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细节决定成败2-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答录:对话汪中求(2)   
  还要补充一点,岗位和流程不是制定了就可以,还要引入培训。比如一个新记者使用录音笔,要有人教他怎么用,拿出30分钟来练,只有这样才不会出错。他也许是名牌大学毕业,但与会不会用录音笔没有关系。所有人对涉及的流程和岗位内容都应该进行严格的训练,我把这个过程称为职业化过程,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职业化训练不够。 
  (根据大连《半岛晨报》的采访整理)问题4:日常工作中,每一个环节是否都需要有人去监督? 
  答:不需要每一个环节都监督,而是需要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并且可以追溯;更重要的是员工训练和绩效考核,训练是管理的基础,考核是管理的导向。 
  (根据515网友的提问和解答整理)问题5:培养重视细节的习惯是不是还有一些硬性的做法? 
  答:硬性的做法就是任何一个团队都可以给自己设计一些风纪扣一样的东西,让大家逐渐养成细节意识。军人的风纪扣对军人的战斗力来讲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它唯一的作用是让你养成服从的习惯,同立正、稍息、正步走是一样的道理。这些规范的设计长期在训练中贯彻,军人就逐渐养成以服从为天职的品质,从而也就形成了有战斗力的组织。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本小小的册子,不过是百十条简单的条例,条令,却有效地、长效地管好了这百万之众的庞大队伍,个中精髓值得当下“向军队学管理”的企业管理者的深入研究。 
  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我们在讲团队规则时不能过于强调个人的聪明才智,所有东西只有在规则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什么都自己去分析,然后把它改掉,那团队还有什么战斗力?不论是发展中的企业,还是成熟的企业,对细节的关注都要从头开始,从简单的习惯训练开始。 
  (根据《财富时报》的采访整理)问题6:您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能给我们讲一下吗? 
  答:我一直偏执地认为,中国人非常聪明,但常常聪明用的不是地方,总是“分析规则,任意篡改”。成熟的管理和成熟的组织,它的标准和要求都会反应在规则里面,我认为国人聪明的前提应该是对规则的认同,你坚持按规则去做,你认可规则,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我们必须让自己不要那么“聪明”,准确地说不要自以为聪明,不要耍小聪明。我们老是自以为聪明,找很多潜规则和非正常的手段,一直试图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而事实上人生是没有捷径的。从这个意义来讲,自视聪明,一定吃亏,聪明反被聪明误。 
  我曾经论述过“精明”和“高明”,认为急于显示自己的聪明就是“精明”,实际上是小聪明,永远与智慧相背,“高明”则是坚守规则,把自己的聪明收掩起来,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大智慧。 
  (根据中央电视台的专访整理)问题7:我是在国有企业和外企都工作过很多年的管理者,但是在这么长的工作时间内,我发现有两点非常难掌握,第一,怎样平衡宏观思维跟细节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二,外企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日本的企业,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应该怎样来平衡?希望您给予教诲。 
  答:你刚才提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管理者特别是领导怎么去抓大放小,或者是大与小怎么去平衡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重复三个观点: 
  第一,所谓领导,更多的是做决策,因此应该学会“多做选择题,少做问答题,不做论述题”。所谓“多做选择题”就是在下属给的方案当中做出选择,而不是自己去做设计,自己去做策划,自己去做方案;所谓“少做问答题”就是对下属提出的疑问,不要自己去拿答案,应该让下属带来答案,然后帮助他做分析;“不做论述题”,就是不必长篇大论去讲,也是没有时间去讲的,领导还是要回到规则的道路上去,而不是靠个人的聪明去指挥这个企业。   
  问答录:对话汪中求(3)   
  第二,领导者也要务实、务细。在什么情况下做细呢?就是解剖麻雀,把一件事情彻底搞清楚。一个领导不可能所有的事都沉下去,这是不现实的,自己的能力也不够,专业水平也不具备。把一件事情搞清楚,了解里面的前前后后以及员工真正的态度,这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也是应该做的。 
  第三,在日常的管理当中,我们不主张领导者经常往下穿插,我们总结出一句话:上级可以越级调查,但不可以越级指挥;下级可以越级投诉,但不可以越级汇报。 
  第二个问题,就是你刚才讲到的西方企业细节做得透,规则做得严,人性化会有所缺失。关于人性化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中国企业眼前最重要的人性化是什么?我认为中国企业眼前最重要的人性化不是对员工的放任,也不是对员工的迁就,更不是对员工的溺爱,中国的员工包括你我在内,现在都需要加强职业化的训练。因此,这个阶段严格训练可能就是中国企业当下最重要的人性化。因为只有严格的训练,才可以培养我们的竞争力,个人竞争力是靠严格的训练来获得的。 
  第二,所谓人性化,要从深层次上考虑,人性化不是让员工违犯规则,让员工绕开规则。比如说,我们让大家都准时到会,但有的人不到,这个时候我们如果等他,对他好像是人性化了,但事实上对绝大多数人已经不人性化了。尊重了不遵守规则的人,就伤害了大多数遵守规则的人。人性化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表象的问题,我不主张从表象来看待人性化。 
  (根据深圳移动组织的商务论坛问答记录整理)问题8:我的公司很小,没有什么管理方法,现在一讲到细节,不知道怎么办。请您给一些建议。 
  答:很老实地告诉你,我也是从小公司做起的,到现在为止我还办了一个非常小的公司,才20来个人,在北京。因此我们是同道,很有知心话可以讲。 
  那么,小公司该不该做细节呢,小公司怎么去做细节呢?我想谈三点: 
  第一,小公司最重要的是经营,而不是管理。因为生存的压力没有摆脱,别的都是空谈。现在首先是解决订单和业务量的问题。小公司老板可能自己就是业务员。小公司的生存压力逼着我们首先从销售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小公司的经营比管理更重要,假设我们同意把经营和管理分开的话。 
  第二,小公司如果开始着手管理,我认为最重要的管理就是老板在个人的人格上要显示出细节的魅力。一个小公司,人只有那么几个,所有的人和事常常是尽收眼底的。作为小公司的小老板,小CEO,我们自己做事做人的一些特征,能不能给员工一些言传身教的帮助,非常重要,这个比制订若干的规则好得多。我从来都认为,小公司有的时候凭领导的人格魅力就可以管好,用不着那么多的规则和制度,而中型的公司必须通过规则,个人的魅力影响不到那么多人。在当代中国再像梁山一样,靠宋江的魅力影响一百多个人,已经很少了,至少你我不是,有三五个哥们儿能够维持十年就相当不错了。大的公司可能光靠规则都不够,还要靠文化,因为它不同体系的规则相差非常大,完全靠规则不行。 
  第三,小公司即使要制订规则,也不要那么多。想要解决40个问题,我就建议先做20个规则,一个规则假设本来想写18条,我建议先写9条。因为公司太小,就像衣服太大过松穿在身上远远超过身体一样,给人一种虚的感觉。这种虚的公司在文化上就是失败的,人家会认为你不是一个真正做事的人。所以,明明可以细,也不要做那么细,把重要的条款表达出来就足够了。 
  (根据深圳移动组织的商务论坛问答记录整理) 
  口号不是目标,倡议不是管理。 
  ——汪中求     
  第四章 政府管理在细节   
  政府管理在细节   
  “大国崛起”成为近来中国社会的一个流行词汇,中国的和平崛起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元素。 
  2007年1月2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宣布:2006年中国GDP总量突破20万亿元(209407亿元),同比增长107%。这个数字代表着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让中国人民感到振奋,同时,也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文章称:25年来中国实力快速增长只要持续下去,那么,基本可以确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经济和政治上无可争议的全球大国。中国的崛起将再次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键的事件之一。 
  2007年1月28日,新华网公布了由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编撰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报告中指出:“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 
  在看到这些令人激动的数据及预测后,我认为,我们的经济研究工作者、政府部门、甚至平民百姓应该更加关心一些细节问题,尤其是经济增长的方式。我们现在依然没有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和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消耗了全球总资源量的12%和一些重要资源的30%(全球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40%的水泥),只创造了全球GDP的4%多一些。 
  如何进行经济增长呢?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调整政策,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我们如何理解和解读这一方针呢?如何去运用这一政策呢?《南风窗》2006年年终报刊的评论员徐莉芳的文章非常好:“告别没有发展的增长……又好又快的中国新面目,无非取决于技术与细节了。”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出版后,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在书中我提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公共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