出版社的谈判是在几个月前进行的,当时这本书还没有在英国出版,因而,它在美国是否会受到欢迎,当时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哈耶克本人也没有预料到。而且,跟英国一样,美国战时实行的纸张定量供应也限制了出版社作出出版决策。    
    受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委托审稿的人士是这样说的:    
    1.……精湛的论述……整个探讨都具有极高的思想和学术水准……这是一本精湛的著作,但视野有一些局限性,有点一边倒。我怀疑它在我国是否会有广阔的市场,或者是否能改变很多读者的立场……    
    2.迄今为止,自由企业的鼓吹者和反对者之间的辩论并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哈耶克的著作可能会在我国掀起一场具有更高学术水平的大论战……这本书几乎完全是批评性的,而缺乏建设性。它的论证思路是非此即彼。没有妥协的余地。作者写作时充满激情,本书具有伟大的教条主义者的极端清晰性。哈耶克真诚地相信别人持有某种危险的观念,而这些人却没有察觉。他怀着充满爱意的焦灼心情,对他的同胞们发出了警告。{23}    
    研究自由史的历史学家吉姆·鲍威尔曾简单描述过《通往奴役之路》在美国的出版过程,他说:“哈耶克授权当时在华盛顿任职的弗里茨·马赫卢普去找一家美国出版社,但没有成功。他把一份儒特里奇出的校样给了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阿伦·迪莱克特教授(是弗里德曼的妻兄),他在1943年结识了哈耶克,当时两人都在伦敦经济学院教书。迪莱克特把校样转给弗兰克·奈特……显然,奈特又把它给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威廉·考奇,一位同情古典自由主义的人,他同意出版这本书……当时出的是战时的小开本,4-7/8英寸乘以6-3/4英寸。”{24}    
    1944年9月18日,《通往奴役之路》的美国版出版了,时为英国版出版后半年。跟在英国一样,首版开印也是2000册,而英国的幅员要比美国小得多,英国人也没有美国人富裕。1945年《哈泼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