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底线就是一个“拖”字
但是,国民党的底线是“拖”,在非必要时不能松动“政治谈判”之口,因为若涉及政治谈判,必然会涉及主权问题,一谈到主权问题,无论走哪条路线,“统”或“独”,对国民党都为难。这就是海基会“305函”的背景。
据台北海基会与“陆委会”高层决策官员告诉笔者说,在上述底线的基础上,海基会“305函”内的“模糊地带”若对准焦距便是:
所谓“会务负责人员”,其实包括董事长以次到各处处长在内。由于海协会在2月的函件中未明确提到双方恢复沟通后的层级问题,台湾在“305函”中也不便提。但是这位台湾官员表示,首位往访的台湾官员应毫无疑问的是许惠,至于“对方”要把层级定为“副会长”或“秘书长”,则由大陆作弹性选择。
对于台湾所出的这一招,大陆方面的思考是:若把层级定在“秘书长”级,则必偏重事务性话题而且其规格会低于过去副会长级的“唐焦会谈”,不合乎大陆当前的政策要求。但是台湾当局在政治议题上未明白表态之前,若把会谈定为“副会长”层级,除了白送国民党一个“红包”之外,大陆方面并无收获。
基于只求表面解冻,不急于跨出实步向前走,台湾方面对辜振甫的访问大陆只想定位于“参访”,即参观访问,不想立即恢复“汪辜会谈”的谈判形式,因为参访不必有议程、主题与目标,辜振甫只要能赴大陆参访,已可使台湾民众认为两岸关系已恢复正常。
关于台湾的此意图,大陆方面当然知道。因此,从去年年底开始,大陆即要求辜振甫提出“访问目的”,不能只是空访,以免随台湾的音乐起舞。
据台湾官员说,“305函”中所称“第一次汪辜会谈所建立的协商制度”指的是:双方在那次会谈中所达成的协议,至少每半年举行一次“焦唐会谈”规格的会谈;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汪辜会谈”层级的会晤。因此,台湾方面认为,根据此制度,应“在哪里中断,就从哪里恢复”。台湾当局认为,除了会谈层级是在“焦唐会谈”中断之外,1995年5月25日双方就第二次“汪辜会谈”而举行的“第一次预备会议”中所达成的八项共识应该是要立即恢复的会谈主题。
据台湾官员们在3月7日告诉笔者,上述八项共识中的第八项:“两岸交流的其他重要问题”其实也可以延伸为双方的“政治谈判”范围,不过,台湾方面希望从辜振甫的参访到双方正式展开政治谈判之间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台湾官员都透露,目前海协会和海基会之间设有专线电话,随时可以联络。因此,许多事甚至都可以“事前协调”。那么,海协会的2月24日函件及这回海基会的“305函”件中,有哪些部分是经过电话先沟通,哪些部分是表面模糊?其实双方都“心里有数”,这是值得世人玩味的。
1998年辜振甫大陆行阻碍仍多
从今年3月初迄今,有关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要到大陆访问的问题,一直在双方的“心结”与实际“症结”上纠缠不清。一直到这两天,这两个纠缠不清的结,仍可能在辜振甫今秋的大陆之行上投入变数,譬如:北京方面一直把辜振甫这趟大陆行界定为“一般参访”,而且在6月26日正式发函海基会,邀请辜振甫到福州、上海、南京、西安、北京等城市访问。获此期待已久的邀请之后,台湾进一步把以下底牌摊开:
一、从6月26日到7月13日,台湾海基会先后5次希望由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许惠先到北京与他的“对口人”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先行会晤,就辜振甫的访问先行磋商,台湾方面所持的理由是:“基于辜振甫已经几十年没有去过大陆,很多事需要细腻的安排,最好还是由两会秘书长许惠与唐树备先行面谈。”
大陆方面对于海基会处心积虑“推销”许惠的举动则先后3次婉拒,其中,6月27日,海协会表示“汪辜”这次是“参访”非“会谈”,纯属简单交流,不需要许惠先行。6月29日,唐树备接见台湾记者,希望台湾在此问题上“不要变来变去”,并婉拒许惠为此先行到大陆磋商。7月8日,唐树备举行记者会,重申希望台湾不要在此程序问题上纠缠不清的立场。
二、台湾方面一直把辜振甫此趟大陆行称为“辜汪会晤”,因为海协会在安排辜振甫的行程中,“当然”安排了汪道涵在上海宴请辜振甫,对于汪、辜两人仅有的这么一次“餐晤”,台湾方面曾有不同的“定位”。7月10日,许惠称之为“单纯”参访,是一次观念的“沟通”。但是,第二天,即7月11日,辜振甫本人却表示:“我不会只去参访就回来”。台湾“陆委会”发言人许柯生也在这天表示,在这次参访中,台湾不会回避任何问题,他说:“可借由汪辜两人的会晤,针对政治谈判预备磋商,非正式交换意见,这可由双方会务负责人在会晤时安排商定。”
换言之,台湾希望用“政治性磋商为饵”,仍然向大陆推销许惠与唐树备的“事先磋商”。
两岸在辜振甫访问大陆的问题上所存在的心结是:经过李登辉在1996年的美国之行后,北京方面决定把李登辉“扫进历史垃圾堆”,在李登辉在职之时对他进行“冷处理”,而李登辉本人则经常对大陆显示出“大陆政策仍由我拍板”的姿态,因此,明知道许惠不为大陆所欢迎,他仍执意任命他出任海基会秘书长兼副董事长,这种心结表现,其实许多台湾官员均不以为然。但生米已煮成熟饭,许惠在今年2月初才上任,无法在短期内调动,海峡两岸的交流因此卡在由于两岸“心结”而产生的许惠情节上头。这也导致北京方面在处理4名台商间谍案时,绕过海基会与由前“立法院长”梁肃戎主持的“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沟通,造成台湾盛传两岸沟通有“第二管道”的说法。
两岸之间在辜振甫访问大陆的问题上所存在的实际症结是:台湾方面一直想借此恢复两岸在1993年第一次汪辜会谈前后所建立的正式沟通管道与架构,因此除了推销许惠之外。台湾自然想恢复“唐许会谈”的架构,更想把辜振甫这次的“参访”活动,以“霸王硬上弓”的方式形成“汪辜会谈”,间接满足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交融的期望。
但是,大陆方面不愿意在未获台湾承诺先进行政治会谈之前即恢复两岸在1993年建立的磋商架构,因此坚决拒绝许惠到大陆去会晤唐树备,也坚持辜振甫此趟大陆行是一般性“参访”,并非“会谈”。
因此,在海峡两岸的“心结”与“症结”仍纠缠不清的情况之下,辜振甫这趟大陆行恐怕还充满变数,能否顺利成行,仍难预卜。
1998年两岸关系原地踏步
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许惠到大陆和海协会敲定了辜振甫在下月间访问大陆的行程,台湾方面反应热烈。可是,从具体情况看,北京的态度仍未松动,而显然台北所要争取的,就是双方有进行会晤的姿态,足以向民众作出交代。
台湾的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许惠在9月24日晚上结束他短暂的北京之行后返回台北。据台湾“陆委会”主委张京育表示,许惠的这趟大陆行“收获很丰富,圆满达成任务,让辜振甫先生能前往大陆访问”。 许惠自己则称,他已完成了“陆委会”交待的任务。台湾的媒体也一阵“欢呼”报道,把许惠这趟行程炒得“很正面”。
但是,冷眼旁观,我们不禁要问:许惠这项千呼万唤始如愿的北京行,究竟有无使封冻已久的两岸关系有所解冻;大陆方面对台湾的态度与实际措施是否已有所松动?这次许惠的大陆之行究竟有何意义?
虽然张京育把“使辜振甫先生能前往大陆访问”当成许惠此行的重大收获,但是,尽人皆知的是,诚如大陆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在8月中旬时所言,辜振甫往访只是去参观访问,因此有关他“参访”的行程细节,其实只要双方用文传及电话相互联络即可,不用许惠亲自前往。
许惠终于能赴北京
但是,台北方面对于向北京“推销”许惠的政策,有其执著之处,因为自从许惠从今年2月出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之后,大陆方面一直采取“拒绝往来”态度,甚至以和台北“和统会”等机构加强“挂钩”为手段,摆出要在两岸间另辟管道的姿态,刻意冷落许惠。因此,台北当局费近5个月的时问,利用每一个可能的机会,要促成许惠往访,终于在9月20日获唐树备首肯说:“许惠定了日期要来,那就来好了。”
因此,对台湾来说,许惠此行的“最大成就”,也许就是许惠终于能赴北京,终于见到了唐树备。
除了促成许惠的大陆行之外,台北方面的策略设计包括:一、由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曾会见过台湾政坛非主流派“大老”如林洋港和梁肃戎等人,台北当局希望辜振甫访问北京时,能与江泽民会晤,以免形成海基会被矮化、被忽视的形象,使国民党当局在今年年底“立法委员”选举时遭到对手奚落;二、在李登辉访问大陆或江泽民在“国际场合”会晤李登辉的问题上,向北京当局传递信息,不管有无结果,都会使国民党面对岛内民众和媒体时,有文章可作;三、落实辜振甫“参访”大陆时,可提及政治话题,这就是台湾媒体及官员在谈及辜振甫的大陆之行时所谓的“政治加码”。换句话说,台湾想在辜振甫参访大陆时,有政治会谈的“色彩”,但无政治会谈的“本质”及议程。
避开“许、唐会”架构
从9月22日许惠抵达北京到9月24日回台北这3天的行程及双方的活动细节,我们可以看出: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