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不属于我的一些东西。这应是一段经历吗,这算是一份心情吗,还是这仅仅就是一种体验?我也对四面墙内外的舞台迷惘了。当我追索麦麦的一段不堪回首的足迹走过之后,我有一种胸口被压抑着的感觉,这就如同在水中不管怎样挣扎都无法浮出水面一样,它使我不安。因为我感觉到了……那堵墙的存在。
作者想向我们展现的墙应该是已经被提升了高度,广义化了的。麦麦几次感到的四面墙都很不相同,虽都无形,但是当他经历更多沧桑后,他的内心在积淀,在求索。这堵墙究竟在哪呢?是司法和社会规范筑起这四面无形的墙吗?这些墙都有着他们的界限,但是也很暧昧,当你无意间撞及或者逾越时,都是对它存在的挑战,不可容忍。但是也有人会在他们自己心灵周围筑起了重重的障碍,他们时常感觉压抑、没有出路。这些人是一手把自己仍在墙里面的,他们值得同情吗?
书中思想已经明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都用不着同情。凡是被墙困在里面的,哪个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呢?没有什么命运不济,造化弄人,你做的因就的担的起果,不管这个结果多么不想看到,你也不应该逃避。监狱这个代表法律的暴力机关,是种种四面墙最直接的体现,也是矛盾的焦点。 人人都很畏惧它,但是它何尝不是人类一手创造出来的呢?他代表着一种制约,一种对相对自由的哲学理解。文章中说到一个故事:“以前我们那里有个越狱的更惨,也是趁那样的晚上跳墙跑的,结果刚出去,就让俩犯人给按住了,他惊吓了一家伙后说了一句:你们也跑出来啦?那俩人说你他妈快醒醒吧,这里是我们监狱。——你猜怎么着?那是旁边一个监狱,紧连着的,那小子是个糊涂蛋。”
这个故事读来不觉莞尔,细细思量又发现有不可捉摸的东西在里面了。这是一个寓言,也是一个最为尖刻的嘲讽。你从这堵墙内逃出,但是你怎么就知道不是进了另外一堵墙内呢?
《四面墙》的成功是它的不可怀疑的真实性,是它给我们带来的警醒,带来的思考。当你通读一遍之后,你就会更加看清一些诸如人际关系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如果你不想放弃这样一个不可多得机会,那么你就跟随麦麦走完四面墙内的路程吧。也许你会变得更加成熟,也许你会忽然顿悟,让你得到本该是掠世沧桑后的体会。因为在墙的里面,矛盾不可逃避,你只能孤身面对,这些都是一个人心里成长中所要经过的磨难,麦麦豆会以言行告诫你,而对于你来说这些却是来的那么容易。
当我读完《四面墙》之后,原来本该有的不平和愤慨都没有了,我深刻的明白了这就是社会,这就是我们生存的世界。
我写评论的心情很复杂,难于言表。我只想说,我现在即荣幸,又多少有一些失落。我荣幸于偶然的机会读了这样真实的作品,玩味人生;我失落于看到的只是一篇初稿,而且作者用的也是极不情愿的写作顺序。它里面还有一些暇渍和不足,但已经让我们窥见一斑了。最终的版本我不能如现在般的精读了,很遗憾。
遗憾的是为什么让我这么早的发现《四面墙》呢。
幻剑…1ronil篇
标题: 恐怖的《四面墙》
以前只看过这样那样的有关监狱的影片,感觉最真实的是周润发的《监狱风云》。有关监狱题材的书没看过,因为总感觉太沉重,而且很多都是要与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相同才可能出书,感觉千篇一律。
刚看此书,心中触发了很多心底的往事,本人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铁哥们,前几年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进去了,我和他基本是有钱同有,共抽一根烟,也知道他在外面做些社会游戏规则所不允许的事,但他从不告诉我他的事情,他出事的时候我在外地,我想如果我在家的话,说不定犯个包庇罪之类的也难说。个人认为当一个人冷静的思考有关切身利益的问题的时候,心中都会有一把个人价值观的天平,什么法律,道德,都见鬼去吧,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其实只要冷静的考虑过,别后悔就行。
《四面墙》给我最大的震憾就是真实,真实的让人从平凡中读出很多不平凡的感受,就人物语言,场景塑造而言,可与西北两座望之弥高的山之一——英年早逝的路遥先生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相媲美。当然实话实说,就写作功底,场景的构造,时代背景等方面是肯定不如的。(^…^)
对于作者大大,小弟猜测,如果没“进去”过,也绝对是跟那些人有过不浅的“交流”或是工作或家庭跟那里面沾了点边。不过对于作者大大人物方面的塑造功底真是佩服之至。书中塑造的人物近百之多,每一个人物的描写都是那样的到位而各具特色。当然“里面”是一个充满了社会阴暗面的地方,人性在里面都会有很大的扭曲。小弟就自认为有很多地方很像麦麦,但小弟从小对那里面几乎就没有什么了解,也想像不出自己进了那里面会变成啥样。所以麦麦在“里面”的一些言谈举止又感觉与自己不同。也许就像某位创作者说过“一部好的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其实就是张三的手,李四的脚,王二麻子的脑袋。你说他存在吧,
他是虚构的,你说他是假的吧,到处都有他的影子。”
以下就书中小弟认为有代表性的人物做一个个人见解(纯属个人观点,如有意见欢迎批评指正,但请勿人身攻击)。
C县看守所安全员庄龙,整个一个“里面”的理论与实践家,作者借他的口把“里面”那种就像“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人性的软弱与丑恶的一面”诉说的淋漓尽致。例:“人情在这里算屁,几个钱一斤?对这些人,就不能有半点好脸好心,就不能喂饱了,总得掐着点量,喂得太饱就不听吆喝了,人跟牲口其实都一样。”
“武二郎”典型的老实人,因一时热血冲动,不懂法而进去的。而像“老耙子”这样的老油子,“大臭”这样的糊涂蛋,书中此类人物太多就不评论了。而纸盒匠那样的,感觉的确是太阴暗了,给人一种不定那天自己也要进去的感觉。
当然在整部作品中,其实也贯穿了这样一种隐藏的也是真实的思想,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没人愿意犯法,没人愿意不把自己也不把他人当人,当那些人进去之后,在他们的心里的最底层是希望跟外面的人一样的,这也就表现在他们为什么对犯了强奸案等伤害老百姓的人,“修理”的最厉害的原因,在犯人的眼里是恨警察,但真正让他们看不起的却是“金鱼眼”那样的警察中的败类。也是“武二郎”为什么在“里面”会受到“优待”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怕他自杀的因素在里面。
我不是很清楚网上的宣传条例,但是我想作者大大的这部大作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积极的地方,但要想出版成书,怕是!!!因为写得太好太真实,少写了几名共产党的口号(^…^)。虽然作者大大在我国司法进步这一块的叙述是非常积极正面的,(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出来的。哈哈,呵呵,嘿嘿)不过作者大大让麦麦常博他们几个写三个代表思想汇报之类的事,这招也忒损了点,换我是共产党也会毙了你这书的。当然有关于“香香的死”一事个人也觉得有些过头,发生在我身边有几个真实的事,(我父亲以前借
调过派出所,他告诉我的,两个警察找到了小偷把人铐在电线杆上去喝酒去了,是大热天,那个小偷当时就脱水死了,后来全给判了,还有个事,派出所里审犯人,打死了,在里面审的,做笔录的一个没跑掉,只要是死了人,共产党还是没有黑到那个地步的。),当然作者大大说的情况可能是存在的,但是一部作品还是应该以社会主流现象为基准的。(小弟拙见)
这书到现在其实我还没看完的,对于此书以后的情节小弟会仔细拜读大作的,但也没什么好评论的了,就是总感觉,平凡的就是让人沉重的,因为生活就是太沉重了,不管你是正常的生活还是像麦麦他们在《四面墙》中不正常的生活。当然就像老人们说的那句话一样“为人莫犯法,犯法不自由”那“里面”的生活小弟还是不打算去尝试的,呵呵。人生如梦呀!!!
幻剑…天照篇
墙内的闲庭信步——《四面墙》之读后
哥们儿《四面墙》的连载暂时是告一段落了,看完电子书比较难用“掩卷”这个词,不过这部作品看完了倒的确颇令人有所感想。网络上是很少有作品象《四面墙》这样以高速的被关注连载完成的,而其受到的普遍认同更是难能。将相对沉重的题材用如此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作品,除了某些色情小说之外,这似乎是我见到的最成功的一部。
功利一些来看的话,《四面墙》的吸引力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和情节的鲜活可爱(请接受这个词),另一个是那种对新奇事物的窥伺感。《四面墙》的语言显然带着天津的三不管味儿,口语泼辣,而叙述狡黠。人在倒霉的时候往往是他人的笑料,监狱里面正有这一群倒霉分子,被作者用市井语言在叙述的时候予以调侃,本身就吸引了我们这些天生带有幸灾乐祸因子的普罗大众。同时,作品对这样一个我们“慕名以久”的特殊环境中的情景进行交待,再满足普罗大众们的好奇因子。二者结合起来,奠定了四面墙的可读性,而作者在此之上再发挥和玩些其他的花样就存在稳固的广泛基础了。
记得当初有个家伙曾经强烈建议哥们儿在文中加入深刻的自我剖析云云……很显 然他是被《四面墙》在选取题材以及表现力上面起到的效果所迷惑了,因此才会 提出这种同时损害《四面墙》两方面吸引力的傻气提议。 虽然说题材似乎是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