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这个过程不会那么快,不可能把整个市场一下子放开,而是会循序渐进的进行。

和上次的《顽主》一样,华国的传统作家对《活着》同样没有好感。

他们批判《活着》太过悲观和残酷,把所有的悲剧强加到一个普通人身上,从而造成感情上的强烈冲击,这本身就显得做作。

还有《活着》在对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描述上过于灰暗,有扭曲历史的嫌疑。

在这个年代,想要批判《活着》这部小说实在是太容易了,随便都能找到十几条理由。

不过,这一次,林子轩不再是孤军奋战,华国文坛的先锋派作家站在他这一边。

先锋派作家虽然在文坛上势力不强,却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传统作家注重写实,先锋派作家则强调小说的虚构性,讲求叙述方式和语言上的革新。

在传统作家看来,先锋派作家就是不好好讲故事,是在故弄玄虚。

先锋派作家本身就是在反传统,他们引进现代派文学技巧和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这时候,传出了大导演张亿谋准备把《活着》改编成电影的消息,这让双方的争论更为激烈,说到底两者是文学创作理念之争。

林子轩并不在国内,对文坛的争论并不清楚,他接到了葛尤的一个电话。

“小林,我今天和张导谈了,角色定下来了,我来演福贵。”葛尤有点激动的说道,“张导说是你推荐我演的,做哥哥的就不多说了,这回肯定要演好,不能坏了这个角色。”

“尤哥,我对你有信心,在国内也就你能演这角色。”林子轩真心道。

“你别蒙我,我怎么听说姜闻也想演呢,被你给拒了。”葛尤疑问道。

“是冯哥说的吧,姜闻那形象不合适啊,演土匪恶霸还差不多。”林子轩调侃道。

“那行,我不打算接其他戏了,从现在开始准备,你就瞧好吧。”葛尤下定决心道。

葛尤还算是电影圈里的新人,只主演过一部文艺片《大撒把》,这次能在张亿谋的电影里做主演,自然非常上心。(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六章投缘(求订阅和月票)

挂掉电话,林子轩理解葛尤兴奋的心情。

能够在张亿谋的电影里演主角绝对是他演艺生涯的一次重大飞跃,张亿谋的片子都是大投资和大制作,是奔着国际大奖去的。

在这个年代,张亿谋的电影获奖不是新闻,不获奖才是新闻。

葛尤完全可以凭着这部片子步入华国一线男演员的行列,离开电视圈,进入电影圈。

不仅如此,他的片酬也会有极大的提升。

拍摄《顽主》的时候,葛尤还是个不出名的龙套演员,片酬只有八百块,经过《编辑部的故事》在全国播出,他一炮而红,被全国观众所熟知。

等到了拍摄《大撒把》,他的片酬已经涨到了九千块。

张亿谋的片子不是那种小成本电影,而是真正的大制作,林子轩虽然还不清楚葛尤的片酬是多么,但作为男主角,至少也要翻个好几倍。

拍摄这部电影,张亿谋用的是香江的资金,投资是三百万美金。

他和林子轩谈了改编小说的费用,是三万块钱,回国后林子轩参与《活着》的剧本创作,还有两万块劳务费可拿。

这就是大制作和小成本的区别。

张亿谋身边有相熟的编剧,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电影,把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导演并不一定要严格按照小说来,而是会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有时候可能会改的面目全非,不忠于原著,关键要看导演的想法。

尤其是像张亿谋这样的大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话语权,制片方的约束很小。

林子轩只负责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并不会深入的参与到这部电影的制作之中。

这笔钱并不是一次付清,等他回国后签了合同,可以拿到前期的三万块,电影拍摄完才能拿到另外的两万块。

对于林子轩和慕姗姗来说,这算是一笔巨款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两人来美国为了给慕姗姗交学费,基本上掏空了家底,现在有了这笔收入心里踏实的多,他们也算是迈入万元户的队伍了。

万元户是八十年代对有钱人的称呼,那时候工人的工资才三四十块钱一个月,能有一万块存款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在现在的华国已经不稀奇了,南方做生意的人家有上万存款的并不少见。

葛尤的确是林子轩推荐给张亿谋的。

由于《活着》这部小说涉及的年代较长,场景众多,拍摄的时候需要大量的外景地,张亿谋找了一批人全国各地的跑,然后拍照片回来给他看。

要是觉得满意,他会实地考察一下,同时和林子轩交流小说中的细节。

比如主人公生活的镇子有什么特色,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各类营生,百姓的精神面貌等等。

他是个非常注重细节的导演,前期的筹备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个时代,华国的导演还没有那么商业化,而是把电影当成一门艺术来做。

他们都是想着能够获大奖,或者在电影史上留名的人物,不会糊弄事。

在这个过程中,林子轩提到了葛尤。

张亿谋有点犹豫,葛尤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编辑部的故事》,这部电视剧让他成名的同时,也局限了他的戏路。

别人一想到葛尤,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个喜剧演员,没人知道他能不能演好正剧。

林子轩只能给葛尤争取到一个机会,他没办法替张亿谋做主,能不能成还不一定。

冯晓刚很贼,他和葛尤关系好,听到林子轩和张亿谋的交流就偷偷的打电话给葛尤,让他做好准备,好好琢磨《活着》这部小说。

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一定要把握住。

冯晓刚还拿姜闻来刺激葛尤,你的竞争对手很强大,不能掉以轻心,要全力以赴。

葛尤接到电话不敢怠慢,他刚刚结束了《大撒把》的拍摄,也听说林子轩写了一部小说,还被不少人批判,他倒是没放在心上。

林子轩的小说被骂是很正常的事儿,当初的《顽主》就是如此,也没见林子轩怎么着。

葛尤觉得林子轩是那种心很大的人,不怎么在乎这种事,这世上的事情太多,要是都在乎那就太累了,计较不过来。

有时候,心大了,事儿就变小了。

这是葛尤自己的人生态度,也是觉得和林子轩投缘的地方。

他听说了张亿谋要改编《活着》,却没往自个身上想,差距太大,张亿谋电影的男主角怎么着也是那些电影圈的一线演员,他还够不着。

直到他接到冯晓刚的电话,才觉得有点沉重。

不是惊喜,而是真的有点沉重,林子轩推荐他这是哥俩的情分,他要是连面试都过不了那就连林子轩的面子都丢了。

尤其是冯晓刚还在一旁鼓捣,说什么姜闻哭着喊着要来演,说什么小林这部小说就是给你写的,你可千万不能辜负了啊。

这弄得葛尤压力很大,他赶忙买了一本《百花》杂志,反复的揣摩福贵这个人物。

和张亿谋见面的时候,他谈了对人物的认识,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现场表演了几段,这才打消了张亿谋的顾虑。

出来后,葛尤给林子轩打电话,一个是感谢的意思,还有就是好歹没丢他们哥俩的面子。

“尤哥这次要一飞冲天了。”林子轩发自内心的欣喜道。

他一直觉得葛尤很有表演天赋,可塑性很强,不光是在喜剧上,其他类型也没问题。

“你这么看好这部片子啊?”慕姗姗惊讶道。

林子轩不在乎《活着》在国内的情况,慕姗姗却很在意。

她打电话回去的时候总会问问,知道国内文坛的状况,心里不怎么舒服,觉得那些人真是没事找事,不过她没和林子轩说起。

“我是对张导有信心,那可是咱们华国的大导演,尤哥搭上这班车,身价倍增,以后请客的时候就会大方一点了。”林子轩说笑道。

葛尤平时过日子很节俭,请客也不舍得多花钱,也是因为以前没钱的缘故。

慕姗姗还记得两年前在《顽主》剧组第一次见到葛尤的情形,大家开着玩笑就熟识起来了,那时候还没人认识葛尤。

现在葛尤成了葛六亿,名满天下,这和林子轩脱不开关系,只是林子轩从不这么觉得。

慕姗姗看着身边的丈夫,想说点什么,却又觉得没必要说出来,就这样挺好。(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七章兄妹(求订阅月票)

林子轩还是知道了妹妹报考艺术院校的事情,因为林晓玲落榜了。

晓玲同学的高考文化课成绩没问题,主要是专业课考试没过关。

京城电影学院导演系是公认最难考的专业,她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己撞上去了。

林晓玲并非是鲁莽行事,她也做了很多准备。

她向陈晓艺借了不少电影方面的书籍,还利用林子轩那里的录像机看了不少国内外的电影,按照书上说的做影片分析。

然而,这些准备对于电影学院的刁钻考题来说还是有所不足。

或者说并不是考题刁钻,而是招收比率不高。

这时候,京城电影学院导演系招收的学生很少,每一届只有十多人,其中有部分名额是给各地电影厂定向培养的人员。

这些人有一定拍摄电影的经验,不是新手。

由于像是张亿谋这类第五代的大导演都是京城电影学院毕业,所以电影学院的导演系是很多对电影感兴趣的青年追求的目标。

有些人知道导演系难考,录取率低,就走迂回路线,先考入电影学院再说。

反正到了学校学什么是自个的事,他们往往会报考容易录取的文学系或者录音系。

像林晓玲这种凭着兴趣的菜鸟考不上导演系很正常,考上了才奇怪。

好吧,就算考不上电影学院,还能上其他大学,也没什么损失。

只是晓玲同学觉得很委屈,好容易有个梦想就这么破灭了,就好像青春还没有绽放就枯萎了一样,她第一次经历了人生的挫折。

一时间,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如此暗淡。

这种事没办法和父母说,父母很难理解,于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