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仅仅让自己的心灵被动地受教育的影响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用心,让自己的心灵对这些影响起反应。一个人参加读书俱乐部,参加培训班,买季票听歌剧,听讲座,如果他不用心,这些活动对他的影响,很可能还赶不上某个Party上的一场小小的谈话。一个人可以给自己镀上一层“有文化修养”的膜,或是撕掉某层自己不喜欢的外膜,就像穿、脱他的外套一样。但外套里面,心灵仍然是生涩的,未开发过的,一如从前。
参加有益智力的活动只有一个理由:让自己的心灵成长。心灵就像身体一样,要用,方能成长。
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谈到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
“所有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一个:修养,”他写道,“成熟的心智,丰富的个性,一种控制和完成的感觉,一个更高意义上的所有能力的综合,一个更大的能力,为了智力上的兴趣和情感上的享受。”
第三章 保持心理健康的三条原则成熟心智(2)
这些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终极目标。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下午,一位女士来找我先生,她想听听他的建议。她看上去就像被艾伯特·特修揍了一顿的牧羊犬。她有什么问题呢?原来她发现她丈夫对她没兴趣了。她丈夫是一个事业颇为成功的经理,兴趣广泛,而且很有品位。她承认说,她发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他的步伐了。
她哭着说就因为她没机会上大学。孩子们出生后,更是没时间听音乐、看画展或是读书了——而这些事情,恰恰是她丈夫最渴求的。
“现在他嫌我烦了,”她问,“就因为我没法儿和他那些有文化的朋友谈到一块去。这公平吗?”
我先生问她,现在孩子们都大了,结婚了,她怎样打发她的时间呢?她解释说她打桥牌,每周看两场电影,也读一点书,主要是言情小说。
很明显,这位女士感兴趣的东西只有那么一点点,她一点也没尽力扩大她的兴趣范围。她不缺乏自我完善的机会,她缺的是精神和愿望。她完全可以把打桥牌和看伯特·兰卡斯特的时间,用来拓展她的兴趣,让自己跟那位才华横溢的丈夫比翼双飞。
有些人像这位妇女一样,不思进取,于是被遗留在狭小的世界里,他们为自己画地为牢。他们抱怨说太迟了,他们太老了。他们总以为,他们的岁数让他们错过了人生站台上的末班车。他们不明白,对那些想学习的人来说,人生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精神之旅。
很多年前,大学很少、学费又贵、离家又远,因此,只有极少数人能上大学。甚至书也很不容易买到,夜校更是闻所未闻。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任何人只要你愿意,就有机会受教育。奶奶上大学,拿文凭也不是件稀罕事了。
我认识一个住在得克萨斯城的妇女,是一位律师的太太,她养大了五个高大威猛的儿子,送他们上大学、接受技术培训,看着他们成长为专业人士、企业经理等等。等到最小的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这位妇女已经五十多岁了,做了奶奶。她报考了得克萨斯大学,做了四年的旁听生,最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了。现在她已经七十多岁了,丈夫过世后,她一个人住。先等等!千万别为她伤心!她活跃、迷人,做很多社区工作,她有很多朋友和仰慕者,多得她都不知道怎么办了。对任何一个走进她的生活轨道的人,她都是一种鼓舞,一种激励。他的儿子、儿媳们都很喜欢她,欢迎她来家里小住。她在自己的心田里播种,如今她享受她的收成。美国公众意见研究所的创办人、罗兹奖学金新泽西州委员会主席乔治·加洛普相信,“有太多的人当他们拿到文凭后,就停止了学习。但对我来说,” 加洛普先生接着说,“学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从生延续到死。”
大学为我们做的事,是给我们一段时间,提供一个地方让我们学习;以后我们就要自己帮自己。所以不管我们是什么学历,首先,都应该明确我们有必要继续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开发我们的心灵,以免我们在将来的日子里饱受枯燥、孤寂折磨的第一步。
然后呢?一个没有上过大学或者夜校的酷爱自学的人会做什么呢?
非常简单——读书。英国劳工党著名的领导人赫伯特·莫里森15岁时,在伦敦的一间杂货店当跑腿儿的,那时他听到了“我听过的最好忠告”。一天,街头那位颅相学家让他花6分钱看相。然后问他都读什么书。“大部分是讲凶杀的”,年轻的莫里森说,他是指街上书摊上卖的那些廉价书,“还有言情小说。”
第三章 保持心理健康的三条原则成熟心智(3)
“开卷有益嘛,总好过不读书”颅相学家说,“但是你天份太好了,不应该浪费在这种书上。为什么不选点好书读——历史、人物传记?读你喜欢读的书——记住要培养读严肃书籍的习惯。”
莫里森先生说这条忠告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他说他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尽管他的学校教育在小学毕业后就停止了,但他可以通过读书,让自己继续受教育。15岁的赫伯特·莫里森找到的通往图书馆的路,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他读有意义的书,这些书塑造了他,让他长大后有机会开始他在众议院的事业。“我有时候也会听广播,” 莫里森先生说,“偶尔也看看电视⋯;⋯;但我从未听过或看过一个节目能和一本权威性的著作相比。”
想想吧,我们忽视自己的心灵到了如此地步,尽管知识的宝库近在咫尺!好书现在又便宜又多,公共图书馆向所有的人开放,但是,我们还是让自己的精神忍饥挨饿,我们或是随便拿一些流行小报熬成的薄粥喂自己,或是给自己一些完全没有营养的漫画来对付。从知识的层面上讲,我们确是穷困潦倒啊。
人类所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知识和表现出的智慧,几乎都能在书中找到。我们想学习、了解的东西,正在某个图书馆、书店或是朋友的书架上,静静地等着我们。通过书,我们能够同那些伟大的心灵亲密接触。唯有通过书,我们能够回顾历史或是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不理会时间、空间的限制,我们生活在心灵塑造的真实世界里。
弗兰克·杰宁,是新泽西州布鲁弗尔德市初中老师,也是一个阅读专家。用他的话说:“在人类的历史中,文字是深刻影响了人类心灵的事件之一。它通过篝火旁的说书人让文化得以延续。它使柏拉图和耶稣穿越千年时光来指导我们。它将心灵和时代连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我们的世界。它有时很抽象,就像一个好的想法;有时又很具体、很精确,就像门上的插销。它是一条金光大道,让人走向高尚,成为真正的人。”
是的,所有的东西都白底黑字地写在那些伟大的书里——人类精神之花,人类智慧、希望和灵感之本。如果我们私下里认识我们同时代的某个伟大的男人或女人,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远不及那些读他们写的书的人。我们可以和苏格拉底一同散步,和雪莱一起梦想,和乔治·伯纳德·肖辩论,或是同马克·吐温一起开怀大笑。同这些伟人做精神上的交流,是大多数人死后的梦想,但现在,就在地球上,只要我们跑,这种经历唾手可得。记住哦,不是走,是跑——跑到最近的图书馆就是了。
人类生存的自然规则,把我们限制在宇宙空间的狭小一隅。同时间和永恒比较,我们生存的六十年、七十年,甚至九十年又算什么呢?如果我们仅仅靠自己这一生,或我们这个世纪,我们怎么可以了解清楚人类和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经历呢?没有书,没有利用书的愿望,我们将生活在狭小的时空里——我们只能生活在当前,注定无法逃脱。
生活在“十二个凯撒的罗马”时代的人都怎样想?在瘟疫大流行的伦敦,大街小巷到处回荡着这样的叫喊“把你家的死人抬出来啊”,那时的伦敦该是什么样?我们从书上了解了当时的情景,不是冷冰冰的事实,而是鲜活的人类社会的经历——人生的片断。
在读了托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小说以后,神秘的当代俄罗斯人也似乎变得容易理解了,从他们的笔下,我们看到一个民族正在从内部开始瓦解。腐败的种子被这些伟大的艺术家载入了编年史,它们在革命的红色狂飙中成长为盛开的花朵。从前这些作家描绘的一切,成了今天最激动人心的背景。
第三章 保持心理健康的三条原则成熟心智(4)
H·G·韦尔曾经说:“我一点也不认为H·G·韦尔的身体或他的个性可以不朽,但我实在相信,我们的思想、知识和意志会继续发展,扩大范畴和增强力量。”
如果我们肯多花一点宝贵的时间去阅读那些经典名著,我们就可能做得更好。时间筛去了那些二流的书籍,留下来的全是金色的收成,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和经验的结晶。在时间的长廊和宇宙的空间里,我们现在处在怎样一个位置,要了解这些,我们就必须首先明确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
一本愉悦了几代读者的书,远比那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六星期的书要值得一读。
特迪·罗斯福从来不喜欢“本周畅销书排行榜”,他曾写道:
“我其实更想见到的是‘最近三年销量排行榜’。一本前年出的书,直到今天还倍受关注,那么这本书的确是值得一读。那些只流行了一个星期的所谓畅销书,最好把它们扔进垃圾筒。”
读《战争与和平》,恐怕要比读通俗小说多花很多时间。但是《战争与和平》,除了像后者一样给你阅读的喜悦外,还会融入你的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