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访问: txtsk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一部分目 录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缘起
启蒙的起点:清末洋务学堂
(1)“西文学堂”即外国语院校性质的方言学堂
(2)“西艺学堂”即技术和军工性质的实业学堂
洋务学堂并不景气
同文馆的师资薪水
同文馆的经济生活
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在洋务学堂的生活
洋务派学堂的规模和局限
一、清末四所大学的状况
甲午战后中国的“西文热”
“圣约翰”——从书院到大学
三所国立大学堂的创办
天津北洋大学堂的学习条件
北洋大学堂的教师待遇
上海南洋公学的学习条件
南洋公学教职员待遇
两度浩劫下的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教员薪俸
京师大学堂学生的优惠待遇
京师大学堂的腐败风气
民国初年北京大学臭名昭彰
二、商务印书馆和文化人
商务印书馆——文化人的出版阵地
南洋公学与商务印书馆的亲缘
鲁迅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商务与作者的经济关系
商务印书馆付给梁启超的优厚稿酬
北京大学和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合同
商务印书馆职员的经济状况
“经济自立”的觉醒
每年年终的“花红”
商务印书馆的劳资纠纷
四、20世纪上半叶的稿酬版税
——出版社和作者的利益分成
举世闻名的上海文化街——四马路
满清末年初订的稿酬标准
《著作权律》和《著作权法》及其施行细则
民国初年的稿酬和版税幅度
20年代上海市新闻出版界的薪金标准
20—30年代的稿酬与版税
一个典型的版税合同
30年代上海新闻出版界的待遇
报刊稿酬
《申报·自由谈》给鲁迅的优惠稿酬
新闻出版界具体收入记载
新闻出版业的工人工资
五、戏剧、电影业的兴起
文化人进入娱乐剧影圈
北京最老的戏园子广和楼
买票看戏
从“照相馆”到影片公司
20—30年代中国现代电影院
30年代电影演员的经济生活
电影工作者加入“文化人”的行列
六、五四前后北京文化人群体
蔡元培的“爬格子”情结
李大钊论经济权
“独立进款”的理想
《新青年》同人为何不要稿费
《新青年》、《新潮》等杂志的费用
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读的待遇
民国初年北京大学薪俸考
五四前后北京大学教员待遇
教育界为索取欠薪向政府抗争
20年代北京的生活水准
文化人的四大嗜好
文化人的经济地位
七、自由撰稿人的经济状况
民办出版社和自由撰稿人
柔石——中国左翼自由撰稿人的典型
丁玲的经济生活
大学生的文艺刊物
20年代上海底层贫民状况
20年代上海市的一般生活水平
八、30年代大中学校经济状况
30年代银圆(或国币)的购买力
抗战以前学者的教学收入
北京大学的校园生活
清华大学的校园生活
60年前的大学学费
30年代北平的中学生活
30年代北平专科和中等学校的费用
中小学教员的待遇
九、30年代北平文化人
六十年前文化万元户
大学教员薪俸表
30年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中国的“拉丁区”
30年代北平一般生活费用
30年代北平娱乐场的票价
十、抗战前夕上海的文化人
四类作家的收入标准
左联成员的经济状况之一
左联成员的经济状况之二
田汉的经济生活
夏衍的经济生活
阳翰笙的经济生活
胡风的经济生活
周扬的经济生活
沈从文的经济生活
李金发的经济生活
周巍峙的经济生活
1930·小知识者的生活
参照:1933年上海工人生活状况
十一、鲁迅生活的经济背景
鲁迅的经济来源
北京时期(1912-1926)
《鲁迅家用帐》和《书帐》的日常支出
鲁迅在北京的住房
上海时期(1927-1936)
鲁迅为版税而奋斗
鲁迅在上海的住房
致命的昏和卖
带着体温的一块钱
十二、抗战时期的生活费和实际收入
通货膨胀的危机(1939—1945)
大后方工薪阶层生活下降
生活费和实际收入
重庆和昆明的实际收入逐年下降
教授的幽默
十三、抗日战争期间的学校生活
我国108所高等院校的分布
日军对我国大学的摧残
空前规模的学府长征
文教重心向西部开拓
青年学生几乎一无所有
抗战中的教育及生活
抗战期间小学教师们饥寒交迫
川北青年教师的心里话
西南联大的吃、穿、住
“半工半教”
物价高涨,高级人物并不在乎
孔祥熙送来的钱
孔二小姐和飞机洋狗事件
自食其力,自行其是
中华民族的脊梁
沦陷区北平高校概况
北平沦陷后的校园生活
汉奸周作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燕京大学
贫贱能否移、威武能否屈
抗战后期水深火热
十四、中共根据地的供给制
抗日战争时期(1937…45)的供给制
奔赴延安的文化人
延安“鲁艺”的经济生活
解放战争时期(1945…48)的供给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
十五、抗战胜利后的经济形势
国民党官僚腐败透顶
“底薪”和“实际薪津”
抗日胜利后北平的经济危机
1946—1948年北平粮价狂涨
1946—1949年四川物价水平
法币的崩溃
按法币计算的最低生活费
国民政府的财政陷入绝境
十六、40年代后期的学校生活
上海学生眼中的经济危机
校园生活饥寒交迫
所谓调整薪金和“年功加俸”
震惊国内的“五·二○运动”
2分37秒内战费等于中大全体同学全月膳费
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
内战期间的北洋大学
法币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罢教、罢研、罢工
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的气节
十七、全面内战时期文化人的生活
《观察》周刊的经济状况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风云变幻中初战告捷
忍辱负重,义无反顾
市场发行——广大读者的经济支持
自由战士,大众喉舌
对于“金圆券”的嘲笑和抗议
十八、金圆券和独裁政权的崩溃
金圆券的加速灭亡
一个学生的日记
1949年仍然通行银圆
“金元宝兑换法币”的故事
金圆券的垂死挣扎
浦熙修评“金圆券”
金圆券时期的校园生活
经济危机与顾颉刚
金圆券、银圆券的大洗劫
历史的教训必须牢记
附录一:近代中国的货币
银币
铜钱
纸币
附录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各地银圆购买力
历史上一块银圆的购买力
1900…26年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
华北天津历年的银圆购买力
1912…1940年上海物价水平和1930年的基本生活费
华南广州历年的银圆购买力
结论
后记
修订再版附记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一部分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缘起(1)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缘起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这是广大读者们很感兴趣而很少有人深入研究的一个题目。自从各报刊连续发表了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文章以后,反响强烈,都认为这个课题具有重大价值。
马克思唯物史观说: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的意识。这样看来,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地位,是他们创造性精神生产赖以实现的必要社会条件,也是影响人物性格、历史命运的要素(当然不是惟一因素)。
但很奇怪,现代中国文化史和传记文学的许多著作,却往往忽视了这个重要方面。
19世纪末以来的中国文化人,或是出于清高“耻言钱”、或是出于隐私“讳言钱”,在日常经济生活上的记载很少见、能够找到的资料也很零碎、几乎没有人整理过。60-90年前的当事人大多去世,少数现存者也已年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