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子妃很忙-第2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准。”
  谢嬷嬷:“您若是这么想,回头就歇在外间,一旦王爷过来,老奴就说您身子不舒服。”
  主仆二人计划的挺好,可惜没用得上。保泰随胤禟一走就是两三个月,同去的还有直亲王的嫡子弘昱。
  胤禟本以为就他自己带着奴仆、神机营工匠、侍卫过去,还蛮高兴。突然被皇帝塞个保泰,胤禟虽然嫌他不能帮忙,也认了。可临行前又被他爹叫去慈宁宫,再带一个弘昱,胤禟简直想骂人。
  出了慈宁宫就去乾清宫,见着胤礽就跟他抱怨,他去南海有正事,不是带孩子历练。
  胤礽瞥了他一眼,就告诉胤禟再过一炷香尚书房就放学了。太子听说他去南海,已经缠他两天了。
  胤禟打了个激灵,忙不迭往外走。怕被弘晅缠上,出发当日都没进宫向康熙此行。
  暮春时节,小选结束,宫里放出宫女、嬷嬷四百余人,皇后命宫女、嬷嬷自由成家的懿旨也传遍京师。
  京城百姓大为不解,皇后怎么突然关心起宫女嫁不嫁人?待打听清楚,懿旨上还写到皇上觉得大清地多人少,命皇后发此诏令,明白过来不再疑惑。
  康熙主政时不止一次在南苑大阅,却从未像和平皇帝这般,登基不足两年就举行两次火器演练,如此频繁,不说在大清,明朝也没曾出现过。
  百姓不再议论,天下文人却没有停止,多半读书人都在猜,朝廷要打仗。虽说现如今战场主力是火器,但也要士兵押运粮草,也会有死伤,提前下旨命宫女赶紧成家生子再正常不过。
  文人仕子这么认为,说的人多了,文武百官也忍不住问皇帝,朝廷打算跟谁开战。
  自打在云南和西藏以及东海举行火器演练,大清边关再也没发生过小冲突。朝鲜百姓也不敢越界偷猎、偷采摘东西。
  四面国家太过安分,文臣武将不知道皇帝打算揍谁也情有可原。
  胤礽也没计较,就说列为臣工想多了。
  四月初,胤禟回来,带来几张图纸,其中一张是他亲自画的图,纸上面有一艘大船,胤禟管它叫飞剪船。
  四月七日,早朝之上,胤礽命工部造飞剪船,而胤禟也由理藩院暂调工部。
  胤礽说百官想多了,王公大臣根本不信皇帝的说辞,他们正琢磨皇帝想干嘛,结果开始造船。下早朝,张廷玉等人就拦住胤禟追问:“皇上是不是要征服大海?”
  胤禟不知被谁拽了一下,一趔趄,连忙抓住手边的人:“皇上从未有此意。”
  “那为何命工部做那个什么飞剪船,还尽快做出来?”兵部尚书殷特布追问。
  胤禟早已想好说辞:“这种船速度快,以后两广和江浙沿海的东西运往京城时改走海运,漕运会轻松许多。还有一点,此船大,载货多,运费也会比如今便宜。对了,十一弟,十二弟,‘运通八方’要不要定两艘飞剪船?”
  “真比现在的船快又大?”十一问。
  胤禟:“你是我亲弟弟,骗谁也不能骗你。”
  “那还是等工部做出来再说。”十一觉得他演给众人看,又怕回头真管自己要银子,“理藩院还有事,我先行一步。”
  胤禟撇撇嘴,转向众人:“还有什么疑问?”
  “做这个船真不是为了打仗?”胆子比较小的官员不放心。
  胤禟信誓旦旦地说:“不是!”
  六月十日上午,京郊百姓一出家门就看到身披甲胄的士兵推着一车又一车火器往北去。百姓顿时慌了,朝廷真要跟俄人开战?!
  当初听胤禟的话,放心下来的文臣武将纷纷去胤禟府上找他。可惜被门房告知,九王爷在天津卫。


第209章 准备和离
  胤礽命工部造飞剪船; 随后又把胤禟调往工部; 而胤禟上任第一天就是查工部近十年的账册。
  那时廉亲王胤禩正在查兵部贪污; 军功赫赫的将军贪墨军饷照样被革职,以致于胤禟到工部还没开始查,胆小的官员就全交代了。做飞剪船时; 更是无需胤禟督促; 从上到下无不认真严谨。
  拜去年在海上打一天炮所赐; 胤禟到洋人地盘,洋人简直把大清的九王爷当成贵客。胤禟开门见山表明来意,洋人第二天就带他去看他们用的船。
  胤禟发现洋人的船形似剪刀; 才给船起个名字叫飞剪船。洋人的飞剪船长有二十四五米; 宽有六七米; 比大清的船快一点; 可胤禟却觉得船太小。
  回去的路上跟神机营的工匠琢磨一路,胤禟呈给胤礽的图纸上标着船长五十五米,宽十米。不过,图纸呈给胤礽时; 胤禟也提醒胤礽这种改过的船做出来不一定有洋人的船快。
  近十五年来大清都没什么大的战事; 国库存下不少银子,胤礽不怕花钱; 大手一挥——做!
  胤禟也知道他的皇帝二哥只看结果,不讲经过; 干脆又从民间招来一群木匠。五月底; 在天津卫那边的船做好了; 可以说是神速。
  胤礽命弘晏和弘曜两兄弟过去试船,他留在京师准备塞外演练一事。不过,神机营把火器运出去,胤礽并没有跟着去塞外,而是请康熙过去。
  康熙虽然不问事,也从儿子、孙子口中得知胤礽很会“败家”。他倒是想找胤礽聊一聊,只是还没来得及开口,就从弘晅口中得知皇后被他大侄子保泰气得好几天没歇好,连带着他也不敢去景仁宫蹭饭。
  康熙最喜欢弘晏和弘曜,并不表示他不喜欢自己选的太子。明知道弘晅故意说给他听,装可怜,依然没忍住问,保泰都不在京师怎么能气着皇后。
  弘晅就说保泰把他皇额娘的庶妹当成佛爷供起来,每逢初一十五去拜一次,导致他小姨嫁给保泰大半年了,肚子没一点动静。
  康熙紧接着便问弘晅听谁说的。
  弘晅也没乱说,就把谢嬷嬷当日说的话大致说一遍。
  那时保泰还在南海没回来,康熙心里还气着胤礽把裕亲王支那么远。再听到继福晋为讨好裕亲王而节食,康熙对胤礽的不满消失殆尽。
  康熙是知道儿媳妇的手段,担心石舜华帮她妹妹整保泰,便问弘晅有没有听到皇后打算怎么做。
  弘晅当然不能说他娘建议他小姨和离,就说不知道。
  保泰回京后,康熙一直担心石舜华出手,便从畅春园搬回慈宁宫,第二天就宣保泰。
  保泰被康熙指着鼻子训一顿,误认为他的宗令被弄掉是继福晋找皇后哭诉,皇后又找的皇帝。回到家中非但没按照康熙说的做——对继福晋好一点,保泰还冲他的福晋发一通火。
  和平二年,六月十四日上午,康熙领着小太子出京,敬事房收到裕亲王福晋递来的牌子。
  晋江送到胤礽跟前:“皇上,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胤礽瞥一眼,“裕亲王福晋又不是朕的妹妹,去问皇后。”
  石舜华就一个字——宣!
  六月十五日上午,长城外,古道边,野草碧连天的荒地上传来一阵阵炮火声。京郊百姓隐隐听到声音,躲在家中不敢出来。直到下午,炮火声结束才敢去走亲串友,去集市上买东西。
  酉时两刻,夕阳还没落下去,穿着甲胄的士兵又推着火器回来了。
  有那大胆的百姓问:“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演练结束了就回来了。”见识到火器的威力更胜去年,士兵心情不错,也乐意跟百姓说几句。
  京郊百姓恍然大悟:“不是打仗,又是火器演练?”
  “打仗得粮草先行,你们见着粮草了?”士兵反问。
  京郊百姓连连摇头,紧接着就问:“什么时候打仗?朝廷要不要征兵?”
  “不知道。”除了皇帝,谁都不知道。不过,丰台大营的将士们隐隐听到风声,朝廷打算往蒙古那边派兵。
  关内的兵丁调往蒙古,朝廷肯定会征兵。只是这事还未确定,将士们都不敢到处乱说。
  胤礽如今是皇帝,康熙回来的时候他就没出去迎接,只是在乾清门等着康熙。
  远远看到康熙,胤礽迎上去便问:“汗阿玛,火器威力如何?”
  “比去年又好一点。”康熙真不想承认,“戴梓是个有本事的。”
  胤礽低头看儿子一眼,小太子咧嘴笑了笑。胤礽顿时知道他汗阿玛的心情不错,便说:“儿子还有一件事找您商议。”
  康熙乍一听到胤礽要命节妇改嫁,整个人像见鬼了一样,回过神来就命跑腿太监去请太医。
  “汗阿玛,夸张了。”胤礽哭笑不得,“儿子没跟你开玩笑。您先听儿子把话说完。”先说奖赏节妇是朱元璋定下的,然后说明朝已经亡了,最后才说大清公主的事。
  康熙住在朱棣建的紫禁城里,制度也效仿明朝,可他心里其实并不想事事都效仿明朝。随明朝制度,最初也不过是为了笼络汉人。
  随后又听胤礽提到,命节妇改嫁还能增加人口。康熙顿时犹豫了。
  胤礽见状也没继续说,转而跟他说保泰的事。
  康熙一听到保泰两个字,心里就堵得慌,颇为小心地问:“保泰又犯了什么事?”
  “儿子听皇后说,他从南海回来,您把他宣进宫数落他一顿,打那日起他就没去过正院。”胤礽道,“皇后向来通情达理,嫁给儿子十八年从未跟儿子顶过嘴,可是就因为这事,她已经好些日子没给儿子好脸了。”
  康熙头痛:“皇后怎么说?”
  “保泰是裕亲王,她什么都不好说。”胤礽道,“弘晏、弘曜和弘晅很孝顺,弘晋和弘皙对皇后也很尊敬,您如果继续护着保泰,皇后不出手,那几个孩子也不会轻饶保泰。”
  康熙的脑门更痛了:“这个保泰,比十五大十几岁,怎么还没十五省心呢。”
  “大概因为十五弟是您的儿子,保泰是二伯的庶子。”胤礽道,“保泰的福晋来见过皇后,朕听说保泰的福晋从景仁宫出来的时候眼眶通红。”
  康熙叹气:“皇后到底怎么想的,你直接跟朕说。”
  “和离!”胤礽吐出两个字。
  康熙猛地睁大眼:“和离?!”
  “您没听错,皇后是这么想的。”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