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拉姆讲述考古的故事-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厚达77英尺。必须把这些坚硬的覆土都清除干净。在这儿,科尔德维雇请的200名工人足足地挖掘了15年。      对希罗多德关于巴比伦城墙的描述并非夸大其词作出了证实,这就是科尔德维初步的成就。(实际上,考古学家如此证实前人的说法的类似例子并不少见。荷马和保撒尼亚斯的许多话被谢里曼证实是真实的;弥诺陶洛斯诺洛的真实内涵为伊文斯指明了;《圣经》中的一些故事被雷亚德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第三部分:关于塔的记载通天塔(图)3

      科尔德维挖出了一面普通砖墙,墙厚22。4英尺。接着在这堵墙外的38。4英尺处又出土了一面25英尺厚的砖墙。另外还有一道12英尺厚的砖墙,原本为护城壕内侧的壕壁,在危急之时护城壕灌水御敌。      当年一定用土把两堵墙间的空间填满了,填土高度应与外层的边沿平齐,这样才成为一条可容四匹马拉的马车对面行驶的马道。守军在城墙上巡逻,敌梯每隔160英尺远就有一座。科尔德维估计沿内墙共有360座敌梯,而外墙根据台西亚斯的记载有250座。      这座由科尔德维出土的城堡的规模在全世界是无与伦比的。从几堵城墙能够断定,当时中东最大的城市是巴比伦城,其规模甚至连尼尼微城也不能望其项背。假如依照中世纪的城市概念,认为所谓的城市就是“带围墙的居住所”,那么直至今日也没有比巴比伦更大的城市。      尼布甲尼撒写道:“我下令从东面建筑一道坚实的城墙来保护巴比伦城,开凿出一条护城壕,用砖和沥青砌筑河岸,壕边筑起如山高般的护墙,用松木制成宽大的城门,外面用铜叶包裹。我命人趁海水涨潮时用海水把壕内灌满,要想越过壕沟就像渡海一样难,这样来犯之敌就连巴比伦的外围也威胁不到。我想尽办法把城池建造得十分坚固,把巴比伦城变成了一座堡垒。”      这样高垒深壕的巴比伦城,不论用什么手段在当时也是无法攻破的,然而历史的事实是巴比伦城最终落入了敌人之手。其原因是敌人不是从外部打进来的,而是从内部攻破的。尽管来自各方的敌人常常威胁着巴比伦,然而它内部的政治局势十分混乱,城内不断地出现第五纵队的活动,他们时时刻刻都企图打开城门让敌军进城来解放自己,就这样,当时举世无双的坚固堡垒终究归于覆亡。      科尔德维发现的巴比伦是尼布甲尼撒的。这位尼布甲尼撒被丹尼尔称为“王中之王”和“有金子般的头脑”,在巴比伦城展开了大规模的建设,对城上的伊马克庙作了重建,修复了尼努尔塔庙和埃萨吉拉寺,还有莫尔克斯的伊施塔庙。他对沿阿拉赤图运河的护墙作了修复,在幼发拉底河上建起了第一座石桥,开凿出利比尔———希加拉运河,完成了城内宫殿及南城的建设,并把伊施塔门用美丽的彩釉动物浮雕装饰起来。      在此之前,建筑材料用的是日晒砖坯,这样的建筑被风雨侵蚀的速度很快。主要由于建筑材料不坚固的原因,在他之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建筑大部分都销蚀殆尽了,残余的只是几堆废土。尽管尼布甲尼撒使用了坚硬得多的建筑材料,但他留下来的古建筑却遭遇到一样的命运。这是由于多少个世纪以来,当地居民为了取砖盖房而对古建筑不断地加以破坏,像中世纪的教皇拆毁古罗马异教的庙宇来修建自己的宫殿一样。今天的西勒城和周围的几个村落都是用尼布甲尼撒的砖造出来的,砖上面尼布甲尼撒的印戳还看得出来。乃至现在的一座分水坝,幼发拉底河上与辛地叶运河之间的分水坝,也基本上是用古巴比伦人脚踩过的砖砌成的。有朝一日这座水坝弃置不用了,假如有人在坝上考古,他们很有可能误以为挖到了尼布甲尼撒的古迹呢!      在巴比伦城内,是占地极广的宫殿建筑群。尼布甲尼撒认为旧有建筑“不足以显示帝王的尊荣”,所以他在世时不断扩建。巴比伦城的土建筑有华丽的装饰,无数的砖砌浮雕闪闪发光精美绝伦,堪称无双的、稀奇的、冷静的、原始的艺术瑰宝。而且尼布甲尼撒声称:只用15天就建成了这一切,而几万年来人们相信是真话。


第三部分:关于塔的记载通天塔(图)4

      在科尔德维发掘的这些古迹中,花园、塔和大街是最有价值的三样古迹。      一座圆拱形建筑,位于南城堡的东北角,一日被科尔德维发现了,他立刻看出这座古建筑非比寻常。至今这件古迹还被公认为非凡的古建筑。首先,古迹坐落在巴比伦城最古老的部分内,即巴比尔内,而巴比伦最早的地窖在这里。其次,这是巴比伦城出现的首座圆拱形建筑。第三,在这里找到了一口古井,这井是由三条竖井组成的。对它,科尔德维绞尽脑汁,却始终无法确定自己的想法对不对:他认为三条竖井是一口抽水井,当然抽水的机器早已荡然无存了。然而,当年配置了一套用链条传动的水泵,能够不停地抽水,这很有可能。最后,圆拱是用石料和常见的砖砌起的,除此之外,全巴比伦城只有一处石料建筑,位于卡尔的北墙。      这一套结构的确十分特殊,科尔德维认为,从设计到建筑,这一套装置都非常出色,那几个圆拱一定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科尔德维灵光一闪,似乎猜出了这些圆拱是什么东西。在所有有关巴比伦的全部记载资料里,从约瑟弗斯、狄奥多鲁斯、台西亚斯和斯特拉波的著作,到业已破译的与这“邪恶的城市”有关的楔形文字的所有铭文,提及用石料建筑的只有两处,并都特意强调是石料结构:一处为卡色尔堡北城墙,那里的石料已被科尔德维发现了;一处为“赛米拉米斯空中花园”。多少年代以来,人们传说着那空中花园如何美丽,它们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并且自古以来就和富有传奇色彩的赛米拉米斯连在一起。这空中花园真的被科尔德维发现了吗?      科尔德维凭直觉认定已经找到了巴比伦空中花园,所以发掘现场的情绪一下了高昂起来了。不论现场内外,下班上班,所有工人都对这事议论纷纷。人人焦急地期盼着,想着那几千年来的一个谜现在能不能真相大白。      科尔德维再度研究了古籍,逐行逐句逐字地认真推敲,乃至从他并不熟悉的语言学的角度加以探讨,最终确认他自己的设想是有依据的。空中花园一定是由那些圆拱来支撑的,那些花木一定是用那口井来浇灌的,在当时,这种创造非同寻常。      然而到这时这件事反而看起来平常了,它的神奇的魅力似乎消失了。纵然科尔德维的想法是正确的,这空中花园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呢?诚然,这花园建造在设计得十分巧妙的屋顶上,十分美丽,在当时无愧为建筑技术上的杰出成果。然而希腊人并没有把有些巴比伦建筑列为世界奇迹,对比之下,难道这空中花园不黯然失色吗?      此时,与赛米拉米斯有关的所有材料都不是十分可靠的,大部分材料来自于台西亚斯,而台西亚斯以善于杜撰而著名。根据台西亚斯的说法,在白希斯吞由大流士建造的巨大建筑,把赛米拉米斯描绘为由100名卫士环绕着;但根据狄奥多鲁斯的记载,她出生之后,即被遗弃,由鸽子喂养长大,成人之后嫁给朝中一位大臣,国王把她抢夺过来,立为王后,她的服饰“分不清是男是女”。最后她把王位交给儿子,变成一只鸽子飞出了宫廷,羽化成仙而去。      关于巴别塔,《圣经·创世记》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    

      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漆当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市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字,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第三部分:关于塔的记载通天塔(图)5

      照《圣经》所说,通天塔不再存在过,但科尔德维只挖到了通天塔的塔基。大概在汉穆拉比执政时期,原先的通天塔被拆毁了,为纪念原物,后又另外建造了一个“塔”。那波帕拉沙尔传下的一段话可作证:“那时候巴别塔因年久失修,所以马尔杜克(公元前19世纪巴比伦之神———译者注)下令我去重建。他让我把塔基坚固地建立在下界的胸脯上,而塔的尖顶应直插霄汉。”对这段话,那波帕拉沙尔之子作了补充:“我竭尽全力把埃特门南基(指通天塔———译者注)的尖顶建得与天一样高。”      通天塔原先是建造在多层巨大的高台上。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这些高台共有八层,越高越小,庙建在最顶层的高台上,能够俯视全境(实际上是七层)。      通天塔本来是建筑在一片洼地里,这洼地名叫“撒琴”,意为“盘子”。科尔德维写道:“但我们的撒琴只不过是古代圣地的现代版,在这块圣地上建起了‘埃特门南基’阶梯塔。‘埃特门南基’阶梯塔就是‘天地基础殿堂’,也即巴别塔。圣地四周筑有围墙,还有祭祀马尔杜克神的种种建筑。”      塔基每边长288英尺,庙和塔总高也为288英尺,第一层105。6英尺高,第二层57。6英尺高,第三、四、五、六层各19。2英尺高,马尔杜克庙48英尺高,庙中奉供的为巴比伦众神之首。庙墙是用黄金包裹的,用蓝色彩釉砖装饰,太阳照耀之下熠熠闪光,游客从很远的地方就能够看得清清楚楚的。科尔德维写道:“尽管遗迹这样残破,但任何书面的描述都无法与亲眼目睹相比。通天塔硕大无双,《旧约》中的犹太人视它为人类骄傲的标志,四周有僧侣们朝拜的华丽的殿堂,有许许多多宽敞的仓库,长长的白墙、豪华的铜门、环绕的碉堡,外加林林立立的1000座敌楼,如此豪华壮丽的景观,当年在全巴比伦是无与伦比的。”      在巴比伦各国,大城市里都建有阶梯塔,但都无法同巴别塔相比。巴别塔是用5800万块砖砌成的,它那高大的躯体巍峨耸立,雄健伟岸。      奴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