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豫不决,最后只得答应侵略者赔款,但是连年的战争,哪儿来的钱可以赔偿呢?当然最后还是老百姓倒霉。可以说这两场战争使清朝元气大伤。    而这并不算完。咸丰十年(1860年)的时候,英法联军开始从天津沿着运河往北京打,打到通州的时候,咸丰派大臣去谈判,谈判破裂。于是载垣、穆荫等几个大臣捉了英国大使巴夏礼,回到北京,这样事态一下子就扩大了。但咸丰显然没有了主张,于是任由英法联军打到八里桥,继而打到北京城外,这个时候咸丰害怕了。他暗示大臣给他上奏章,让他去木兰打猎去。借着这道奏章,咸丰皇帝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留下恭亲王奕在北京主持。这件事情对中国历史、对清朝历史影响太深远了。最后在咸丰的授意下处理的结果,第一是割地;第二是赔款,赔英法等军费及其他白银一千六百万两。最令人痛心的就是圆明园被毁。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就这样被付之一炬。特别是园里面收藏的中华五千年的文物宝藏或被焚毁,或被抢掠,损失惨重。谈到这些,爷爷总是气得说不出话。而更可恨的是,这个时候咸丰还没有下诏号召军民进行抵抗,而是逃到承德花天酒地、贪食鸦片。虽然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很多记载禁烟的历史,虽然有几位老祖宗提倡禁烟,可是咸丰却不理祖训,不但不禁烟还抽大烟,祖宗的脸面都让他丢尽了。    就这样,一位在位只有11年的皇帝,却改变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爷爷说:“这就是个败家子。本来面对内忧外患,他应该挺身而出,但是作为一国之主的他却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之时,逃之夭夭。为此,北京城险些被生灵涂炭,而圆明园则被大火焚烧,当时的百姓也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从这些方面来看,今天说他平庸也只是因为人们的心情早已经冷静下来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咸丰皇帝就是一个昏君。仅从咸丰的这些表现来看,慈禧这个要强的女人最终登上政治舞台是不可避免的。


坐在帘子后面的年头第3节 宫廷政变(1)

    接手这么一个烂摊子,是需要勇气的。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讲,殊为不易。但是对于当初发生的这一系列事情,没有什么人知道。后来我们家知道的一些情况,也都是当年爷爷到宫里看望他的姐姐隆裕的时候,隆裕告诉他的。这些话对于爷爷来说可谓记忆深刻。隆裕说:“这都是当年老太后郁闷的时候告诉我的,因为在这个皇宫里,如果有些事情不说出来,会把人给闷死的。老太后没有什么人可以唠叨这些,最后也只有跟我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大致说过一些。那是咸丰十一年的七月,先帝爷的病情日渐加重,而惟一可以继承皇位的人只有6岁。当然,谁都知道6岁的人是没有办法掌权理政的。因此,用什么人、以什么方式辅佐年幼的皇帝,一时之间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先帝爷再三权衡,终于在临终的前一天,宣布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辅佐载淳执政。新皇帝尚未登极,肃顺等八大臣就开始执掌大权,包揽一切政务。”    在隆裕的说法中,最后肃顺等人的失败,最终还是败在了太霸道上面。据说当年咸丰死后,恭亲王奕在北京要求到承德奔丧,八大臣根本就不同意,对他说:“北京事情很重要,你不要来了。”奕就又申请说:“我的亲哥哥故去了,我要去奔丧。”几次申请,八大臣还是不同意。关于这段,后来在溥仪的叙述中找到了答案:最后奕是化装成了喇嘛,才到了承德。那天是八月初一,奕赶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在咸丰灵前痛哭哀悼,祭奠之后,就要求见两宫太后,八大臣不同意,说叔嫂见面有所不便。奕提出来,请八大臣一块见,两宫太后也急于见到奕,就对八大臣说你们认为不便,那你们一块陪着见。话说到这个地步,八大臣最后也想不出别的办法,只要同意他们见面。    这件事情让奕十分愤怒,这八个大臣平时飞扬跋扈就算了,自己能忍就忍了,但亲哥哥死了都不让悼念,这么做太过分了。这也证明了八大臣的野心已非常膨胀。于是奕与两位太后见面后,就把这些情况都告诉了她们,两宫太后和奕秘密谈了两个多小时,就在这两个小时之间,宫廷政变的决心、计划、步骤都已做好了一切的安排。这时候奕30岁,慈禧只有27岁,慈安25岁。    秘谈后,计划虽然定下来了,但奕并没有走,而是在承德又停留了6天。这6天对于奕来说造就了他一生在政治上的成就。他很成熟,也很有心计,对顾命八大臣,表面上是毕恭毕敬,表现得非常谦和,心情也很悲痛,仿佛一副要跟他们一起度过大丧时期国家难关的样子,这就麻痹了八大臣。6天之后,就在八大臣的“安心”之时,奕带着全盘的惊人计划赶回北京。    后来历史上的说法是:对于八大臣的所作所为,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对肃顺等人辅政极不满意。于是,她利用官僚亲贵们对肃顺等人的夙怨,内联慈安皇太后,外联恭亲王奕,积极采取反肃顺行动。于是,两股反肃顺的势力联合在一起,展开了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一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宫廷政变,在咸丰断气之日,就开始了。    隆裕告诉我爷爷说:“这个时候的老太后,虽然沉浸在悲痛中,但是由于八大臣的骄横跋扈,她明白必须铲除八大臣,如若不然,政权很可能就落在其他人的手里。顾命八大臣自以为已经掌握实权,忙于料理先帝爷的丧事,这样就为老太后和奕发动宫廷政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准备。一方面,奕回北京逐步控制了京城的军权;另一方面,老太后在热河与八大臣周旋,并借机带着载淳提前赶回京城。” 八大臣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场刀光剑影、将致他们于死地的政变开始了。    历史上管这次政变叫做“辛酉政变”。而正是这次政变的成功,使慈禧的“垂帘听政”变成了现实,随后,她又削弱了在政治上越来越强势的恭亲王奕的权势,开始了皇太后临朝执政、独掌大权的时期。    关于这一段历史,我基本上是听爷爷说的。我从内蒙回到北京以后,就刻意留心其他人关于这些方面的说法,想看看与我们家的说法相差有多大。再后来我去见溥杰的时候,溥杰也曾经跟我说过这样的话:当年在热河的当权实力派中,虽然以载垣、端华为首,但肃顺是这两个人的灵魂。这件事在当时来看,肃顺等人所竭力反对的,只是太后的“垂帘”,并非有什么“图谋不轨”的阴谋。不过,肃顺的骄横,也使他咎由自取。例如,除了皇叔觐见不允许外,当年手握重兵的蒙古王僧格林沁到热河朝见时,肃顺等一拨儿人也不让他去见两宫太后。僧格林沁因为写不好汉文,只得用满文字母拼成汉语,写成奏折递了上去。特别是肃顺一派和恭亲王的矛盾在后来是越来越尖锐,最后达到了爆发的程度。据说连当时正在病中奄奄一息的咸丰皇帝都看到了这一点。


坐在帘子后面的年头第4节 宫廷政变(2)

    按溥杰的描述,咸丰死后,载垣、端华以及肃顺的权势日益扩张起来。同时,奕对于他们的嫉恨也越来越厉害。这个时候,奕想的是:太后“垂帘”的时候,孤儿寡母更容易对付,于是便和太后定下了杀死肃顺一伙的密谋。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奕在北京布置,而奕留在热河,让他和肃顺护送咸丰的灵柩,这样,肃顺就不会怀疑。后来在半路上,把肃顺一伙给抓了。回到京城后,命令载垣、端华自尽,后来在菜市口将肃顺杀了。这样就彻底消灭了热河的这些实权派。总之,太后“垂帘听政”的成功,可以说是恭亲王奕和肃顺等一伙争权夺利的结果。至于实现了“垂帘听政”以后,奕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想法,终身受制于慈禧,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    在后来的求证中,我还发现一个说法:当年要求慈禧、慈安“垂帘听政”之事,有人认为系慈禧所策动,也有人认为是董元醇与胜保的奏折起了作用。因为这些奏折都在奏请皇太后亲理大政的同时,还强烈要求“并简近支亲王辅政”,表明这是奕党羽借“垂帘听政”的名义结党纳朋,共同对抗肃顺等人之大权在握者。其实,在当时希望用“垂帘听政”为武器,借以打击八大臣者还有各种色彩的人,成分复杂。有的人不一定就是“后党”或者是“亲党”。同时,肃顺党人也有企图联合奕一派共同反对“垂帘听政”者。因此,朝廷两派对“垂帘听政”持有不同的政见,这也是当时“垂帘听政”的一个前兆。    当时反抗以肃顺为核心的八大臣,坚决要求实行皇太后“垂帘听政”的阵容在两派的斗争中日益强大,成为当时朝廷里非常强劲的一股势力,其中的关键人物也非常多。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慈禧、慈安,而要求最强烈的人当然也包括奕和奕(光绪皇帝的父亲)。除此之外,拥护“垂帘听政”的一些当朝重要人物还包括胜保和曹毓瑛,以及当时的户部侍郎、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主管、内阁侍读、工部员外郎、户部郎中和大理寺少卿等人。这部分人一步步联合,并逐渐取得了政权。当然,这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正是因为朝廷内部人心不古,所以把政权把持在自己手里,是慈禧行动的首要环节。当然这些说法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切实的证据。不过从我后来与一些皇家后裔的接触中发现,关于垂帘听政前后的一些事情还是比较正确的。    再后来,家里的一些老辈人都会在聚会的时候说起当年的事情。据说在给载淳举行了登基典礼后,两宫皇太后就立即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令大臣汇编以往各代皇太后临朝预政事迹,赐名为《治平宝鉴》,作为“垂帘听政”的历史依据。随后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初一的那天,两宫太后携载淳在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垂帘听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