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43:中联通及中移动的营运数据
中联通 中移动
2003年12月 2004年6月 2003年12月 2004年6月
客户人数 (百万人) 91。5 102。5 166。1 185。5
GSM每月平均每客收费 57 52 102 93
(APRU,人民币/月)
CDMA每月平均每客收费 128 91 … …
(APRU,人民币/月)
与此同时,参考GSM的APRU,中移动只是提供GSM,而其平均每户每月收费是人民币93元,比中联通的人民币52元高出78。85%。是什么令到中移动在同样模式的服务,收费远较中联通昂贵,同时却录得更高的实际客户增长?(按2003年底的客户数目为基数,增长率则大致相同,两者每月上客人数均增加1。9%。)
单从GSM的APRU来衡量,中联通及中移动在2004年上半年都下降了9%。但实际上中联通的整体APRU下降幅度,若连同CDMA计算在内,则远不止此数,单是CDMA的APRU已下降了29%。
笔者归纳了以下数个原因:
(一)中移动成立历史较长,有先入为主的优势;
(二)中移动的客户是高用量的客户;
(三)中移动集中发展GSM,因此其网络比中联通较优质,无论在拨出及接收的断线率都很低,最适合高用量人士;
(四)过去数年,中联通的双网络策略未能凑效。虽然母公司承担了发展CDMA网络的资金,可是面对固定的租网费用及用户减费的竞争,中联通的CDMA运作仍是无利可图。只靠本身每年约人民币200亿元的现金流来发展GSM网络,亦嫌不足。投入资金只及中移动的三分之一。所以中联通的GSM服务无法与中移动分庭抗礼。从数据可以看到,中联通是希望藉着价钱竞争,但最终只能吸纳到一些低用量的客户。
第四部分中移动及中联通的上客速度与收费(2)
表44:比较中联通及中移动的营运成本效益
中联通 与营业额相比 中移动 与营业额相比
(RMBM) (RMBM)
收入
GSM业务 40;304 59。6% 131;693 81。5%
CDMA业务 16;623 24。6% … 0。0%
其他(1) 7;121 10。5% 27;345 16。9%
产品销售(2) 3;596 5。3% 2;464 1。5%
总收入 67;644 100。00% 161;502 100。00%
支出
CDMA租网费用(3) 3;515 5。2% … 0。0%
租线费用(3) 806 1。2% 4;914 3。0%
接驳费用 5;920 8。8% 12;868 8。0%
折旧(4) 15;975 23。6% 36;611 22。7%
无形资产摊销(4) 410 0。6% 1;850 1。1%
人工支出 4;575 6。8% 7;700 4。8%
其他支出(5) 26;172 38。7% 41;302 25。6%
坏帐(5) 1;749 2。6% 2;006 1。2%
业务出售亏损 663 1。0% … 0。0%
财务成本(6) 1;763 2。6% 1;292 0。8%
税项 1;888 2。8% 17;412 10。8%
总支出 63;436 93。8% 125;955 78。0%
经营利润 4;208 35;547
少数股东利益 9 9
纯利 4;217 6。23% 35;556 22。02%
每股利润 0。336 1。810
附注:制造这个表的难处是在于两家公司以同一个项目来作比较,但公司在收入及开支往往有自己的定义,因此制作时一定要先参考公司的附注,将每个细小数据分辨开,例如:
(1)将中移动对客户的罚款也加上作为营业额;将中联通的短讯、互联网、长途电话及传呼服务算作营业额;
(2)中移动将其手机销售净额不以营业额入帐,而是放在经营利润后的额外收入,所以笔者要将这个手机销售搬上去,作为营业额,方便与中联通直接比较;
(3)笔者将中联通租用的CDMA网络及租线的费用分开,这便可很清楚看到CDMA的营运成本;
(4)中联通的折旧是包含了无形资产摊销,笔者将之分开;至于中移动的无形资产摊销是放在营运利润后,笔者将之改为营运上的支出,方便与中联通作一直接比较;
(5)中联通的其他支出是包括了推广费用、行政费用及手机成本,也包括了坏帐;笔者将其中的坏帐分开,方便与中移动作一比较。
(6)财务成本是将财务支出减财务收入,即为一净额数字。
第四部分中联通运作成本较中移动高
(一)折旧
中联通经营两个网络,而CDMA的网络,是根据客户人数向母公司租用的,所以中联通在2003年用了人民币35。15亿元向母公司租用这个网络(参考表44);反而中移动则没有这项开支。折旧方面,二者都要为他们的GSM网络作出折旧,二者的折旧与总收入比较都相当接近,约为23%。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将中联通2003年的折旧人民币159。75亿元比对其本身GSM及其他服务的收入合计人民币474。25亿元,折旧占相关收入高达33。7%,显示中联通有不少其他与电讯相关的设施需要折旧,但是传呼、短讯及长途电话的营业额有限。
用另一个计算方法,就是将所有租用及折旧的费用相加,即中联通的CDMA租网费用、租线费用及折旧相加得到人民币202。96亿元,与服务收入人民币640。48亿元相除(撇除产品销售),其比率达到31。7%。中移动的租线费用加上折旧为人民币415。25亿元,与服务总收入人民币1;590。38亿元相除(撇除产品销售),比率则为26。11%。换言之,维持一个网络的服务成本,是较维持两个网络的成本便宜得多,二者相差5。5个百分点。
(二)人工开支
参考表44,中联通的人工开支与营业额相比达到6。8%,比较中移动的相关比率,高出2个百分点;这方面又进一步证明,维持两个网络,无论在人工或成本上,要较维持一个网络昂贵,所以营运效率明显较低。
(三)推广费用
中联通很积极推广CDMA网络服务,通过手机优惠并向代理发放较高的佣金,所以在2003年,中联通的其他费用(包括推广及行政)的支出达到人民币261。72亿元,占总营业额的38。7%;反过来,中移动同等费用支出为人民币413。02亿元,占总营业额的25。6%。中移动的规模较大,在推广及行政方面的开支效益要比中联通高出很多。
(四)坏帐
另一套有趣的数字,就是比较二者之间的坏帐,中联通的坏帐占总营业额的2。6%;而中移动则为1。2%,说明了因为CDMA的手机优惠,中联通吸引了一批“无良”客户贪图手机优惠,与公司签下合约后便蓄意赖帐,这是手机优惠的负面影响。
综合上述的分析,中联通2003年的整体开支达到人民币634。36亿元,占营业额的93。8%;反过来中移动的总开支只是总营业额的78%,所以中移动的纯利率是较高的,达到22。02%。而中联通的纯利率只有6。23%,二者的运作效益已经一目了然。中移动的股东资金回报率达到17。9%。
第四部分现金流与负债
在这样的运作模式下,中移动能够掌握市场需求,猎取高回报,制造现金流。单以2003年的纯利加上其折旧的现金流达到人民币740亿元。中移动去年的派息只用了人民币75亿元,即公司滚存了人民币665亿元现金用作投资,所以笔者坚信中移动有足够的资金,应付未来发展全国性3G网络。因此长远来计,中移动必然跑赢中联通,其市场经济专利优势一目了然。2003年底,中移动的存款及现金高达人民币563。4亿元,长、短期负债则为人民币423。9亿元,因此资金十分充裕。
中联通方面,2003年纯利加上其折旧的现金流有人民币206亿元,现金约为人民币101。3亿元,长短债则合共为人民币471。87亿元,相比之下,高低立见。中移动的财政实力比中联通要强得多。
图10:比较中移动及中联通自2003年走势
第四部分如何分析及选择保险股
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利好因素
过去10年,人寿保险的保费增长迅速,由1994年的人民币162亿元,上升至2003年的人民币3;011亿元,年复式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