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用于治疗,不但功效不大,反而有害。举例说,以疟疾而论,本是夏
天伤暑引起,有的医生却认为是脾寒而用温补之剂,反使病情加重。再如
伤寒热病使用下法后,如果再以温辛之药补之,热当复作,甚至不救。又
如泻血一证,血止之后,如果再用温补,可使血复热,小溲不利,或变水

肿。至于霍乱吐泻之病,本是风湿喝三方面具有之病,如果温补则会使疾
病转危,峻补会召致死亡。小儿疮疱之后,如温补会发生痈肿■痛,妇人
大产之后,心火未降,这时如用补药,疾病也会转危,甚至死亡。老人目
暗耳聩,是肾水衰弱,心火反盛的原因,如果用峻补之法,会使肾水更枯
竭,心火更旺盛。因此,很多疾病应用补法时,都必须谨慎。张子和依据
《内经》所言“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理论,主张人体阴阳之气必须
保持平衡,可谓“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意思是说,人
体疾病只要“有余”之病得到治疗,实际“不足”之病也就得到补偿了。
这是平衡人体阴阳理论的一种认识。他还曾说:“余用补法则不然,取其
气之偏盛者,其不胜者自平矣。”又说:“吐中自有汗,下中自有补。”
“余虽用补,未尝不以攻药为先。何也?盖邪未去,而不可言补,补之则
适足以资寇。”这就是张子和与一般医生应用补法的不同观点。

张子和倡用的补法,主要是“饮食之补”。曾说,凡补“莫若以五谷
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即认为平日食用的肉、菜、谷、
果都是营养人体之物,最宜于五脏,而不必寻求补药。张子和还认为:“凡
药皆毒也。像甘草、苦参一类常用药,毒性虽不大,但久服必有偏胜。”

《儒门事亲》一书所举各类证候,附有医案,多引述《内经》医理,
并按男女老幼,以及生活于富贵或贫穷之家的不同体质,辨证论治。

对于张子和的医学见解,在他生前就有很多议论。因此,张氏在《儒
门事亲》专列“群言难正”一节,其中包括“谤吐”、“谤三法”、“谤
峻药”、“同类妒才,群口谤戴人”专题,表示对当时一些人的不同意见
的辩驳。

后世对于张子和医学思想评价仍属不一,持不同意见最富代表性的如
元代朱震亨,他在《格致余论》一书中说:“余阅张子和书,惟务攻击,
其意以为正气不能自病,因为邪所客,所以为病也,邪去正气自安,因病
有在上、在中、在下、深浅之不同,立为汗、吐、下三法以攻之。初看其
书,将谓医之法尽于是矣,后因思《内经》有谓之虚者,精气虚也;谓之
实者,邪气实也。邪无自入之理,由是于子和法,不能不致疑于其间。”
即认为张子和以攻邪为主,立汗、吐、下三法与《内经》理论并不相符。

支持张子和医学见解的,如明孙一奎在《医旨绪余》就说:“张戴人
医亦奇杰也,世人不究其用意,议其治疾,惟事攻击,即明理如丹溪《格
致余论》,亦讥其偏。丹溪之说出,益令人畏汗、吐、下三法如虎,并其
书置之,不与睫交,予甚冤之。予惟人之受病,如寇入国,不先逐寇,而
先■循,适足以养寇而扰黎元也。戴人有见于是,故以攻疾为急,疾去而
后调养,是得靖寇安民之法矣。”对于张子和医疗主张表示理解和维护。

《四库全书总目·儒门事亲》条称:“从正宗河间刘守真,用药多主
寒凉,其汗、吐、下三法,当时已多异议,故书中辨谤之处为多,丹溪朱
震亨亦讥其偏,后人遂并其书置之。然病情万状,各有所宜,当攻不攻,
与当补不补,厥弊惟均。偏执其法固非,竟斥其法亦非也。。要在未明从
正本意耳!”论述意见比较温和,要求人们深刻理解张子和治疗原意。

另外,清人章楠《医门棒喝》则谓:“张子和所治多藜藿中人,故其
议论以汗、吐、下为妙法。”即认为张子和应用“攻邪”和三法,只适用
于贫寒之人,因其体质强壮,故可经受。至于富贵膏梁之人,因为体质本
虚,是不适用的。


在张子和去世后的几百年中,对他的医学主张,不断有人从各种角度
去评论,也不断有人去实践。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张子和的“攻邪”思想,
汗、吐、下三法应用,还是有相当影响的,他被称为“金元四家”之一,
称他为“攻邪”派。

文献
原始文献


'1'(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校注,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研究文献

'2'(金)元好问:中州集,四部丛刊本,1929。'3'(明)孙一奎:医旨
绪余,清末石印本。

'4'(元)朱震亨:格致余论,上海受古书店,石印本,民国初年。

'5'(清)章楠:医门棒喝,聚文堂刻本,清同治年间。

'6'(清)永■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

杨忠辅

陈久金
杨忠辅字德之。籍贯、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南宋淳熙至开禧
年间(1174—1207 年)。天文学。

杨忠辅于淳熙十二年(1185)任职成忠郎。因当时颁行的淳熙历简陋,
便专心研究历法,进行测候,指出淳熙历的失误。绍熙元年(1190),刘孝
荣对淳熙历进行修订,造会元历颁行,但仍没有大的改进。庆元四年
(1198),会元历失误日益明显,诏杨忠辅造新历。第二年历成,赐名统天
历颁行。杨忠辅任职太史局冬官正。这以后历法家的争论并没有由此而终
结。嘉泰二年(1202),因测验五月甲辰朔日食,统天历的预报先天一辰半,
杨忠辅被罢去太史局官。开禧三年(1207),鲍干之造开禧历,附于绕天历
颁行了45 年之久,至1252 年才为淳■历所替代。

据《宋史·律历志》记载,杨忠辅制定统天历时共完成约30 卷论著:
《历经》3 卷,《八历冬至考》1 卷,《三历交食考》3 卷,《晷景考》1
卷,《考古今交食细草》8 卷,《盈缩分损益率立成》2 卷,《日出入晨昏
分立成》1 卷,《岳台日出入昼夜刻》1 卷,《赤道内外去极度》1 卷,《临
安午中晷景常数》1 卷,《禁漏街鼓更点辰刻》1 卷,《禁漏五更攒点昏晓
中星》1 卷,《将来十年气朔》2 卷,《己未、庚申二年细行》2 卷。以上
各卷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历史上冬至、晷景记录和古今交食的考证研究13
卷,这是制历时获取精确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如回归年等数据就是通过
这项工作导出的。二是新历本身,共11 卷,其中《历经》3 卷是它的核心,
大部分载在《宋史·律历志》中。其他如日出入时刻、太阳去极度、午中
晷影长度、更点时刻、昏旦中星等传统历法内容,也都很有价值,但由于
各自独立成卷,《宋史·律历志》略而不载,致使后人无法知其原貌。不
过仅从这些篇名来看,就知杨忠辅做了很多项目的实测工作,后人将统天
历评为宋代名历绝非偶然。三是将来十年气朔和己未、庚申二年(1199,1200) 
细行共4 卷,是历法计算的具体应用。

统天历作了两项重要革新。其一是废除积年日法,虚立上元甲子,以


绍熙五年甲寅(1194)为近距历元,设立气差、闰差等的推算方法。即其上
元甲子岁距绍熙五年甲寅积3830 年,其十一月甲子日与冬至时刻还存在气
差,冬至与合朔时刻还存在闰差。以一万二千为日法,也仅是虚设而已,
实际并未使用日法的调制法则。朱文鑫《历法通志》在解释虚立上元和日
法的原因时说:“然忠辅犹虚立上元、策法者,因唐宋演撰之家,皆泥于
调日法求强弱之率已相习成风,此忠辅不欲明言改革以骇人耳目也。”其
二是设立斗分差127,实即用每过百年回归年长度减少1 分的法则。杨忠
辅发现回归年日数古大今小,不是常量,上推古代或下测将来,须用斗分
差来校正。这两项改革为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所采用。朱文鑫《历法通志》
对此评价说:“杨忠辅始立斗分差,晤岁实有消长,。。为(鲍)干之等所
攻。然忠辅创造之功,已非宋人所能及。郭守敬师法忠辅,授时暗用统天,
其岁余与统天同(回归年为365。2425 日)。”故清代历算家梅文鼎说:“宋
术莫善于纪元,尤莫善于统天”,这是正确的评价。

文献
原始文献


'1'(宋)杨忠辅:统天历,见《宋史·律历志》,中华书局,1977。

研究文献

'2'朱文鑫:历法通志,商务印书馆,1934。
'3'钱宝琮:从春秋到明末的历法改革,见《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选集》,
科学出版社,1983。
李杲

赵璞珊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大定二十
年(1180 年)生;元宪宗元年(1251 年)卒。中医学。

李杲青年时,读经史,待人忠厚,家庭富有,后因母病,为众医杂治
而死,终不知属于何病。因此立志学医,拜易水名医张元素为师,历经数
年,颇有所得。《元史》记载:他曾给京兆酒官王善甫和魏邦彦之妻治疗
目疾;还为萧君瑞、冯栎等人治疗伤寒;为陕帅郭巨济治疗偏枯,都有奇
效,有“神医”之称。

李杲著作很多,如《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医学发明》,
《东垣试效方》、《兰室秘藏》、《活法机要》、《药类法象》、《用药
心法》、《伤寒会要》等。这些书籍有的保存下来,有的已佚,有的仅存
摘录。他的学术成就很大,可以概括为三点:

1.发扬张元素药物学说
李杲继承了张元素的学说,并加以发扬,对张元素的中医药物临床应
用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论述药物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的理论,以
及药物归经的学说,对后世药物学发展有很大影响,但有关的著作却没有
完整地保存下来。所著《药类法象》、《用药心法》收于王好古的《汤液
本草》书中。主要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