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大林得到这么多的物资当然很高兴,但是他的心底却也在暗暗咒骂万恶的美帝国主义,他们这是明摆着拿苏联人当枪使啊!可是目前处于极度危险状态的苏维埃有没有任何的办法来对抗德国人,只有把美国人当做救命稻草来对待了。在战场上,苏军士兵拿着美国人提供的武器用他们的生命来捍卫这个国家,前赴后继的牺牲终于换来了一个看似能够把德寇托往泥潭的机会!
第二节:退路被卡
美国人大部分的支援物资中的生产材料都运到了乌拉尔工业区,在这里是一个远离战线的安静所在。苏联的工人们几乎是日以继夜的工作,他们之中很多人每一天的工作时间几乎达到了16小时以上!每天极度的劳累被极大的劳动热诚掩盖着,他们浓浓的爱国之心让他们的双手充满了力量,毕竟比起前线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战士,他们付出一点点劳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是这里的平静黎明不会有很长时间了,白起跟他的额幕僚们早就有了轰炸乌拉尔的计划。德国空军之中不乏有远见的人士,自从有了总有一天空军要对苏作战这个想法以后,就开始有了研制远程轰炸机的打算。小希同志的那本书,我的奋斗早就明目张胆的把向东方进攻获得资源说的明明白白。因此德国空军需要一个远程轰炸的能力,早在35年德国正在准备战争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一个四发轰炸机do19和ju89的研制计划。当时他们的空军总参谋长瓦尔特·韦威尔少将在空军内部把这种飞机叫作“乌拉尔轰炸机”。尽管戈林明显地表示不满,但研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一九三六年,ju89和do19的原型机进行了试飞,总的情况良好,只是发动机的功率小。增大功率只能有待于今后数年的努力,指望一下子把功率增上去是不可能的。
然而,由于韦威尔将军在一九三六年六月三日摔死在德累斯顿,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新的领导者们对四发轰炸机毫无兴趣,继维默尔之后的技术局长恩斯特·乌德特首先持反对态度,他的脑子里只有俯冲轰炸机。当时的飞行训练团团长汉斯·耶顺内克中校也从训练的立场出发对水平轰炸机表示冷淡。不知是由于瞄准具不起作用呢,还是由于飞行人员不懂得它的使用方法,投下的炸弹命中率很低。
不论是空军新任总参谋长阿尔贝特·凯塞林,还是富有工业经验的航空部付部长艾哈德·米尔契,都担心制造四发轰炸机耗费大量的资材。因为造一架四发轰炸机使用的材料,可以造出三架双发轰炸机,因此,他们认为制造双发轰炸机更合算,可以达到又快又省的目的。
此后不到半年,即一九三六年秋,米尔契、凯塞林和乌德特强行中止了四发轰炸机的研制工作。而美国恰好在这个时期,正热心试飞b-17式四发轰炸机,他们对这种飞机的前途抱有充分的信心。
在德国空军内部也有反对中止研制四发轰炸机的呼声,轰炸机总监库特·普夫卢格拜尔将军就为远程轰炸机做过辩护。空军总参谋部第一科——作战科长保罗·戴希曼少校于一九三七年春,曾以个人名义向空军总司令写了份建议书。
后来,戈林把戴希曼叫到卡林哈尔,让他再全面讲一讲他所提建议的理论根据。戴希曼认为轰炸机必须具有很大的航程,还要增大二到三倍的载弹量,要有较强的防御火力,较大的速度和更好的爬升性能。
“阁下,”戴希曼说,“我们必须在四发轰炸机上看到空军的未来。”
但是,出席这次会议的米尔契拒绝了戴希曼的建议。他说:“我们已经决定了生产ju88式轰炸机的计划,况且我们的航空工业又没有研制、生产四发轰炸机的能力。”
戴希曼再次向总司令进谏:“阁下,我请求您,不要轻率地决定这一重大事项。至少要让远程轰炸机的试飞继续进行下去。”
然而,戈林还是被米尔希和乌德特所答应的轰炸机的生产数量吸引了过去。遂于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九日,下令中止了do19和ju89式四发轰炸机的研制工作。
后来美国人的空中堡垒发展良好,最终定型生产。而德国的大飞机项目最终进入了死胡同,不得已胎死腹中。瓦尔特·韦威尔少将的努力在这一群毫无远见的技术低能儿的破坏下,最终化为泡影!
好在,白起来了!他带来的是地球文明从未出现过的巨大的飞翼——载弹量120吨的容克大妈!这种能在26000米高空飞行的巨大飞机不怕任何的防空火力,可以自由自在的从容轰炸任何目标!
在这个高度进行轰炸任务是不会有什么好的命中率的,于是专门为轰炸乌拉尔地区研制了专门的制导炸弹。为了在轰炸中重创苏联生产基地,白起掌控的所有情报获取部门都开始把触手伸向遥远的乌拉尔山。
在白起秘密筹备战略轰炸机大队准备轰炸遥远的乌拉尔山的时刻,在高加索几个山口中打响的攻防战也落入了尾声!战役的关键是德国人在夜间用运输直升机调运了几十辆120毫米短管型号的三号突击炮,这些强大的炮火部署在高峻的山上,居高临下的控制着路经这里的人们。当苏军发现在附近15公里之内再也没有安全的躲藏点时,他们意识到再这样打下去。负责打通山口的部队即使全部拼光也不见得会有什么成效。况且在先前的进攻中他们死去了太多的战士,苏军的几支山地部队已经是名存实亡。他们没想到德国人居然能这样抢占先机,以至于之前他们部署的封锁山口的阵地失去了作用。后勤线路被身后的德军阵地卡死,往前就是如同潮水般的德军装甲部队进攻狂潮。布琼尼对于高加索的各个山口,实际上是已经失去了控制能力。
他知道这是极其危险的处境,虽然苏军还可以退到里海西岸进行防御作战,可这样且战且退的战术是相当危险的。要知道在后面追的可是一直所向披靡的德军装甲部队啊!没有充足数量的反坦克炮和坦克,苏联空军也指望不上的布琼尼真的很难办。当他知道德军坦克具备穿越盐湖、湿地、河口沼泽的能力之后,撤退似乎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第三节:挖洞积粮备久战
后路被掐死的布琼尼无法跟外高加索方面军获得联系,他们陷入了独立作战的危机之中。兵力本来就不占优势的苏军不得不加紧调兵遣将,苏军在北高加索的形势危急,迫使斯大林唯独就近抽调外高加索的兵力。
苏军这一阶段被克莱斯特实际上的假进攻折磨的够呛,他们各后勤机构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对部队进行物资技术保障工作的。因此,要求后勤机构具备高度的组织性并采取紧急措施整顿后方秩序。这在德国空军高密度的打击下是很艰苦的。然而,苏军又不得不顶着极大的困难进行各项工作。他们高强度的宣传教育导致一个普通小兵都知道高加索是不容有失的。
靠近前线的城市和乡村的居民——成千成万的妇女、老人和儿童向南方转移。当然,这给部队的后勤工作带来了困难。但是,尽管如此,各部队和分队还是竭尽了全力把群众转移到安全地点,使和平居民免遭法西斯德寇蹂躏。
从高加索山脉山前地带往后疏散居民特别困难。众多的人群、机器设备和大量牲畜都得翻过重重高山,才能转移到格鲁吉亚和斯万涅特。这个时候进行这种疏散工作很麻烦,可是斯大林的严令之下每个人都不得不进行下去。他们不想再像是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那样,被白起的民族解放运动搞得跟苏联离心离德。这要是他们亲德的伪政权一旦站稳了脚跟,脱离苏联独立是迟早的时期。这个先和可不能开的,况且是这些一直在跟苏维埃政府闹别扭的山民们。即使不能保护他们的家园被德军占领,也要坚壁清野,把能带的人带走,能烧的柴禾,木头等杂物一扫光!坚决不给德国鬼子留下任何可用的东西。
这个时期,苏军之中的军事登山队员起了很大作用。他们没在跟芬兰人争夺黑海西岸附近那两个山口的战斗中有良好表现,在救助老百姓的时候表现的却很好。仅举一例,运动健将西道林科和奥德诺布图多夫领导的一个登山小组奉命护送迪尔内阿乌兹钼联合企业的职工和家属后撤。这伙成群结队的人们(其中有许多小孩和妇女)于8月上旬向别乔山口——高加索山主脉的一个海拔3,375米高的冰雪山口进发。
后来迪尔内阿乌兹钼联合企业的一位女工雷新珂回忆这段旅程时写道:“我们启程的时候,发给我们每人一根登山手杖。我用床单把小儿子包好抱在怀里,拉着大儿子就出发了……我们一路上走的尽是羊肠小道,前面有登山队给带路。多亏了他们,我们才走过无数处一眼看不到底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深渊。越走越吃力。到处都是冰凌和裂缝。我刚刚跨过来,再把孩子拉过来——冰就裂啦……后来,大家抓着绳子往上爬,爬300米才能到山顶。我把一个孩子用床单裹好背在身后,一只手抱着另一个孩子,而我自己则抓住绳子往上攀登。山顶上的战士们立即就把我们娘几个拉了上来”。
看来危险不仅仅是伴随在苏军士兵的身边,他们的老百姓也要承受。在他们背井离乡不得不远走避祸的时候,这个小小的经历只不过是当时那种凄惨情景的一个插曲而已。
到了这个时候斯大林也不得不相信德国人是要在北高加索大打一场了,他开始遂行早就制定好的“深挖洞,广积粮”的政策,力图在高加索地区跟德军来一次大范围,长时间的持久战!他深信,后勤补给路线越拉越长的德军一定会呈现疲态。但那时斯大林继承的来自前辈的战略战术就一定能够发挥威力。
本着持久战的原则,总参谋部在训令中命令在波提、第比利斯、阿利亚提普里斯坦等地建立分配站。国防人民委员部的中央分配站和供应基地设在巴库。训令中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