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父亲任弼时-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伯简、张秋人、恽代英共同负责起草关于非党青年运动草案,提交“三大”讨论。
  1925年1月26日,经过精心筹备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有表决权的代表18名,代表团员2 400余人。大会一致通过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父亲代表旅莫斯科地方团组织出席大会,并与华林、刘尔崧、刘伯庄、恽代英组成5人主席团,同时为教育训练问题委员会和经济斗争委员会委员;与张太雷、恽代英、贺昌、张秋人、刘尔崧、夏曦、刘伯庄等9人当选为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在三届一次全体会议上,父亲又与张太雷、恽代英、张秋人、贺昌5人组成中央局,分工任组织部主任。
  自此,父亲正式走上了团的中央领导岗位。
  共青团“三大”在团的历史上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会。会议确立党对共青团的绝对领导,按照青年化群众化的要求,即按照布尔什维克化的精神建设团,提出四个口号“学习列宁主义”、“严守本团纪律”、“参加实际工作”、“获得青年群众”。此次大会为动员广大青年团员积极投身到大革命洪流中,做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24年冬,家乡传来噩耗,祖父病故。正值紧张地筹备“三大”之时,无法脱身的父亲按捺下思念、悲痛与负疚,全力工作。
  自1920年夏天离开长沙,到上海、去莫斯科,一晃四年有余,一回国父亲就想回故乡看望久别的双亲,看望妹妹们,看望青梅竹马的未婚妻!可是,工作离不开,革命需要他,他没有回去。
  “三大”胜利闭幕。紧张繁忙的工作终于把父亲累倒了,直到2月中旬,父亲仍在康复中。2月18日在给旅莫团的罗亦农、王一飞信中他写道:“现在身体亦感衰弱得很。”这便是父亲的付出。这时父亲只有20岁! 
                  2.叱咤风云亭子间(1)
  自莫斯科回国,父亲就住在上海福康里一个小小的亭子间。一床、一桌、一椅、一书架是他的全部家当。然而,正是这小小的亭子间,却成为中国青年运动早期领导者叱咤风云的大舞台。
  “三大”结束,正当父亲全神贯注于中国共青团的组织建设时,2月,上海发生了日本纱厂工人罢工的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反对外国资本家的压迫和要求改善待遇的罢工取得部分胜利。但日本资本家在工人复工后却不履行所答应的条件。于是,工人在5月间再度罢工。
  5月15日,上海的日本资本家为对抗工人罢工,关闭内外棉工厂。工人按计划去上班,冲进厂内。内外棉厂副总大班元木和七厂大班川村野蛮地向工人射击,枪杀了青年工人顾正红,打伤十余人。
  事件发生,当即引起团中央的密切关注。这时父亲正代理团中央总书记。
  19日,父亲代表团中央出席中共上海地委召集的宣传联席会。会议决定5月24日公祭顾正红,由雪耻会出特刊在大会上散发。父亲负责绘制特刊所需的讽刺画。
  24日,内外棉厂工会在潭子湾举行顾正红烈士追悼大会。父亲早早赶到会场,映入视野的潭子湾三德里依旧是荒芜的土地、坟墓与杂草。烈士的灵柩安放在临时搭起的主席台前。渐渐地人多了,不久就汇成了人的海洋。一万多名各界代表如潮水般涌进了这片洋人与高等华人足迹罕至的沪西纱厂工会所在地。有慷慨陈词讲演的,也有散发传单、宣言的,人们以各种方式声讨帝国主义的暴行。军阀孙传芳的军警在严密监视工人,他们如临大敌。这情景不禁使父亲回想起二月罢工时的潭子湾;也是这片空地,同是万多工人齐集,半空中悬挂着“反对东洋人打人”的战旗,在充满生机的春风里飘扬。而今,帝国主义却向工人开了枪……看着,想着,一个决心下定:根据中共中央33号通告精神马上起草通告,告诫全国团员,把上海纱厂事件扩大为反帝斗争!这一夜,成都路福康里亭子间的灯光通宵未熄,是父亲与恽代英在伏案疾书。
  25日,晨光熹微中,父亲与恽代英揉揉干涩的双眼,整理好已写成的通告,会心地笑了。
  一份份油印通告,按组织系统迅速发放到全国各地。
  5月28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扩大反帝运动和组织五卅示威》的决议。父亲立即主持团中央做出具体部署。因为这时团组织尚处于秘密状态,公开地发动组织学生的工作都由团领导下的上海学联出面。因此,团中央决定由上海学联作“五卅”反帝示威公开的指挥部,恽代英任总指挥,父亲镇守团中央负责指导全国共青团投入这次反帝斗争。
  30日上午,两千多名学生在公共租界散发传单、在街头讲演顾正红被杀及学生被捕之事。下午,巡捕大肆捕人,一百多名学生被捕。群众愤怒不已,要求捕房放人,至3时许,聚在捕房门前的群众达万人,租界巡捕悍然向群众开枪射击。血,染红了老闸捕房门前的大马路。
  震撼全国的“五卅”惨案发生了!
  当晚,父亲立即组织召开团中央会议,按照党中央指示,决定:发动各阶层人民,组成反帝统一战线,号召上海人民和青年罢工、罢课、罢市,以反对帝国主义暴行。6月2日,又以共青团中央总书记名义签发关于就“五卅”惨案扩大反帝运动的团中央52号通告,极富号召与策略地指出:这次反帝运动中“上海大多数民众,颇有民族革命的倾向,并且现在时时有大暴动突起之可能”为使斗争“得到相当的胜利”,应即刻全体动员,使运动“尽量扩大到全国”。
  很快,民众反抗遍及全国。6月2日广州工人举行示威;5日长沙10多万人大示威;7日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正式成立;10日北京举行20万人的国民大会,11日上海工商学联合总会召开20万市民大会,通过向帝国主义交涉的十七条。 
                  2.叱咤风云亭子间(2)
  为在斗争中提高上海总工会的社会地位,父亲代表团中央发出通告,要求各地团组织援助上海罢工。
  通告经各种渠道传递到全国各地基层团组织,又化为广大青年反帝运动的行为准则。然而在当时,又有谁料到这些策略的制定是出自一个21岁的青年及以他为首的青年革命者集体呀!
  父亲是个颇爱思考的人。面对如火如荼的反帝风暴,他认为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世界帝国主义者历年向中国国民进攻所引起的一种反应的爆发,是世界民族革命运动进步的表现”,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压迫下的自然结果”。6月,他在《中国青年》第81期发表《上海五卅惨杀及中国青年的责任》一文,阐明要使此种被杀戮的惨剧不再重现,“则非使中国脱离帝国主义压迫,废除一切过去所订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及关税权不可。”
  任何大的政治运动爆发之始,都难免泥沙俱下,而运动深入的过程,便起到了大浪淘沙的作用。“五卅”运动也是如此。工商学联成立一周后,其所制定的17项交涉条件就被上海总商会篡改为13条。6月26日,上海商人宣布单独复市,退出“三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动摇,大资产阶级提出“单独对英”“缩小范围”,只有工人继续罢工。继而,发生了上海戒严司令部派人占领上海总工会办事处及到小沙渡逮捕工会职员事件。形成一个帝国主义者、军阀、工贼联合向工会进攻的严峻局面。
  对此,7月15日,父亲签发团中央通告60号,指示各地组织公开反对奉军的反动行为,向当时政府提出警告,“并设法使政府电令在沪军警保护罢工工人团体,不得借故摧残。”
  8月10日,中共中央拟定《告工人兵士学生》书,提出新策略:既要有组织地罢工,也要有组织地复工。11日,父亲签发团中央通告71号《向工人群众解释罢工策略变更的意义》。
  接着,签发团中央通告72号,相应改变学生运动斗争策略,要求:学生总会及各地学联发表宣言,“主张上课”,说明反帝是长期斗争,学生应“一方面进行学业、一方面集中学生的力量继续做反帝运动”;按照全国学生大会议案,各校增加一种研究“帝国主义之压迫”的课程等。随即,全国学联发出秋季复课通知。
  不久,“五卅”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轰轰烈烈状况逐渐为更深入地反帝反封建军阀斗争所接续。回顾在运动激烈的6月至10月,父亲平均每四五天(或单独、或与团中央部门负责同志联合)向全团签发通告一次,对全国青年投入斗争起到正确及时的指导作用。 
                  3.建设共青团(1)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大革命时期为扩大自己的组织并为党输送生力军作出了辉煌的业绩,而父亲作为当时的团中央总书记、组织部主任曾为这辉煌业绩而倾心竭力:
  (一)大力发展团组织
  团“三大”明确指出“组织应该扩大遍及于全国,使之真正成为青年群众的团体”,“应向二十五岁之青年发展”,“应特别注意青年工人”,“应特别注意青年农民”。用父亲的话说就是团的工作要青年化、群众化。
  “五卅”运动以前,中国青年团是建立在小资产阶级的学生群众的基础上,在工农青年群众中几乎没有团的影子,70%以上的团员社会成分是学生知识分子,仅在广东、湖南、广州有极少数工人,就连上海、武汉等重要工业区域的团组织都没有在工人中建立自己的基础。这与蓬勃兴起的工农运动极不适应。父亲认为:“将来斗争的途径长而且远,所以我们主观实力的预备至为重要,现在即是我们培植实力以应日后长期斗争之时。”
  为此,父亲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