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33年清廷大员林则徐最先提出由中央政府铸造银圆的建议。尽管他为避免所谓违背“祖宗成法”的非议,只说推广铸造,并不讲模仿洋钱,但还是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而未能实行。此后随着银两制度的混乱,中国人自造银圆的呼声日高。有的提议依照外国银洋的形式,改变其文字,作为中国货币;有的鼓吹购买西洋机器,设立制币厂自行铸造。
1887年(光绪十三年)清政府终于批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建议,在广东首先设局试造银圆;到1889年(光绪十五年)购置外国机器,招聘外国技师,试铸造库平七钱三分的银币。币面有“光绪元宝”的汉、满文字,上端有“KWANG TONG PROVINCE”,下端有“7 MACE AND 3 CANDAREENS”;币背铸有龙纹,上端有“广东省造”,下端有“库平七钱三分”字样,配银九成。第二年正式铸造,改为库平七钱二分的“光绪元宝”。
光绪元宝“龙洋”
广东银圆局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式铸造的银圆,币面有“光绪元宝”的汉、满文字,上端有“广东省造”,下端有“库平七钱二分”字样,配银九成,币背铸有龙纹,环边有英文字样。俗称“龙洋”,由清政府下令作为国家法定银币。所有钱粮关税、厘捐等,均得使用此种银币,民间一切交易与“墨洋”同样看待,顺利流通。同时还铸有几种辅币,如半圆(三钱六六、银八六成)、五分之一圆或称为“双毫”(一钱四分、银八二成)等。
湖北、江苏、福建、直隶、吉林等省,见有利可图,也相继仿制。清政府为推广银圆的使用,也命令沿海各省督促银圆的铸造。由于当时尚未划定统一标准,各省所铸的式样和成色参差不齐,且都标明本省省名,难以畅行全国。
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币制则例》,正式规定以“圆”为单位,每核算银圆重为七钱二分,成色为90%,含纯银量为六钱四分八厘。停止各省自由制造,铸币权收归中央。从这些银币“龙洋”的币面字样,可大致分为三种,即:“光绪元宝”,“宣统元宝”,“大清银币。”
“大清银币”——跨朝代的银圆
清宣统二年(1910年即辛亥革命前一年)颁布了《币制则例》,规定银圆为本位币,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次年(1911)春,清政府开铸统一的“大清银币”,称为国币。
大清银币由户部天津造币厂制造,其币面中为“大清银币”,上为满文“宣统第三年”,下为汉文“宣统三年”,左右为束花一对。币背面为蟠龙和英文ONE DOLLAR(一圆);中央为汉文“壹圆”二字。其中蟠龙的图案有: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反龙、大尾龙等七种版式。同时,制有五角、二角、一角辅币,其版式相同。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南京、湖北两造币厂开始铸新式“大清银币”,定十月发行。
但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推翻了满清皇权,“大清银币”没能正式发行。适逢辛亥革命爆发,所有铸成的银圆提充革命军做军饷,陆续随市价流通市面,成为通用银圆的一种。但各省仍自行铸造。按《币制则例》规定,一圆银币重七钱二分,成色为九成,含银量应为六钱四分八厘。但各省所铸,成色并不相同,大多数低于标准,但也有少数高于标准的。
民国银圆——“袁头币”和“孙币”、“船洋”
民国元年(1912年)开铸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银圆,上缘“中华民国”、下缘“开国纪念币”,背面铸“壹圆”,环有英文“THE REPUBLIC OF CHINA ,ONE DOLLAR”等。但是民国成立后,军阀混战,币制未定,“大清银币”仍流通使用。直到1914年袁世凯头像的1圆银币铸出,全国币制才逐步趋于统一。
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中华民国国币条例》,收旧币、改铸造袁世凯头像的新币即所谓“袁头币”。以“圆”为单位,成色改为八九。同年十二月,先在天津总厂铸造袁头像银币。民国四年以后,各省先后仿铸。此种银圆形式,币面铸袁世凯的头像及铸造年度(如民国三年),背面为嘉禾的纹饰和“壹圆”的字样,俗称“大头”。
1927年6月北伐胜利,国民政府停铸袁头币,由南京造币厂改铸“中山币” 即中山开国纪念币(用的是民国元年的旧模),通称为“孙币”,俗称“小头”。从此在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境内就通行“袁头”和“孙头”两种银圆,其成色基本相同,全国各地市面上都可以通用。其它成色较次的以及“墨银”等就逐渐被淘汰了。
一直到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每枚银圆重26.7克,含纯银23.5克,并由上海造币厂铸造新银圆,正面为孙中山头像,背面为“帆船放洋”图案,俗称“船洋”。
据估计民国初期的20年中,“一银圆币”约铸造14亿枚。这种“银圆本位”的货币制度,到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正式宣布停止使用银圆,才基本结束。但是后来十几年间,银圆仍然在世面上时隐时现;一直到“人民币时代”,银圆才完全退出市场,成为历史文物。
“小洋”和“双毫”
除了面值“壹圆”的银圆外,满清末年及民国时期,都铸造过各种银辅币(小型银币),俗称 “小洋”、“角子”或“毫洋”。种类也很多。
1914年北洋政府规定银辅币有1角、2角、5角三种,先从天津试办。天津造币厂铸造“银角子”过多,比价跌落。市价低到1银圆兑换12角至15角,甚至24角。
广东地方所铸银质辅币,成色(含银量)为82 %,分为面额5角、2角、1角、5分四种。由于铸造有利可图,数量上又没有限制,以致成色越来越低,又不能平价兑换银圆,常受供求影响,市价贬值。
小银币中最通行的二角银币,俗称“双毫” (相当于两角的毫子),因形制适中,与我国古代五铢钱的重量大小相似,日常交易很方便。在两广一带,竟代替“一圆”银币,而成为主要的本位币。大致情况下,“小洋”1元2角或6枚“双毫”,折合1块银圆(大洋),也就是兑换率为1:0。8。在上海有一个时期,贬值到7枚甚至10枚“双毫”方可兑换一块银大洋。
“银本位币”的购买力
从19世纪末到1936年以前,我国流通的主要货币一直是银圆;国产四大银币为“龙洋”“袁币”“孙币”和“船洋”。到40年代纸币不断贬值,从经济学的角度,将不同年月的钞票的购买力做比较时,往往折合为“标准银圆”换算。这时银圆仍然在世面上流通,民间有所谓“大头小头、买进卖出”的谚语。所以,在法币、金元券和人民币时代以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时代可以称为“银圆时代”。
那么,各时期银圆的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的物价来计算(见附录2)。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六部分附录一(铜钱)
(二)铜钱
外圆内方的制钱
中国封建社会通行的货币是银两和铜钱。铜钱是日常民间通用的小币值通货 (辅币),种类很多。“一文”、“一吊”、“当十”、“当廿”,都是跟铜钱相关的计量单位。在一般的小买卖、小生意中,和支付工钱、小帐的场合,民间通常使用铜钱,而不便直接使用高值的银两。
“制钱”,专指明清两代,按照本朝定制的由官炉所铸的铜钱,以区别于前朝旧钱和本朝的私炉钱。制钱有一面铸文字,所以称钱一枚为一“文”。这称呼从南北朝时代开始。“分文不取”、“一文不值”是典型的成语。
制钱中间有方形的孔,所以戏称为“孔方兄”。可以用绳子把钱串通起来,一千文叫做一“一吊”。明清时代通常一两银子可以折合一千文,为一贯钱或一吊钱。民国之后,在北京也有所谓“说大话使小钱”把100文称为“一吊”的。
“孔方兄”、“孔方兄”、“孔兄”、“方兄”为钱币别名,源于秦代的“方孔圆钱”即“半两钱。”秦统一之前,铜钱的穿孔,以圆形为多,“半两钱”确定用方孔,这是圆钱形制上的一大变化。外圆内方的半两钱,寓有天圆地方之意。古人云:秦始皇把天命、皇权熔铸在“半两钱”形制上,外圆代表天命,内方象征皇权。
新式铜元的诞生
清朝末年,与新式银圆同时流通的金属货币中有一种形态新颖的机制铜元。机制铜元与传统制钱——铜钱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改变了历代用范铸方孔圆钱的传统,改用机器制造,中间没有孔,俗称铜版。新式铜元诞生于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末采用机器铸造铜元,这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大变革。它的出现,使曾经大量行用的“孔方兄”——制钱逐渐退出了货币流通领域,成为历史文物。
清代的货币制度,银两与制钱并用。银两——银锭、元宝或零碎的银块银片,多使用于田赋征收及其他巨额支付;一般货币流通主要使用铜或铁浇铸、内有方孔的制钱。自清嘉庆年间始、因鸦片流入使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铜贱,制钱制度濒临崩溃。咸丰年间,太平军兴,内忧外患,财政危机,遂推行“大钱”(即铸成“当十”和“当二十”的铜钱)以取代制钱。而大钱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通货膨胀掠夺财富的手段,很快失去了信用。各地铸钱局相继停铸铜钱,市面通货日见短绌,商品流通受阻。虽然光绪年间,沿海闽、粤、浙等省尝试以机器铸造制钱,但终究未能挽回制钱制度没落的命运。制钱即不可恢复,大钱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