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湖中国-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榜样,去感悟,去体会,看看老江湖怎么拉关系。但是,无论如何复杂,总是万变不离其宗。有一条最基本,那就是请客和送礼,所谓搞定对象就是让他欠自己人情,欠了人情,下面就好办了。
  2.托
  你要做一件事,又不认识人,那就只好托人了。机关办公室经常有这道风景,常常有人对着同事或对着电话另一端高声询问:“要办某某事,在某某部门有没有熟人?”要办事,又没有熟人,通常急得团团转,只想快点找个中间人托出去,花多少人情都愿意。开始还避人耳目,后来也公开无所谓了。
  托的本意是委托或转托。托关系,也就是通过关系人辗转传递,寻求满足需求的资源。这是一种传递需求信息、交换支出和收益的本领。托的现象以及附在现象上的技巧,是关系网能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一个人认识的熟人有限,通常不过一百人到二百人。通过托关系,就可以将需求信息,附带成本支付意愿播散开来,像渔网一样撒开来,层层传递,播及很大的人群。关系网的“网”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托”的机制,“托”造成了传递。一般而言,平均的传递规模可以达到几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
  3.攀
  许多人在与地位较高的人相处时,总喜欢称自己与对方是“校友”、“远亲”、“同乡”、“本家”,期望与对方确立关系,这是典型的“攀关系”。拉关系拉到贵人身上——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就变成攀,具体地说法是攀亲戚、攀上级、攀校友、攀同乡、攀门生等等。
  “攀”这个字之特殊,是因为其中包含着等级意味。所谓攀,也就是纵向(垂直方向)拉关系,在等级秩序中缔结关系。由此,“攀”的内涵就等于“拉关系”再加“等级规矩”,平添一道尊卑色彩——低姿态,低三下四,恭维,甜言蜜语等等。
  中国文化积累日久,意蕴复杂。“攀”的妙用,有时还能看到另一种相反情况,即自谦。在平等的交往中,自称“攀关系”表示自谦。譬如:“我和您攀亲戚”,“我跟您攀校友”,或者“我高攀了”,此处“攀”被用来表示恭维和尊敬,抬举对方。
  4.套
  中国文化讲究地方本位,地缘优先。中国人刚认识,总习惯问一句:“您哪儿人啊?”你若答道:“吉林的”,极可能听到:“嘿!咱们半拉老乡,我辽宁的”。你若说:“俺山东的”,你还是听到:“咱们半拉老乡,俺娘山东人”。反正不管你是哪儿人,最后都逃不出“半个老乡”,总有办法绕回来。如果你说你姓李,那就“五百年前是一家”,是本家,更亲了。相比之下,北方人比南方人习惯套近。有位东北人在南方做经理,有一天对新招聘的员工很满意,顺口唠起了家常:“这两天真冷,昨晚和你嫂子睡觉着凉了”,听得新员工差点昏过去,我嫂子怎能和你睡觉?其实经理不过是自称大哥而已。
  套,就是套距离,俗话说“套近乎”。套是个模糊概念,语义可以大约意会,却不易言表。
  大致上,“套近”近似拉关系中的“拉近”。不同的只是,拉关系的“拉”带有强势的动作色彩,颇具实干性、实践性,多用于讲述行动,讲动作。相比较,“套”是一种嘴皮功夫,嘴力劳动者的活儿,用语言构建二人关系。所谓“套近乎”,就是以语言套认与对方的名义关系,还没有动实质的,晋升至用礼物或金钱来拉关系。
  关系,光说不动真格肯定没用。关系的本质是交易,所以“套”,往往是拉关系的前奏,它首先要解决双方的关系名分,建立相互认同。有了这种认同,才可以付诸行动。
  5.做
  上世纪80年代,广东地方流行说“识做”,许多场合都可派用场。上司安排你当先进分子,晚上赶紧拎两斤点心上门送去,叫“识做”;得罪流氓了,有人来修理你,临走撂一句:“下次识做嘀”,意思是老实守规矩点儿;圈子里有人八面玲珑长袖善舞,旁人都夸他:“佢(他)几‘识做’哟!”。总之,“识做”都和规矩有关,意思是符合江湖规矩,符合隐形规则或者地方行业陋规,隐含着潜在的江湖因素。这些所谓的规矩都是“江湖规矩”,不是公开的章程。
  做,是模糊概念,依赖特定语言环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意思:一做关系,二做人情,三“做人”。
  做关系,就是制造关系、拉关系和套近乎。做人情,就是制造人情,在人情债务核算上成为债权一方。这里只谈“做人”。会做或者识做,关键是个“做”字。怎样才叫“会做”?悟透这个字,无非在于顺应江湖规矩,尤其是当下流行规矩,又以江湖体制对社会利益的再分配为核心。什么才算江湖的利益规矩呢?简单归纳一下,主要有三条忌讳:一是“利益均沾”。道上混的人,“捞”利益不可一人独食,多少要讲些哥们义气。二是“保全面子”。对所有同道均要顾面子,切不可让人没面子。不给人面子,即不给人活路,江湖上的脸面比生命还重要。三是讲等级。如果是依靠上司、大哥、靠山获利,酬谢时要额外加重筹码,不惜超过自己所得。所谓会做,无非就是懂得这些背后的规矩。江湖规矩以心口相传的习俗存在,不成文字,又随时随地变幻,只得靠个人去体悟。
  6.拍
  拍,就是巴结,俗称拍马屁。
  在中国,拍马屁无人不知。看中国人拍马表现就如同看人吃饭一样常见。在一般的老板、上司办公室里,常常聚集一些亲信和门客,以溜须拍马营生,有事替办事,无事伺候茶水,甜言蜜语恭维上司。拍,是权力专制和等级制的产物。
  拍不是具体的动作和过程,而是讨上司欢心这个目的驱使下的一系列行为。通过讨上司欢心,加深上司与自己的关系。这是下对上的关
  系术。


关系技巧之不完全手册(二)


  7.捧
  人们常说,某明星草包一个,是被唱片公司老板“包”起捧红的;某地上市公司业绩平淡,被地方领导造假捧红;某个名人原是二混子,巴结娱乐圈大把头被媒体捧红。这些说法,表明“捧”蕴含着一种提升力,是一种有价值的手段,用以发展关系网。当然,捧非白捧,时下流行“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捧人的老大们也不是省油的灯,其间必有人情授受,利益各得其所。
  捧和拍含义接近,以至于有人混同使用,譬如“捧领导”和“拍领导”意思相同。但是,二者还有差异。拍,基本含义是巴结,也就是讨好上级,寓意自下而上。捧,不限于“自下而上”的讨好,自上而下的提携也可称作“捧”,譬如“捧场”、“捧明星”、“捧红”、“捧杀”等。这里,捧的意思是提携、栽培、扶持,提升地位和名气。
  无论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还是平级之间,“捧”都适用,它的含义是从不同方面提升对方等级,譬如名气、面子或社会地位。其中面子是虚的,名声和社会地位是实的。这当中有讲究。下级捧上级,务虚为主,说好话、给面子,满足虚荣心,上司欢心;上级捧下级,务实为主,给地位、造名声,提拔下级,下级得实惠。
  8.拜
  蒋介石早年“混”在上海滩,炒股亏空,投贴拜黄金荣为师父,黄老板遂介绍其往广州投靠孙中山,方有后来成功之日。这是第一拜。蒋介石后来做了合法名义的大总统,但无奈军事上打不下军阀,无法一统天下,于是曲线救国,与奉系张学良、直系冯玉祥、桂系李宗仁结拜金兰兄弟,借结义方式巩固地位。这是二拜。军事上不一统,就江湖上一统。蒋委员长一生不知曾拜过多少拜,真假兄弟难辨,但名义上缔结的关系网巩固了个人实力。
  拜,原意是拜祭。结拜是早期江湖中的一种宗教性的仪式,通常要焚香、歃血为盟、投贴、拜天地、拜师祖、拜关帝爷,还要发誓:“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在信仰上,江湖文化普遍属于儒、道、佛三教合一,仪式上以道教形式居多,精神内容上以儒教或修正的儒教居多。
  根据纵和横关系,“拜”再分成拜师和结拜。拜师,是缔结师徒、师生关系。按照儒教伦理,师徒、师生之间形同父子,参照父子伦理相处,属于纵向关系。结拜,是缔结兄弟关系,一般按照年龄排序,偶尔以能力和本事排位,以义兄弟相称,是横向关系。在旧社会的江湖帮会里,青帮以拜师父为主,红帮以拜大哥为主,形成不同称谓结构,但长幼尊卑并无差异。
  近代以来,拜师和结拜一直是缔结关系的手段。民国时的红伶艺人,一般要拜江湖上的把头或龙头老大为师父,以保饭碗。而做买卖人,则喜欢与警官拜把子。说是“兄弟”,其实无非纳些孝敬,舍财免灾。结拜后,商人有了靠山,可以免遭流氓欺负凌辱。贼子知道富商与警察的关系,也懒得惹麻烦,自讨苦吃。
  9.认
  “文革”前,作者随父亲返福建老家,所闻最惊奇者有二:一是满街焚香拜佛,二是人人拜干妈。经过“文革”又经过改革开放,拜佛和认干妈现象都有些许减少,不过自今仍是流行习俗。至少在福建沿海,“文革”以前人人有干亲,形成事实上的“制度”,甚少例外。而在邻近的广东地区,即便没有人人拜干亲,也是十分普遍流行的习俗。“干妈”的“干”字是北方说法,在南方沿海地区,一般称为“契”,即“契妈”和“契爸”。认或者拜的行为,称为“契”,认一个干亲或干儿子被称作“契一个”。新中国成立后,认干亲的仪式已经演化得甚为松散。以福建为例,双方家长商量过后,亲父母带孩子本人,携带一副猪脚和几斤龙须面作拜礼,寓意干妈辛苦了,腿脚多有劳顿。然后,干爸干妈赠送干儿子一套新衣服或其他贵重礼物,即完成仪式。
  认干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