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红桦树皮,光洁的表面细致的斑纹,平整如淡红的纸页。我想起一个词叫旖旎。于是吹一段箫曲,来纪念大学四年那些逝去的时光、锦瑟的流年,曲名就叫《平沙落雁》。
何思平
生活:少不更事,先后在校学生会、院团委干过校团委宣传部长等职,迫于生计,先后又兼职于九州佳讯科技有限公司、力量文化传播公司、天地网联公司、丰普科技公司做些创意设计以维持生计。2003年,开始自己的中国之旅,行程数万里,足迹踏遍华北、华东、西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等地,先后到北大、清华、人大、南开、复旦、中大等高校参观学习。
学习: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以为学以致用是最高境界。2003年参与组建华中农大未来企业家协会。2004年组织策划了华中农大首届班徽设计大赛,参与策划组建中国名校网、南湖青年网。2005年创建华中农大第一个民间组织——华中农大广告艺术沙龙。10月底,在学校举办华农首位大学生个人作品展,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
奖励:2002年:新生书画大赛书法及绘画类二等奖,第四十一届校运会会徽设计优胜奖。2003年:华中农大首届公益广告大赛三等奖,第四十二届校运会会徽设计最具潜质奖。2004年:十三届广告金犊奖(目前华人大学生最大广告奖)入围奖,2004“ONE SHOW”中国青年创意大赛银奖,作品送选美国参展。2005年:十四届广告金犊奖入围奖,南湖之声广播台(1952年建台)台徽设计三等奖,再次入围2005“ONE SHOW”中国青年创意大赛总决赛。
青春不留白 轻狂与迷乱
大学这个对中学生极具诱惑力的词眼一如三年前对我的诱惑一样,而这种诱惑在那时成了我读书不竭的动力,在内心深处,我希望这种诱惑继续延续。入了大学后,诱惑渐失,我希望可以找到另一种诱惑,而寻找的过程伴随着某种迷茫,当然寻找本身也就是一种探索,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和道路。我上大学前的某一阶段一直处在这种探索中,当然这是一个伴着困惑和迷茫的探索,这种状态几乎一直持续到大一,尽管后来明白了这段时光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蜕变期,但当时在思想、观念、习惯、生活各方面所面临的冲击绝不亚于那个黑色7月。当然,当我意识到生命只是一个过程的时候,这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竟成了我尘封的一段美好回忆,而记忆的阀门一旦打开,才发现三年前的年少轻狂、懵懂迷乱依旧历历在目。
念大学对于父母来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上一个师范学校然后当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是父母对我的期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还得感谢那次失败的中考,师范没上成结果去了县城一所重点高中。上高中父母几乎都没怎么想过,因为他们认为凭我的能力考上一个师范是不成问题的。但没考取师范并不是说我就是一个不够勤奋不思进取的孩子,相反,我认为自己小时候相当倔强勤奋。记忆为证,七岁时,一次和伙伴玩耍摔跤,我被对手伙伴至少摔倒五次,但却五次站起,对他说:“咱再来一次!!!”十二岁时,自己用笔墨写了几个大字“勤学苦练,实现心愿”贴在床头,每天起来都要望一眼,尽管自己至今想不起当初许的是什么心愿,但勤奋的品性却保持了下来。这些性格也影响着后来的自我发展。
整个高中阶段,总的来说我还算个本分的学生,随着高三的到来,有了压力,有了梦想,也就是前面说的大学的诱惑,尽管内心许多情感被压抑着,但不迷茫,目标明确。总之,念大学之前我是个有点轻狂但目标明确的本分学生。
很幸运念上了自己的理想专业——广告学。我只是感觉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专业,需要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需要不断的突破和创新,而我喜欢这样的生活。但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新生来说,我一开始并没有体验到这种理想生活,相反的是有很多的不适应甚至有了迷惘,尽管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活动暂时缓解了一些不适应带来的苦痛,但每每静下心来,就能感受到那无边的迷惘和孤寂,当时迫在眉睫的就是想方设法尽快摆脱这种迷惘和孤独。
我干任何一件事情都喜欢从分析原因开始,这是我的一个原则,于是我开始分析造成孤独迷惘的原因,最后归纳到了以下几点:1。 念大学是中学时代的梦想,梦想实现后,没有立即确立新的梦想,那时觉得工作、考研都还遥远。2。 对专业又不是很了解,尽管自己感性上很喜欢。3。 置身他乡想找到几个铁心哥们非常困难;谈恋爱似乎没有啥经验可言;情感上没有了支撑。4。 课程依旧不少,还有早起早操……
把原因归结起来可以总结为一条:情感空虚,精神上没有支撑,没有目标,生活不适应。发现原因,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采取措施,左思右想想出了一个自认为是一箭双雕的办法:一方面通过读书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寻找生活目标。另一方面参加了学生会的干部竞选,想多和他人交流,尽量不让自己闲下来。
心刚刚有了一点充实,另一种迷乱却又产生了,不过这一次是来源于书籍。当读书计划实施后,一有时间我就会去泡图书馆,书看得很多很杂也很乱,各种知识杂糅在一起,缺乏严谨的系统性,分析讨论问题时常常是东拼西凑,自相矛盾,思想和知识上极其混乱,这种知识杂糅造成的混乱竟让我有段时间不敢去图书馆。当然后来知道这种杂糅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一个必经阶段后我又继续了自己的计划。知识的累积也让我开始慢慢学会了思考,这种思考不同于高中的被动思考,而是主动的,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尽管观点浅薄或者被别人嗤之以鼻,但对于我来说这都无所谓,因为开始有了自己的角度,这种思考习惯也为后来自己的不断突破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那段时间脑海中会常常涌现出一些奇怪的想法,竟一厢情愿地认为很新颖,尽管很多想法都不成熟,但不能否认,从那时起自己开始慢慢养成了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在这里我还想补充大一遇到的另一种痛苦及当时是如何突破这个难题的。也许你很难想象,大一刚来时我遇到的一个大难题是“表达”。
我承认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不爱说话。“干吗有些人喜欢说那么多废话”这是我当时心里的想法,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为自己糟糕的表达找了个理由而已。而不知道自己原来是非常不善于表达,即使简单的表达都常常是没有逻辑、天马行空、东拉西扯,而且发音不准。交流起来经常闹出一些笑话,这成了我大学之初一个莫大的苦痛。于是我愈加变得沉默寡言,一碰到交流经常是不知所措,找到老乡诉说苦闷,他只送给我一句话:“这我没办法,慢慢来吧!”
我知道这话意味着需要自己的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我知道要在大学里边更好地发展,良好的表达和交流能力非常重要。开学之初老师在专业教育课上也一再强调我们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今后发展的重要性。我喜欢广告,能学广告专业是我中学的心愿,于是想自己不能折兵在语言表达这道坎上啊。在发现了这个重大问题后我给自己留下两条路:“要么退学,要么把普通话练好!”在他人看来这个决定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我当初确实就是这么想的。我选择了后者,事在人为,第二天就去买了一部复读机,开始我的普通话学习大攻略。那段时间在我的桌上有两件物品: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一部复读机。然后向班里一些普通话好的同学请教,从拼音开始然后到汉字到词语。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下来,终于有了不小的进步,在学期末《中国文学》一堂朗诵课上我朗诵的《一把炒米》获得了同学们的一片掌声,对当时的我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鼓舞。尽管我现在的普通话依旧不是很好,但一般的交流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这个小小的收获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两句广告语:“Nothing is impossible。”“Just do it!”
坐标
“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应该怎样做?”这是进入大二时我常思考的两个问题,也就是说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我认为这是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前提,而这些东西我们却常常容易忘却。孰不知有了方向才不会迷惘,有了原则才不会动摇。如果把大学比作大海,我们就是舵手,那价值观就是指南针,任何一个目标只是你想去抵达的一个彼岸。
和其他同学一样,我首先思考的是人存在的价值问题。我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创造,创造这个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才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尽管这话很大很空,但确实成为我至今坚持的一种价值观。只是当时单纯地认为创造只存在于伟大的事业中,比如科技发明、重大思想成就等。而对于创造的终极归宿,即创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怎样创造等问题我从来都没有认真地想过。
价值观的真正转变是在看了电视剧《完美》之后,剧中处处盈溢着一种和谐的美。在《完美》中,每一个富于美感的影像、每一段引人的情节、每一个精致的布景都给我带来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和感动,同时它的主题也给了我对于正义和理智的反思,给了我真善美的引导, 此时,我恍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创造也可以存在于细微处,也可以存在于琐碎间,原来一切创造的终极归宿都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予以人幸福和美好的引导。
而一些原则也正是在这样一种价值观引发下产生的,那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让我联想到将来从事的任何一项职业的责任。比如我将来从事了广告,我创作广告除了要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