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北地区30年代仍可使用。例如:北京(北平)的有轨电车票,天桥至前门(或东四至东单)一段十枚,相当于2分半;又如:中央公园、北海公园、天坛公园的门票,一人次都是铜元票二十枚,相当于5分钱。
铜元的寿终正寝
1930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中华民国国币条例》,明令禁止旧铜币的流通。然而铜币的使用并未立即停止,尤其是边远地区和穷颖僻壤,民间继续行用铜元找零。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铜元基本都停用了。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六部分附录一(纸币)
(三)纸币
现代化银行与货币制度
有了现代化的银行,才有现代化的货币。虽然清朝末年我国已经有了许多“钱庄”“银号”和“票号”,但它们还不是资本主义金融机构——银行。从钱庄到银行、从银圆、兑换券、国币到法币,就是中国货币制度逐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第一家现代化金融机构(银行)是1896年盛宣怀向清廷奏准设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正式开业。英文原名为 THE IMPERIAL BANK OF CHINA (中华帝国银行), 总行设于上海;名为商办,实为官商合办,银行组织制度模仿英国汇丰银行。于1898年开始发行“银两票”和“银圆票”两种兑换券。这是我国近代银行第一次发行钞票兑换券,“壹两”票背面印有英文 ONE TAEL,SHANGHAI CURRENCY 字样。辛亥革命后,英文名改为 THE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
1905年8月,满清政府在北京成立完全官方的“大清户部银行”(THE TA…CHING GOVERNMENT BANK )除了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还有铸造货币、发行钞票、经理公款等特权;曾发行“银两票”、“银圆票”和“制钱票”三种兑换券。所发行的壹圆券,背面印有英文“ONE DOLLAR”字样。光绪三十二年(1906)“户部”改为“度支部”,三十四年(1908)正月“户部银行”改称“大清银行”。
1907年,邮传部奏准成立“交通银行”(GENERAL BANK OF COMMUNICATIONS ),总行先设在北京,1928年迁往上海。这个银行经营“路、电、邮、航”四大业务,还有权发行钞票。
辛亥革命后,1912年北洋政府正式接收前朝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 )。这时全国共有大小银行17家。
民国之初,金融恐慌,财政窘迫。孙中山发表《钱币革命》一文,创导币制改革。孙中山认为造成金融恐慌的原因是“钱币之不足也”,指出“以国家法令所制定纸币为钱币,而悉贬金银为货物”,国家收支,市场交易,悉用纸币,严禁金银。其现作钱币之金银,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不准在市面流行。”(孙中山《总理全集》第一集1011页)这些主张切中时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1912年秋,北洋政府财政部特设币制委员会讨论货币改革问题。
1914年以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货币制度。1914年2月8日,北洋政府(国务会议)颁布《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规定重量7钱2分的银圆为本位国币,并铸造发行新币(袁大头)兑换各种银圆;由中国银行(股本一千万圆)、交通银行(股本也是一千万圆)代理国库办理国内外汇兑。当时发行全国性兑换券的还有好几家银行(如浙江兴业银行)。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成为北洋军阀政府的两大金融支柱。它们发行的钞票(兑换券)统称“中交票”或“中交券”。
1915年8月,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与钱业公会达成协议,将以前所有龙洋行市一律取消,只开“国币”(袁头币)一种。这样,上海银洋行市就剩下“国币”与“鹰洋”两种。
中国内地各省通用“国币”和龙洋,且墨西哥鹰洋已停止铸造,鹰洋流通每况愈下。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继学生罢课、工人罢工之后,上海商人实行罢市。在反帝爱国热潮中,上海钱庄业于6月11日决议取消鹰洋行市,只开“国币”一种,把几十年来控制全国市场的鹰洋势力彻底排除,银圆行市得到统一。然而当时实际收支虽用国币银圆,交易计算却仍用“银两”为标准。
钞票——兑换券
旧中国流通的货币,除了银两、银圆、制钱和铜元之外,还有各地、各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亦称银行“兑换券”或“信用券”。这是一种“信用货币”,它的支付手段,是可以兑换银圆。无论“兑换券”的发行者是国家银行还是私营银行、是本国银行还是外商银行,都是要兑现的 (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后变成不兑现,这在后面还要说到)。 而“纸币”一般是不用兑现的,这是两者的最大区别。
钞票的发行,基于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纸币的发行,基于国家的强制权力,只要在一国的行政权力之内,用命令就可以发行;超出一国的行政范围,它就失去其流通作用。一般说来,各银行发行的钞票“兑换券”或“信用券”,并不因政治局面的变动而丧失其流通的能力;而政府发行的纸币(如金元券),则随发行纸币的政权倒台而消失。
当然,这两者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钞票”可以由兑现的“信用券”变成不兑现的“纸币”。例如在1935年以前,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发行的钞票,是兑现的,而实行法币政策之后,就转变为不兑现的纸币了。
金融市场上,除我国公私银行发行钞票外,还有外商银行发行的钞票,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经济的特征之一。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兑换券
中华民国元年2月,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仍沿用旧名。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民国初年被指定为国家银行,继续发行兑换券。并规定:凡是完纳地丁、钱粮、厘金、关税,购买中国铁路、轮船、邮政等票,发放薪俸、军饷及一切官款出纳和商民交易,一律通用中国银行兑换券,不得拒收。面额有壹圆、伍圆、拾圆,乃至壹百圆等。
1912年(民国元年)发行的中国银行十圆兑换券,蓝色,正面上方印有“中国银行兑换券”,中央图案中印有竖写的“拾圆”字样,左边印有黄帝像,每种类型的兑换券都印有地名,可按券内地名,由中国银行随时兑换。1914年《国币条例》颁行后,该行为了统一国币,便在票面上印有“凭票即付国币”字样。
交通银行发行的兑换券,现今见到的有1912年(民国元年)的五圆券,正面上方印有两面五色旗,下方图案为火车和轮船。右边印有“永远通用银圆”,左边印有“中华民国元年”字样。两边两块方印内分别印有“不挂失票”和“凭票即付”八字。1913年(民国二年)的壹圆兑换券、1914年(民国三年)的五圆兑换券,票面也印有“赁票即付国币”字样,每种票上都印有地区名称,计有济南、哈尔滨、天津、重庆、上海等。
1915年袁世凯称帝,激起了讨袁战争,财政状况日趋恶化。1916年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停止兑现,引起了粮食和各种商品的价格急剧上涨,致使商民蒙受很大损失。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发行的兑换券(俗称“中交票”)1元本来应该兑现银币(大洋)1圆,但在内乱时完全不能兑现,经常只能兑换银币6角或8角,……市场上货币混乱。
中央银行的银币券
孙中山为了调节资金、活跃经济,在广州设立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发行货币。宋子文任该行行长。广东中央银行于1924年8月15日开业,同时发行美国印制的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版孙中山像的壹圆、伍圆、拾圆、伍拾圆、壹百圆五种银币券。
其中,壹圆票正面为绿色,五圆为赭色,拾圆为淡褐色,伍拾圆为红色,壹百圆为棕色。背面均为蓝色。中央均印有孙中山于1922年拍摄的肖像,上印“中央银行”,下印“通用货币”字样。今见到的壹元券面两边均有“湘赣桂通用券”(湘指湖南、赣指江西、桂指广西),伍圆币印有“爱国纪念”和“保存货币”字样。
此后,又发行一套新的银币券,文字图案与旧券基本相同。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军需浩大,来不及印制大量钞票,中央银行便在原来的钞票上加盖“湘赣桂通用券”等字样,在陆续攻占的各省通用。国民革命军北代占领汉口后,于1927年1月成立中央银行汉口分行,发行兑换券,印有“汉口”字样。
除国家银行发行的钞票外,一些普通商业银行经政府核准也取得了钞票发行权,如中国通商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大中银行、中国丝茶银行、中南银行、殖边银行、农商银行、边业银行、西北银行、中国农工银行等,它们对发展国民经济也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国家银行发行兑换券的同时,各省地方金融机构也发行了各式各样的钞票。民国成立后,许多省财政极度困难,筹措无着,只好以发行纸币为其财政来源。任意增发,造成纸币价格低落,失去信用。北京政府1915年发布《纸币取缔条例》,几年后又发布《修正纸币取缔条例》,仍然不能禁止各省银钱行号滥发纸币,人民深受其害。
“废两改圆”
北伐战争后,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1928年10月公布《中央银行章程》,11月1日国民政府在上海设立新的“中央银行”,特定为国家银行,具有经理国库、铸造货币、发行全国性兑换券、经营内外债券的特权。后来又利用修改金融条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