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花灿烂-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花这些天也走过几个城镇,并有着前世的眼界,很是淡然。方太太虽然是妇道人家没出过门,但毕竟是京城人士,也没什么觉得稀奇的,两人随手买了些果子点心提着,又见路边的食肆饭庄都打着浑锅的招牌,知道是此地的物特色,便挑了一家干净的店面进去。
  店内的客人不少,尤其是军人最多,因为一路北上,所见的军人也越来越多,想到皇上亲征瓦刺尚没进关,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方太太与春花也都不以为意,找了店家问清了浑锅是什么。
  原来浑锅与后世的火锅非常接近,用鸡汤吊味,加上肉、豆腐、酸菜等,烧得热热的蘸了各种的调料吃。八月的辽东夜晚已经很是寒冷了,吃点浑锅里的肉菜,再加上几个大馒头,喝上几盅小酒,虽然还没到冬天,已经很是受欢迎了。
  店家看出方太太与春花是第一次见到浑锅,热情地介绍,“这浑锅还是从塞外传过来的,虽是蛮夷人之物,但却甚合辽东这里的口味,太太们初次到此,正该尝尝。”
  一席话说动了方太太和春花,涂家的两位少爷和大丫正是少年心性,自然盼着买回去尝尝,于是方太太和春花便问价格如何。
  店家笑着说:“这浑锅也分几种,看太太们的气度,小的便不说那最差的几种,只拣好的说上两样。”
  店家会做生意,嘴也巧,方太太便笑着说:“你倒识相,我们从京城过来,什么没见过,只是见你这浑锅新奇罢了,其实说穿了也不过是炖菜而已。”
  “太太,这浑锅滋味鲜美,远胜那炖菜,总要亲口尝了,才知道。”说着详细介绍了两样浑锅,“这最好的浑锅用鸡汤吊味,并要将一整只鸡煮熟扯碎加入,再加上五花三层的肉、豆腐、酸菜等十余样东西,每只浑锅加上各色调料三百钱,若是再加上我们这里出的香蘑菇,那味道,可是飘出十里地,就要五百钱。”
  方太太高声问:“你哄我们外地人,哪有什么蘑菇这样贵?加上些竟要二百钱?”
  店家一手指天说:“我岂是骗人之辈,这香蘑菇只在我们这里山上有,每年也采不出太多,只有指甲大小,可味道却出奇的好,确实就是这个价。”说着让店内的几位客人给他做证。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七十九章

  店家这一番话,让方太太和春花马上就心动了,既然如此味道鲜美的东西,自然应该买。更何况涂三爷把大家安顿好了就去见故友,估计不会回来吃晚饭了,她们买了这浑锅不是正好。
  春花已经拿出身上的荷包,里面装着些散碎银子,她不原意带钱出门,一吊钱就是一千个铜钱,重量可不轻,哪有带些碎银子省事,又比较值钱。挑一块二两多的碎银,递给店家说:“给我们做两个五百钱、六个三百钱的浑锅,再配上些馒头,让人帮我们送到客栈。”
  店家见有这样一宗大生意上门,更是笑容可掬,急忙接了银子,细细看了一眼,又用手掂掂,知道只多不少,便收了起来,准备浑锅去了。
  这边方太太推了一把春花道“于娘子也甚是客气了,本该我请客的,却哪一次也比不过你的手快,总是先把银子付了!”
  春花笑着说:“方太太这样说,我便无地自容了,这一点小东道哪里还值得说上一回。一路上还不是靠着涂三爷和方太太照应,我才能顺利地到这儿。”
  与方太太相处近十日,春花也知道了她的脾性,人是爽快利落,又擅言辞,心肠也不坏,只是小气些。不过春花完全理解,前世自己创业时也是一样,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有时候出门,连好吃的都舍不得吃。
  人总是有了底气,才能大方起来,就像她现在,有几万两银子的身家,多花一些没什么。涂三爷和方太太当然不知道自己是福记大东家,但他们知道肖鹏将一千两银子的货款让他们交给自己。在平民百姓间,一千两银子并不是小数,足够平常人家过一辈子的,这也是肖鹏和春花商议的数目,再多了,恐怕也容易生出事端。
  春花还有一种切身的感受,自己挣到的钱,花起来确实心痛,但没经过辛勤劳动得来的,却不那么珍惜。自己到了杨家,花起嫁妆来从来就没手软过,就是这个原因。
  再有涂三爷和方太太夫妻真算是好人,自己顺顺利利地到了辽东,也是借了他们的光,所以请客也是应该的。
  方太太又客气几句,便与春花专心等着浑锅。其实,春花是冤枉了涂三爷,涂三爷给了方太太二十两银子,让她一路上花用,还特别嘱咐她不要让于娘子破费。肖鹏的表妹,又特别托了自己,涂三爷是个讲义气的人,办事大方。只不过他一个男人,不可能跟着于娘子一个寡妇多来往,自然不知道方太太将这二十两银子都变成了自己的私房。
  说起来也要怪涂三爷,他给的是两个十两的元宝,方太太见了成色十足的元宝,哪里舍得剪开用!再说她得知于娘子有一千两银子后,把原来对这样一个年轻轻就守寡的于娘子的一腔怜悯消得差不多没了。
  只要把孩子送回夫家,有一千两银子做嫁妆,人如此的年轻,还长得那样娇俏,于娘子再嫁个什么样的不行?自家还没有一千两银子的家底呢,真的用不着同情于娘子!
  一时间,几个浑锅好了,店家亲自带了几个伙计送到了客栈。春花要的两个贵一些的浑锅是给自己这边一个,方太太那边一个,另外六个是给涂三爷的两个伙计和十个雇来的车行人。
  要是依春花的本意,大家一起出门,自然就都要一样的浑锅,可是路上经历了一次类似的事,春花认识到了就是商人这个阶层并不像高门大户那样讲规矩,但上下尊卑的秩序也是一丝不乱的。
  她要对与伙计车行的人不分上下,影响了涂三爷,以后很多事情就不好办了,所以,春花便要了两样浑锅,就是如此,方太太犹低声说了她两句,“你这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给伙计们要个一百钱的就行。我们家三爷对伙什一向极宽容的,你却更甚。”
  春花笑着应了,方太太喜欢说就说好了,她怎么做还不是自己的事?不离大格就行了。
  吃罢了浑锅,味道确实鲜美。春花与范娘子、大丫在一起逗着留儿玩,留儿也渐渐地与春花熟悉了,也肯让她抱,只是总不及范娘子亲。
  晚上又拿了几个钱到客栈打了几壶热水,大家洗漱了便睡,明日还是要一早走路呢。涂三爷一路上虽然没催促,但看行程安排就知道他在赶路上一点也没放松。
  广宁府那边,他只留下几伙计看店,哪里放心得下,心里早就恨不得飞回去,看看自己好不容易撑起来的店铺。
  从京城到山海关,对涂三爷来说,已经走了一半的路程,对春花则差不多还剩三分之二。
  但过了山海关后,又不同于关内了。远山近水都变得豪迈起来,除了苍松翠柏外,树木被秋风吹成了各种的红黄之色,染得山原大地艳丽多彩。田野间庄稼已经接近成熟,成片的麦田在秋风的吹拂下翻起一阵阵的麦浪。
  一幅广阔的新画面在春花眼前展开了。
  这画面是如此的吸引春花,她被辽东镇粗犷的美惊呆了。只眼前所见的美景,春花觉得自己就是放弃了多少的东西出来,都是值得的。
  为贪看美景,大部分的时间,她都不在车内坐着,而且坐在外面的车辕上。如今的她不必再藏在车中了,出了关,根本不可能遇到认识自己的人。
  到了这里两年多,春花还是第一次这样恣意地活着。摆脱了郭少怀、谢氏他们,也离开了同样限制她的杨家,告别了京城和那些种种规矩,现在的春花才是真正的春花。
  虽然一路的生活条件确实比杨家、侯府,甚至肖家都差得多了,没有减震的木轮车子坐时间长了让人觉得五脏六腑都颠得离开了原来的位置;投宿的地方简陋非常,卫生条件堪忧;一日三餐简单无味;还有更多的不便……
  但比起自由来,这些又算些什么?
  困难就是用来克服的,春花也一一笑着迈过了一道又一道的坎。
  出了关后,已经很少再见到大些的城镇,倒是各处星罗棋布地分散着驿堡、递运所、烽火墩台、路台,往来的大多也是兵士。一年前,春花还不知道鸳鸯战袄是什么,现在满眼看到了都是这种红袢袄。
  就连晚上,他们住的地方也是在沿途的驿堡、驿城。这种驿堡驿城就是小型的城池,城池不过一里见方,一般设两门,里面有专门为传递各种信息而设的车马,当然各类的商人也聚集其间,成为附近的商业中心。
  这里的客栈比起关内又相差不少,有的地方也只能算是勉强找个地方住下来而已,方太太不禁开始了抱怨,但春花还是整天笑嘻嘻的。
  这样又走了几天,终于到了广宁府。
  广宁府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在战国、秦、汉时属辽东郡,晋、隋时属昌黎郡。明太祖经略辽东,深知此地为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地,自古为兵家必争,故重修广宁府,并将辽东总兵府置于此地,此时可以说是山海关外的第一城。
  眼前的广宁府有着几里长、三丈高的青砖城墙,虽不及山海关城雄伟壮观,但城墙东北角建的双塔很有特色,做为辽东镇总兵驻地,也别有一番威严的气象。
  广宁府内的繁华不逊于山海关城,除了总兵府,还有辽王府也设在广宁府,只不过永乐皇帝靖难时,因辽王听从建文帝之命而去了南京,故而当今皇上不喜辽王,但辽王的封地王号还都保留着,眼下的辽王在辽东镇并没有多少的影响力。
  应该正是因为广宁府里有这样多的达官贵人,这里的繁荣较山海关还多了一分。
  涂三爷的布店并不在最热闹的大街上,而是在相对差一些的地段,考虑到福记目前的产品只是中低端,他这样的选择倒也合适。
  布店是典型的前店后院型的建筑。从布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