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海上医治好人的病痛后,最后还得驶进港口,把对大海依依不舍的人送回无聊
沉闷的世界。
果不其然,船抵檀香山,卓别林就大吃一惊:有关《摩登时代》的大幅广告
高高竖立,大批的新闻记者已等候在码头上。船刚靠岸,他们就涌上甲板拍照、
采访。
以后,他对船长打了个招呼,在旅客登记本上写了化名,到东京时才没被记
者发现。
他们继续南下,到了被称作“东方之珠”的香港。太平山顶、铜锣湾畔,留
下了卓别林和宝莲的依依身影。他们到了广州,珠江岸畔的长堤,沙面的大榕树
下,荡漾着卓别林和宝莲的欢快笑声,他们在南中国海海滨秘密成婚,共度蜜月。
然后,取道新加坡登船返回美国。
在整个半年多的度假航行中,卓别林在船上只遇到一个名人:法国诗人、作
家、电影导演让。科克托。两人交换了对生活与艺术的看法,科克托说他自己是
一个黑夜里的诗人,卓别林是一个阳光下的诗人……
卓别林与宝莲回到好莱坞后,朋友们和新闻界这才知道他们已经结婚,大家
向他们祝贺一番。联美公司和他的制片厂送来另一个祝贺的消息,《摩登时代》
已风靡全美,正发行到世界各地。
《摩登时代》放映后,群众和观众说,影片诅咒了大资本家为榨取高额利润,
不断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影片表现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各界人士评说,卓别林
以极其高明的艺术技巧和极其荒诞的艺术形式,揭露了大机器时代制度的荒谬、
反常,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和认识价值。它描写了“本来应
该使人摆脱繁重劳动的完善的机器,却把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的过程。有
的评论家说,可以从这部影片中,学习到”比听哲学家的学术演讲的更多的东西
“。有的评论家说,这影片是艺术形式的《资本论》。有的人甚至编了这么个故
事,说爱因斯坦看了这部片子后,曾写了一封信给卓别林,信中说”亲爱的查理,
你的电影《摩登时代》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看懂,你一定能成为一个伟人。“
香港之行使卓别林接触到一些俄国贵族及他们的后裔。1931年他访问上海时,
就接触到一些俄国贵族,当时他们流落在那里被称作“白俄”,一些男的打工,
女的当舞女。他想以此为题材,为宝莲写一个电影剧本。
故事叙述一个年轻富有的美国人旅游到中国,在香港时遇到一个漂亮的“白
俄”舞女与他产生了浪漫的爱情。卓别林用了好几个星期把这个剧本搭出了架子,
并且他想让以演西部英雄形象闻名的、表演真实的贾莱。古柏来演男主角。他对
写好这个剧本很有热情和信心,而宝莲也对此很感兴趣,认为这浪漫故事能感动
人。
此外,他还想写一个《巴厘岛的野女郎》的剧本,由宝莲来演。
第十八章笑与怒的史诗《大独裁者》但是1937年的世界局势,使他终于放下
了上述计划与已经在创作的关于俄罗斯贵族后裔的剧本。
1933年初,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对内迫害进步人士、犹太人,
对外加紧扩军备战。那时,卓别林收到美国记者范德比尔特访德时,寄给他的一
套明信片。整套印的都是希特勒在演说,每一张相片拍的是不同的姿势。有一张
是希特勒在向人们大声疾呼,手掌弯曲的像两个爪子。另一张双手在胸前紧握,
像在抓举哑铃一样。还有一张他敬礼的,右手向斜上方挥起。卓别林看了那样子,
就想到要在他手上放上一叠龌龊的盘子。更叫他惊异的是,希特勒的模样怪怪的
:鼻子下留着一小撮牙刷似的胡子,脑袋上竖起几绺乱发。看上去简直是在拙劣
地模仿卓别林扮演的夏尔洛,卓别林看了这套明信片的感觉是滑稽可笑。
等到他的好朋友爱因斯坦夫妇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托马斯。曼,先后被迫
离开德国流亡到美国来时;他就觉得希特勒的那副嘴脸不是滑稽可笑,而是阴险
恐怖了。一个世界首屈一指的伟大科学家,和一个了不起的大作家,他们为德国
在全世界范围赢得了荣誉,却在本国遭受迫害,不得不背井离乡。
卓别林认定与他同年而生的希特勒,是个疯子!
他所看到的范德比尔特所写的报道文章,也印证了这一点。1934年希特勒自
称元首在德国大搞个人崇拜,鼓吹种族优势,将它们酿成现代宗教,变成独裁统
治,实行法西斯专政。把大批进步人士、犹太人投入集中营,进行残酷迫害,大
肆屠杀。由于在范的文章中那些暴行近似于荒唐,当时的美国读者很多人不相信
那是真的。但卓别林坚信不疑,因为那个希特勒疯子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公然
在1936年出兵入侵西班牙,支持亲法西斯的叛军首领佛朗哥,建立独裁统治。
卓别林看到战争阴云已四下密布,纳粹分子正在步步进逼。他回想起第一次
世界大战,痛心地说:“我们很快地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它那四年惨厉屠杀。
我们很快地忘了人类遭到破坏后留下的创伤,那些四肢都被截去的残废者,那些
断了胳膊,缺了腿的,瞎了眼的,毁了下巴的,患了痉挛成了瘸子的。即使是不
曾被打死打伤的人们,也逃不了他们的厄运,许多都已精神失常了。”
也就是1937年的一天,卓别林与英国电影导演、制片人科达聚会时,与科达
谈到希特勒的模样,与他本人化装成流浪汉的模样很相似。科达就建议说,可以
根据相貌相似引起误会的情节,编一个有关希特勒的故事,卓别林可以一个人兼
演两个角色。聊天时,卓别林还没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他觉得希特勒只是个
可笑的疯子。
但随着战争阴云的逼近,和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他决定写一个反对战
争、讽刺希特勒的剧本。这是一部有声影片。他想到了如果是扮演希特勒,他就
可以当着一大群观众胡说八道。而扮演流浪汉时可以仍旧像以前那样不开口。希
特勒的故事,可以最好地用来模拟、嘲笑、表演。
这位有良知和大无畏精神的艺术家,就这样决心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他说:
“一场战争正在酝酿中……阿道夫。希特勒这个丑恶的怪物,正在煽起战争狂热,
这时叫我怎能一心地去迎合妇女们的兴趣,写浪漫故事或是谈爱情问题呢?”
1937年下半年,他秘密地创作后来被命名为《大独裁者》的剧本。到1939年
春,他用3 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分镜头剧本。他构思设计了相貌相似的托曼尼亚国
独裁者、双十字党党魁兴格尔,和犹太理发师两个主角,均由他扮演。
一个犹太姑娘哈娜,由宝莲扮演。而巴克特里亚总统拿帕隆尼,是隐喻轴心
国之一的意大利的独裁者墨索里尼的。
他设计的双十字党党徽与德国纳粹党的“X ”字党徽,兴格尔的像貌、军装
同希特勒的相貌、军装,形肖酷似。兴格尔在衬着光焰万丈的双十字党党徽的广
场对数万人演讲的背景,同希特勒在国社党党代会悬挂无数面巨大的“X ”旗的
会场讲演的背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有声电影剧本仍是喜剧样式,采用循序渐进式的结构。片头字幕是:虽
然独裁者兴格尔和犹太人理发师两人完全相像,那不过纯粹出于巧合而已。——
这里叙述的是在两次大战之间,疯狂支配了某一时期的故事。这个时间,自由遭
到践踏,人性被横加蹂躏。
故事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开始。大战还没结束,处于劣势的托曼尼亚国
军队的长射炮阵地,士兵们把硕大无比的炮弹装入巨大的炮筒,目标是前方的巴
黎圣母院。司令官命令被抓去当兵的矮个子犹太人理发师发射炮弹,理发师一只
手捂住耳朵,一手拿动炮栓绳子。然而,炮弹只炸掉了一个公共厕所。
司令官又令理发师发射一次,大炮却发出令人不安的奇怪声音。巨大的炮弹
冲出炮筒口,“咕咚”一下掉在本方阵地上。司令官按军阶大小,一级命令下一
级去检查炮弹雷管,最后轮到理发师。他也想命令身后,但身后一个人也没有,
只好硬着头皮上前。他慢慢地围着炮弹转一圈,谁知炮弹头对着他也慢慢转一圈,
吓得他站住不动,炮弹也停住不转。稍后,炮弹冒出了烟,越转越快,吓得理发
师拼命逃回去扑倒,炮弹爆炸。
飞机又来空袭大炮阵地,他们又一级命令一级用高射炮防空。理发师军衔最
小,只得爬上炮座。敌机猛烈轰炸,但理发师不懂操作技术,只知胡乱摇动摇轮
……
托曼尼亚军败退,军官修尔兹负伤,善良的理发师救了他,乘飞机逃跑……
飞机被击中从天而降,修尔兹被救走。理发师由于脑震荡,战后被医院长期收留
治疗。
战后,托曼尼亚国发生了政变。双十字党领袖、小个子的兴格尔,登台成了
统治者。托曼尼亚国四处飘扬着双十字党党旗,到处涂抹着巨大的双十字。兴格
尔在广场上对着数万机器一样列着队的士兵,和数万教徒一般狂热的追随者发表
演说。他说的是谁也不懂的托曼尼亚语,由议员翻译。他否定民主自由,鼓吹军
国主义。他说,为了扩张要勒紧裤带。于是一队高级官员,特别是肥胖的赫林元
帅(隐喻戈林),就马上站起勒紧裤带,结果是裤带进断……
兴格尔疯狂地演说,声音有如鬼哭狼嚎,数万机器人一般的听众狂热地鼓掌,
兴格尔双手一按,数万狂热的听众掌声嘎然而止。由于兴格尔情绪过于热烈,他
面前的麦克风架子都被烤弯了。兴格尔煽动排犹,表情杀气腾腾、咬牙切齿的样
子,连麦克风都吓得连连后仰、两边躲闪……兴格尔要了杯水润嗓子,却将剩下
的水倒进了自己的裤子。最后,译员说兴格尔总统的结论
是他非常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