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奸妃-第1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致笃哇的一声,哭得眼泪鼻涕都下来了:“师父不是不来,是当日牵星损耗过巨,与主阵的十一位师叔伯,一起羽化了。”
  万贞怔了怔,冷笑:“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想来是渡法成功了?”
  致笃抹了把眼泪,说:“师父说只成功了一半。但这也是截了你的福缘才得到的机会,让我和致虚师兄替他赔罪,以后帮你把福缘补回来。”
  守静老道师兄弟瞒着她与太子命格相连的信息,妄图从她身上借储君气运镇压道种渡世的反噬,害得她功败垂成。这股恨她虽然压在心底不想,但却一刻也没有忘记,虽知按致笃的心智,这样的事他参与不进去,最多就是奉师命跑腿,却也不可能还像以前那样信他,淡淡地道:“你师父既然死了,这事和你的便也没什么关系。你回清风观去罢,以后不用再来找我。”
  致笃倒也不纠缠,而是从怀里拿出那天用的阳平治都功印来,道:“掌教师伯说,你要是不肯理我,就把这法印送给您温养神魂。”
  万贞摇头不接,逆转时空回到现代,要付出代价,这是她心里早有准备的事。可天师和守静他们不止想借她的福缘,还想通过她与太子的命格羁绊,暗算东宫的气运去抗衡后世法统的威压,使渡过去的道种发扬光大,乃是她生平上过的最大恶当。
  她宁愿自己折尽机缘,神魂受损退回来,也不愿太子受害,如今又怎么肯再相信天师送来的法印?毕竟她不修道法,根本无法鉴别这法印有用无用,却怕天师在里面留了什么恶毒的后手。


第一百七十七章 风寒雪冷冬尽
  假如万贞已经回了后世,而太子也受她牵连身死运败,守静老道他们把手脚做好些,自然万事无忧。但现在万贞强行打断了他们的法术,太子安然无恙,龙虎山也是慌了手脚。害怕万贞因此身死,太子登基后下令灭道报复。
  将代表传承的法印交给万贞,一来能帮助她温养神魂,二来这代表愿意臣服依附,只要尚有用处,便不怕太子斩草除根。太子仔细一想,反倒明白了龙虎山的用意,道:“他这是怕我秋后算账,不得不把教派重宝交出来取信,这东西应该真的对你有用。”
  就像绝大多数动物对于自己的死亡会有感应有一样,她从时光长河里逆流回溯,伤到了科学无法直观量化研究的神魂。对于自己的生命历程,也就有了另外一种感悟,低声道:“对我有用,可它必定对你有害。”
  少年握着她的手,温声说:“贞儿,你想多了。天下这么大,除了正一派,还有全真、密宗、禅宗无数道佛两教的高人异士,总有办法能够治好你的伤。假如你不信龙虎山,那我们且先用他家的东西稳一稳,把眼前的难关过了再说,好吗?”
  万贞精神不济,反应不够灵敏,直到现在才醒悟过来:“你全都知道了?”
  少年看着她,轻叹:“是的,我都知道了。贞儿,你只想着有一日便陪我一日,可我想的,却是每一日都有你陪着……否则,这漫长的人生,我独自一人,不知道该怎么渡过。”
  万贞心中酸涩,喑声道:“傻瓜!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后坐拥万里江山,统御神州。有无数贤臣能将奉你为主,从你号令,让你尽展胸怀所负,一生波澜壮阔,精彩纷呈,又哪来的孤苦寂寥?”
  少年摇头:“可是再怎么样的精彩,若是没有你陪着,又怎么可能不心生寂寥呢?”
  他凑过来细细密密的吻着她的鬓角眉眼,柔声哄道:“就像你从来没有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丢下我逃离一样,我也不可能放弃你。我们两个相依为命,没有谁连累谁。以前我都听你,现在你也听我的,好不好?”
  她向来无法招架少年的热情,更何况这么温柔深情的劝说,手口并上的哄骗,当真是一败涂地,溃退千里,只能随他。
  天顺七年秋,太子在数次请回京师而未得传召的情况下,滞留南京,广开雅会文集,遍邀士林中人会文赏画。他幼年历经磨难,少年得诸学士细心教导,加冠后又随着皇帝听政理事,无论风仪、品性、胸襟、学识、眼光、才艺,无不堪称当世顶尖。普通士子在他面前难以争锋,就是致仕闲居的老臣元老,能在某方面与他抗衡的都不多。
  南京为国朝留都,虽然比不得京师权重,但一样备置六部诸堂,汇聚了许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从京师朝堂退下来大臣。太子在南京贤名远扬,不免有不知皇家父子内情的人上奏称赞,以图拍马屁。
  皇帝经过近五个月的筹谋,正准备向阁老诸臣正面提出易储,突然收到这样的奏折,顿时大惊,急令门达入宫,问太子究竟在南京干了什么。
  门达揣摩皇帝的心意,将太子在南京的作为夸大了十倍,就差没有明说太子准备在南京建朝谋反了。皇帝大怒,召来李贤,道:“太子在南京近乎临朝称制,无君无父!”
  李贤两榜进士出身,既是阁老重臣,也是士林领袖,太子在南京的作为,他早有所闻。见皇帝说出这样的话来,骇然道:“陛下,天子居北京,太子留南京,有仁、宣故例,纵有些许逾越,也是礼制所许,情理之中!如此恶评,百年之后,青史如何?”
  皇帝本想以此为借口废太子,但李贤最后这句提醒,却又让他冷静了一些:他的前半生失国被俘,夺门冤杀于谦、王文;后半生里又发生他倚为臂膀的石亨叔侄把持朝政,曹吉祥父子发兵谋逆的事。
  若说那些还能以国势难当,朝臣乃是外人为他的品性开脱,则给自己选定的太子扣个谋逆的帽子,岂不是说他做人一无可取,乃至朝臣无论忠奸、儿女不分贤愚都只能反叛?
  他是皇帝,也是父亲,可以用礼法大义压制太子,但却独独不能因为太子在南京的试探,而指称他谋逆。
  次日皇帝还想在朝堂上提出易储,东宫侍讲学士刘珝却抢先一步上奏,称太子祭祖离宫日久,理应回京,以免冬深河冻,无法成行,误了天家骨肉过年团圆以及祖宗社稷的大祭。
  刘珝的话一出,诸臣纷纷附议。彭时更是索性直言:“陛下,太子听政理事,乃是储君本分。德王年幼,随陛下侍奉笔墨还罢,议论朝堂大事,却是尚需进学几年再说。臣请陛下召太子回京,至于德王,陛下若是心实怜爱,不妨早择膏腴之地,使王就藩。”
  德王的资质虽然不差,但也没有强到哪里去。且由于自身的磨练和所受的教育远不能和太子相较,眼光、胸襟都要输太子一截。随皇帝侍墨的时候,不是因为听不懂而不敢多话,就是在听懂后为了得到朝臣的认可,使力过猛。这半年来,群臣对他虽无恶感,但却也不认为他就强于太子,值得大家冒着败坏法统的风险,支持皇帝立储。
  彭时这话,几乎是踩着皇帝的痛脚将他易储的话堵了回去,摆明了绝不会支持德王的态度。皇帝见群臣众意如此,心都凉的,回到坤宁宫郁郁不乐,怒道:“祁钰欲以小宗并大宗,废太子时群臣也没说什么,如今朕不过是……不过是在诸子中择贤易储,群臣却哓哓不休!”
  其实他也明白,群臣之所以对他想废太子一事特别反感,不肯遵从,正是因为当年弟弟已经将太子废过了一次。太子从复立之日起,群臣就隐约与太子有同难之心。且太子记情念恩,格局甚大,气量不浅,做个守成之君,绰绰有余。他那所谓的“择贤易储”,在以长以嫡这个宗法根基之前,立不住脚。
  钱皇后知道丈夫一心易储的根由,不禁垂泪,泣道:“皇爷,当年郕王在位,为了太子废立,尚且物议汹汹。何况如今天下安定,群臣岂能坐视您废长立幼?天命若此,何必强求?”
  连皇后都认为这是天命,皇帝也知太子羽翼已成,无法以自己的喜厌见废,若是强行废位,只怕天下不服。他这几年殚精竭虑,好不容易才将此起彼伏的大患解除,又怎么愿意因为易储而动荡朝纲?
  何况这几个月他带着德王,也发现了次子虽然比长子聪明,但胸怀格局平平,性情带着少年人惯有的急切燥动,养气功夫比太子差得远,没有十几年功夫只怕带不出来。而他自己当年在蒙古饮雪卧冰,禁于南宫期间又气郁难解,身体有亏,对比一下祖、父、弟三人的寿数,恐怕未必还能再有十几年时间。
  若是他强行废了太子,寿数却又不足以扶持次子成才,丢下一个忧患内生,动荡不安的国家,德王继位后真有能力稳定朝局,压制兄长吗?
  不管皇帝愿不愿意,随着天气转冷,催促皇帝召太子回京的以备年节前后大祭的奏折也越来越多。皇帝翻看着通政司递上来的奏折,终于无奈应允,令怀恩亲自前往南京传诏,接太子回京。
  太子虽然得了叔父暗中支持,但却真没有想过与皇帝父子反目,只不过是虚张声势,以求和解而已。皇帝没有下诏斥责他行为不轨,却派怀恩来传他回宫,他心里也松了口气,急忙回住处去告诉万贞喜讯。
  万贞这段时间越发困倦,一天到晚除了被小秋强行推醒活动、吃饭的空当,也就是太子特意找她说话、嬉闹的时候能强打精神,其余时间都是卧床沉睡。
  少年心中忧虑,在她面前却是丝毫不显,只报喜不报忧:“贞儿,父皇派怀恩来接我回宫了!”
  万贞听到来的是怀恩也是一喜,道:“派怀恩来接,莫不是皇爷真熄了易储之心了?”
  少年笑道:“怀恩是内宫的贤宦,父皇派出他来,便证明诏令无诈。即使父皇……还未熄心,至少暂时东宫无忧。”
  父子之间走到这一步,由不得人惆怅万分。万贞心中怜惜,吻了吻少年的眉心,道:“回了京师,咱们好好经营,与皇爷和缓关系。你这么好,皇爷总有一天会知道的。”
  少年已经对皇帝失望至极,只是不忍她忧劳,满口答应:“嗯,贞儿到时看着办,我听你的。”
  太子启驾乘船,沿大运河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