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才战车道少女-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的2倍。此外,苏联122mm野战炮的材料成分要更接近于国内的同型号武器。它的炮尾环、阻铁、锁紧卡圈的成分由镍铬钼或者铬钼合金钢构成,唯一由普通钢(仅含有少量的镍、铬、钼成分)制成的部件是76mm火炮上的铸造炮口制退器(带炮口制退器的,可确定为ZIS3某型号,野战炮无误)。

整体而言,在机械性能方面,这些火炮可以和国内在二战时期生产的同类武器相比。(但是)在低温下的切口弯曲冲击(实验)中,这些武器的表现很差,和如今的(工艺)标准相比显得不足。然而要知道的一点是,毕竟在二战之后,我们国内也没有(在)低温条件下对刚才硬度的硬性条件要求。所有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二战

时生产的同类美式武器(在低温下)也绝对不会比这些苏制火炮硬多少。

大体来讲,苏联火炮钢材的质量与美国相比多少要显得那么次一些。这主要是前者含有更多的杂质,并且制作更加粗糙。除了(前面提及)76mm铸造炮口制退器外,其余的均为传统的锻造工艺。

(此句有部分单词看不清,大意翻译如下)造成火炮在低温下切口弯曲冲击相对差的表现,透露的信息是热加工处理时的工序不尽完善。尽管某些情况下,这种不完善可

能是由极少的合金含量所引起的淬硬性不足所致的。但是这里导致硬化处理不完善的原因在于淬火阶段钢材的冷却速率过慢,这也暗示着淬火时使用的冷却剂很可能是油或者是温水,而非直接在冷水中迅速淬火。

苏联火炮的身管相比之下显得较硬脆,因而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炮管和炮尾环断裂事故(尤其是低温、高压下使用),这样子会降低武器的服役寿命。

炮管图如下:

第二节:坦克钢装甲

(我们的)测试团队得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苏联坦克还是在1943年。当时苏联政府送来了两款坦克(T34和KV1)进行表现测试,地点是在阿伯丁地面测试场。当时(我们)将坦克车体、炮塔上的装甲(包括焊接部分)切割分解下来送至WatertownAresnal进行合金成分分析,接下来从这些报告中得出了如下的一些结论:

1。在分析中我们发现了四种类型的合金钢:

锰硅钼钢,用于制作较薄的轧制钢

铬钼钢,用于制作较厚的轧制钢

锰硅镍铬钼钢,轧制/铸造钢材均有运用,厚度为25英寸不等。

镍铬钢,用于铸造相对厚一些的装甲。

在锰硅镍铬钼钢和锰硅钼钢中,硅含量很高,约为11。5%。此外,除了钼元素的应用外,似乎找不到其它和合金保护有关的制作工艺措施了;还有,从合金硬化处理角度来看,这些合金元素的含量显然过高了。

2。对于T34坦克的装甲而言,除了弧形铸造部分(bowcasting不知道具体是哪个部位)为非热处理外,其余都经过了热处理,并达到了极高的硬度(布氏硬度430500)。估计是为了保证将抵抗特定级别的穿甲弹能力极大化(虽然这样的代价是降低车体对于弹道攻击的整体抵抗力);KV1的车体经过了热处理,其硬度几乎达到了美国水平(布氏硬度280320)

3。(苏联坦克)装甲钢的质量可以从差到极佳进行分类。估计在各类钢材制作时采用了样式相当广泛的生产工艺。部分轧制钢

采用了良好的斜轧工艺,而另外的一些则是垂直轧制的;铸造工艺得到了极广范的应用。T34的铸造炮塔质量很好,不过在检测中,发现KV1的炮塔上有相当数量的热撕裂和缩孔。此外,T34的形铸造部分的性能不佳,如果以美国标准来评判,那是不过关的。见图2

4。装甲焊接部位的采用了燕尾榫式连接设计,这就使得那些用凹陷加工或者火焰切割方法与重型部分连接在一起的轻型装甲表面显得相对平齐一些。这就使得装甲在承压能力上,可以不受(熔敷金属)限制地在各部分之间转化冲力,而不是导致应力集中。(事实上)很多情况下,焊缝间的熔敷金属更多地是发挥将各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胶水”的作用,而不是扮演整体应力承受的一份子的角色。(虽然)大体的焊接部分设计看起来很优秀,但是在实际的整合、做工上就要次了不少。

5。焊透率低,熔融差,严重的过度切割,装甲孔隙还有裂纹,这些在相当多数的焊缝处都有被观察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差劲的人工操作和不当的电焊工艺。粗糙的电

焊外表也意味着不佳的焊接水平(有些按焊接表面看起来简直像是匆忙将焊条扔进去对付一下好提高产量一样)。这种显而易见的缺憾,再加上熔敷金属的低强度、结构差,使得焊接部位在应对高强度炮击的情况下可能会表现的很糟糕。

6。铁素体焊条在焊接时使用最广,虽然也可以发现奥氏体焊条的使用痕迹。

从细节上来看,这些生产于二战早期时的苏军坦克(样本)在金属性能方面的细节表现,和末期从德军战场上缴获并修复的坦克并无不同(部分坦克是从5052年韩战时期缴获的)。其中;JS2全部是从二战德军方面获取(并修复)的,而T34则是在德方、朝方均有缴获。

表2显示了IS2和T34各部位装甲的组成成分

表3则显示了坦克上铁素体/奥氏体焊条的成分分布。

我们再一次的发现了锰硅钼、锰硅镍铬钼,镍铬钼等合金的分布,此外这些合金表现出了极高的硬度。虽然我们曾在对苏联装甲的化验分析中发现

过含量最高达到0。38%的钼含量,但是装甲整体上的钼含量则是从0。15%—0。30%不等,其中大部分部位则不足0。25%。

钼元素对于减少各类钢材(从热处理钢到高合金钢)的回火脆性敏感性方面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元素也被广泛地运用在我们国产的枪械、装甲、弹头的生产中。对于苏

联坦克整体上表现出的钼含量较低的情况,我们推测是因为苏联控制领土内钼资源供应的不足而有意为之的无奈之举。

部分坦克装甲钢,在考虑到其十分高的硬度水平之下,居然还令人惊奇地表现出了高韧性的特性(不可思议);反之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很多钢材(即使是最软的钢)表现出很高的脆性。

我们发现到,部分非合金钢材/未热处理钢材在炮塔座圈、铸造部件、底板上有所运用。这些钢材是很脆弱的,有时候即使没有遭受弹头的直接冲击也有被震碎的危

险。未热处理的坦克车身底板在遭受地雷的攻击上很容易遭殃。但是以上的不足也需要考虑到如下的事实:苏联二战时期的坦克生产,是在工厂被炸成一片废墟下重启,此外又被迫在牺牲质量的前提下赶进度产量的紧迫之中断断续续进行的。我们不能武断地推测这种(对于部分部位使用未热处理的次品钢材)情形是一种得到了

苏联生产当局认可的普遍做法。俄国人也知道过多的金属替代做法是一种犯罪行为。

虽然苏联坦克钢过高的硬度引起了部分人对于它防护水平的疑虑,但是在试验场上的实弹打靶表现看来,这些钢材和稍软一些的美国钢材也差不多。很多人习惯性地将高硬度和高抗穿性联系在一起,当然考虑到这样一个前提这句话到也不错:

“弹头直径小于装甲厚度且入射角相对较小”。现如今,在地面武器试验场上得出的结论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如下的事实——大多数情况下,极硬度钢相对于一般硬度的钢材(280320B),抗穿能力显然要次一些。

尽管相对于国产坦克而言,苏联方面的焊接做得都并不太好。但是这并不太影响其战场上的实际表现。尽管次品的焊接作工,次一些的表现,粗糙的制作工艺,但是要依然记住这一点:

“苏联的坦克是粗糙的,同时又是适合上战场的,可以减少人工,同时对于生产机器的精密度要求也不严苛。考虑到作战效能,它比美国坦克更容易生产”。

战场上,进攻一方所拥有的装甲战斗车辆的数字很可能是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显然俄国人比我们懂得更透彻。如果比较一下生产同数量的76mm美国(谢尔曼)坦克和T34/85所需要花费的工时、投入生产设备资源的话,那么结果可能会十分有趣。

图3、4、5特别展示了部分焊接部位的图样,看起来是十分糟糕的——焊接裂缝,焊接深度不够,等等,焊接设计(倒是)基本够格。其中图5特别有意思,因为它还(额外)向我们展示了苏联式焊缝修补方法——位于一辆T34首下和铸造部分的焊接处。这里先前又一条长且深的裂缝,而修补方法则是在外面用奥氏体焊

条焊上弥补,这样子就肉眼不可见了。顺带一提,这辆T34当时在战场上受的致命伤倒不是这一处,而是在另一处挨了一发穿甲弹。

III。穿甲弹部分

A。钢制穿甲弹

在二战和韩战时期我们所缴获的苏联钢制穿甲弹,在设计上都各有特色,极为不同。基本上大部分炮弹都是整体式。例如:炮弹不带风帽,内置小口径爆炸部(这样子看起来更应该归入APHE弹种)。

在设计近似这一共同点外,其他的部分则是多种多样的:部分弹头很尖,部分则是平的,部分头部有突起物。部分弹头上覆有铁制风帽以保证良好的气动外形;部分则

带有单条铜质旋转带(部分则有两条);有的形状是尾椎形的,有的则是圆锥底柱的;有的在定心带前/后部位有很深的圆形凹痕(有的一条有的两条……)具体见图6

这种(令人困惑的)设计,被(我们)认为主要是用来对付大斜面装甲,此外对付(苏联)自产的高硬度钢,以及低温环境下的钢板也有和那好的效果(未适当热处理的钢铁在低温下会显得更脆弱)。

大倾角钢、硬钢和脆性钢对于这种钝头形的炮弹没有很好的抵抗力。当然这种情况下,炮弹击穿钢板的路径更加垂直于装甲表面(LZ注:转正效应)而非沿着原有的弹道前行。也就是说,在穿甲过程中,炮弹“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