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它对于太阳、月亮和五星中心差以及黄赤道宿度差、黄白道宿度差、
日食三差、太阳视赤纬、昼夜漏刻长度和每日午中晷影长度等九种天文量,
分别以二次(前六种)、四次(前七八种)和五次(第九种)函数式加以计算。
其中太阳中心差算式,继承了唐代曹士■的方法,但其精度则要提高约一
倍;月亮和五星中心差算式,则是周琮所首创;在计算每日午中晷长时所
应用的五次函数式,是我国古代历法中最早采用的最高次函数式,采用该
式计算的平均误差为0。019 尺,基本上与当时晷影测量所能达到的精度水
平相一致,可见周琮所取用的算式是成功的;其余五种算式,则大体继承
了宋行古崇天历(1024)的方法。明天历是历代历法中公式化程度最高的一
部历法,这既使计算便捷,删减了繁杂的天文表格,又保持甚至提高了计
算的准确度。周琮对传统历法的数学化所做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周琮对前代历法有深入的研究,对东汉刘洪、后秦姜岌、刘宋何承天、
祖冲之、北齐张子信、隋刘焯、唐李淳风、一行和徐昂等人对天文历法的
杰出贡献给予极高的中肯评价,以为他们各自的创新都可以为万世之法,
周琮的天文历法活动也以此作为奋斗目标。他非常重视观测实践,强调历
法必须接受天象的长期、全面检验;提出必须做到星辰气朔、日月交食等
的推算,在3000 年间若应准绳;并提出了校验日月交食、五星行度、晷影
长短等亲疏得失的新的衡量标准。如对于日月交食,以食分差一分、食时
差二刻以下为亲,食分差二分、食时差四刻以下为近,等等,这些新标准
都较前代有较大提高。在确定历法所采用的天文数据或计算公式时,周琮
以大量客观的观测资料为依据,反复调整数据或公式,直至最大限度地与
客观资料相吻合为止,这就是周琮所力求的中平之数,这一思想和方法与
现代关于误差的理论是一致的。

文献
原始文献


'1'(元)脱脱等:宋史·律历志六、七、八、九,中华书局,1977。

研究文献


'2'陈美东:论我国古代冬至时刻的测定及郭守敬等人的贡献,自然科
学史研究,2(1983),1,第51—60 页。
'3'潘鼐、王德昌:北宋的恒星观测及《宋皇■星表》,见《科技史文
集》第10 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陈美东:中国古代有关历表及其算法的公式化,自然科学史研究,
7(1988),3,第232—236 页。
'5'陈美东:皇■、崇宁晷长计算法之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8(1989),
1,弟17—27 页。
'6'陈美东、李东生:中国古代昼夜漏刻长度的计算法,自然科学史研
究,9(1990),1,第47—61 页。
王惟一

蔡景峰
王惟一又名惟德。籍贯不详。北宋初期人,约生活于公元11 世
纪。中医学、针灸学。

王惟一生平史料欠缺。仅知他在北宋天圣年间,即宋仁宗时期官至太
医局翰林医官、朝散大夫和殿中省尚药奉御等职。他平时就学习医学,掌
握一些秘方,尤其精于针灸技术。当时,具有悠久历史的针灸学因传承年
代久远,针灸专著传抄讹误,而庸医们则由此而误人性命,一般平民因此
而身受其害。社会上对此深有反映,针灸术急待加以整顿改进。天圣初年
(1023),北宋朝庭把重整针灸学的重任委托给王惟一,要求他系统修订针
灸医书、考订针灸穴位的准确位置及其治疗作用,以及重绘针灸明堂图。

王惟一奉朝庭之命,对古代的针灸著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他首先以《黄
帝内经》的有关论述为依据,详尽地考订了经络走行的路径,并准确地确
定经穴的位置。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结合自己的经验,于1026 年编成三卷
针灸图经。后来,他又深刻地体会到,光有书本上的图昼和叙述文字,对
于传播针灸知识仍然不够理想。他认为,形象的工具,比文字的效果要好
得多,所谓“傅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在书成后的次年,即1027
年,奏准主持铸造针灸用的铜人模型两具,并将其著作重新命名为《铜人
腧穴针灸图经》。此书后来在南宋淳熙十三年( 1186)曾重新补注,厘为五
卷,名为《新刊补注铜人俞穴针灸图经》,这是现在通行的刊本。王惟一
的这些工作,对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王惟一对统一经络穴位的混乱,也做了可贵的贡献。在宋代以前,针
灸方面的著作虽然不少,但绝大多数已经散佚。少数存留下来的,以《黄
帝针经》及《黄帝针灸甲乙经》为最重要,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整理而
成,它是西晋皇甫谧的作品,流行已有数百年,经辗转传抄,错讹业已存
在。其间,经过医家的不断实践,针灸学已有较大的发展,王惟一根据这
些情况进行了补充修订,在编撰体例上,他把经络与穴位的叙述结合起来,
把每一条正经上的穴位排列在该经之后,并且注明穴位的位置,如手少阴
心经共有少衡、少府、神门、阴郄、通里、灵道、少海、青灵、极泉等9
个穴名,18 穴数。这样的编排克服了《甲乙经》按身体部位而脱离经络循
行的缺点,使读者对经络和穴位有了整体性的认识。书中还明确地统一了
穴位的数目,比《甲乙经》多列出双穴3 个,即青灵、厥阴俞、膏盲,单


穴 2 个,即灵台、阳关,全身穴位总数达 657 个,其中单穴 51 个,双穴
303 个,穴名共 354 个,比《甲乙经》多 5 个。

王惟一还进一步发展了针灸的临床应用。他把实用性与科学性结合起
来,以穴位为单位,指出每一个穴位所主治的病症,极大地便利了临床应
用,比起《甲乙经》来,又是一个更大的进步,对针灸临床医学的发展起
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把经络愉穴的知识加以普及,王惟一还主持把书
的内容镌刻在石碑上,石碑高六尺、宽二丈。每行十多字,全碑分五栏,
每栏有160 行,约万字左右。石碑对于传播正确的经穴知识,起到很好的
作用。

王惟一还在书中画出铜人的正面、背面及侧面图,标出12 经起止及一
些重要的穴位。夏竦在天圣四年所写的序中称许这是“定偃侧于人形,正
分寸于腧募;增古今之救验,刊日相之破漏,总会诸说。。”,就是对他
这一工作的总括。

王惟一的另一重要成就是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他设计的铜人在当时水
平是相当高的。铜人与人体实际大小相似,胸腹腔中空,其壁活动,可以
移动,腔中铸有心肝肺脾胃肠等内脏。铜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
名称。据记载,当考核学生掌握针刺技术的程度时,先在铜人表面涂上一
层黄蜡,向铜人内部灌满水(一说是水银),学生用针扎刺穴位,如果扎得
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设计可谓巧妙。针灸铜人作为
教学工具,形象具体,《图经》则作为铜人的文字说明,互相补充,相得
益彰。

针灸铜人在当时就被视为国宝,艺术珍品。在宋金交战之际,其中一
具被金人入侵宋京时掠走,后来又转入元朝宫廷,陈列在太医院的三皇庙
内。另一具下落不明。据说日本现收藏有其中的一具,也被认为是日本的
国宝(此具是否为天圣铜人,尚有争论)。其后,元,明、清各代,也都仿
效铸造各种铜人针灸模型,大小不等。这对于针灸技术发展作用很大。

另有署名“王惟一集注”的《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事实上已非王
惟一原注之书,而是他人录其前代注家吕广、杨玄操及其后之丁德用等多
家注释而成。

文献
原始文献


'1'(宋)王惟一: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国书店影印本,1987。

研究文献

'2'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蔡襄

金秋鹏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生;治平四年(1067 年)卒。桥梁建筑。

蔡襄的父亲早逝,母亲是邻县惠安名士卢仁之女。卢仁很有学识才华,
为人耿直刚强,《惠安县续志》中称他“有文名,累举进士,不得志于有
司。家贫授生自给,不肯一毫干求于人”。他对子孙的学业要求很严,不


允许稍有松懈。蔡襄小时住在外祖父家,得到外祖父的教导,养成了好学
的习惯,并受到外祖父深刻的影响,造就了刚正不阿的性格。蔡襄曾与舅
父卢锡一起在惠安伏虎岩伏虎寺读书。卢锡也深得其父教导,生平好义,
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后来蔡襄修造洛阳桥时,给予蔡襄很大的帮助,
是修桥事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天圣八年(1030),蔡襄举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历任漳州军事
推官、西京留守推官、朝奉郎大理评事、著作郎馆阁校勘、秘书丞集贤校
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福建路转运使、判三司盐铁句院修起居注、起居舍
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起居舍人知制诰权礼部贡举、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枢密直学士尚书礼部郎中、三司使等职,并先后出知福州府、开封府、泉
州府,卒后赠吏部侍郎,谥忠惠。他为官刚正忠直,勇于辟邪扶正,针砭
时弊,政绩斐然,深受时人的好评。他于庆历三年(1043)任谏官时,极言
敢谏,“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宋史·蔡襄传》),“直声震天下”(《福
建通志·蔡襄传》),至使“权■畏■,不敢挠法于政”(《欧阳修全集》
卷35)。在任知制诰兼判流内铨时,对除授不当者,他都拒绝草制,封还
辞头。在任权三司使和三司使,主管全国财政事务时,他统筹规划,合理
安排财政收支,并剔除积弊,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各种事务都有法
可循。出知开封府时,他“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能欺”(《宋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