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腹黑丞相的宠妻-第3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姓本是朝政局外之人,可若国策对其有利,能免其疾苦挣扎,他们对北晋一朝的拥戴可想而知。立国不过半载,竟屡屡出现济水以南的百姓偷渡过河,要来晋国谋求生路。
  北晋天启元年,十月,由昔日北郡府改名的“燕京”已入冬,鸿雁早已南归,站在城楼之上只能望见萧索的北境风光。
  北郡府旧部皆知,从前孝敏皇太后最爱立于城楼向南望去,其后是圣德高祖皇帝,如今换做了大晋皇帝陛下。
  “陛下,祭祀之礼法华寺已准备妥当,玄明法师来询问陛下何时移步?”
  一道问声打断了大晋皇帝的神思,回头看去,一张清俊漠然的脸无一丝笑意,星眸冷冷扫过躬身的韩文。
  用得最顺手的近卫,哪怕瞧着如同眼中钉肉中刺,大晋皇帝仍未舍弃,与鹿台山守陵人桑颉类似,大晋朝社稷可以没有他们,但他们的存在本身便是一重祭奠。
  “走吧。”韩晔转身,缓步往城楼下迈去。
  “是!”韩文与韩武默不作声地跟上。
  大晋立国近半载,陛下每日只勤勉治国,批阅奏章至深夜,甚少有休息之时。自登基日那个女人被杀,韩北被遣往苦寒边境之地,再无人敢往陛下身边送女人。
  陛下又无母亲,高祖皇帝的几位妃子身份低贱,唯有遵命苟活的份,何人敢将纳妃立后的良言进到陛下耳中?是以,他们的大晋皇帝越发清冷孤傲不苟言笑。
  十月初一,本是烧香拜佛的好日子,素来勤勉隐忍的陛下竟要去法华寺设祭。
  祭台不大,并不劳师动众,除却几个亲信,一干人等皆守在寺外。
  与盛京礼佛之盛不同,燕京的法华寺虽年岁久矣,香火却并不旺盛,几近荒废。寺中石质佛塔高耸,塔尖盘旋着数只秃鹫,阴鸷的眸扫过地上众人,丝毫未有散去之意。
  佛塔底层漆黑的两扇大门常年紧闭,说不出的荒凉阴森,这会儿大门打开,内里一片漆黑,越发令人心颤。
  大晋皇帝心中无畏,迈步入了地宫之门,韩文韩武、桑颉一干亲信跟上。
  孑然一身六亲皆绝何解,坐上高位之前,韩晔已悉数知晓。
  景元七年,十岁幼弟韩离病重,因大西北苦寒,缺一味药材,遣人回南国求药却不得,高位上的东兴帝后誓要将韩家赶尽杀绝,任十岁孩童病痛而亡。
  痛失稚子,母亲玥长公主自此缠绵病榻,隐有疯魔之症,景元十年秋,自高高的城楼一跃而下,筋骨尽断,勉强吊着一口气,始终不肯咽下。景元十一年,遵其遗嘱将其抬入法华寺地宫,若不见司徒珊同百里尧殒命,绝不肯入阴曹轮回。
  与盛京少女心中明媚温暖的法华寺和趣味多多的结缘豆不同,北郡府之法华寺是世上最阴森可怖之地,结缘豆是他心底最恶心的味道。
  地宫之下,守着奄奄一息的母亲七日七夜,只以结缘豆充饥,从此后,食不知味,再无畏怖,走出法华寺地宫时,仿佛已换了魂魄。
  同年奉诏入盛京为质子,上鹿台山设局谋划,景元十七年冬月,痛失一生所爱。
  越入内,虽逼仄却有光亮,玄明法师等在尽头,双手合十对韩晔行礼:“吾皇万岁。”
  祭坛上所摆放的,无一不是遗物。童稚之子陈旧开裂的皮制蹴鞠、二十年前盛京皇廷工艺的钗环、韩家家主此前最爱的一只玲珑杯盏,还有一件大红嫁衣,剪裁同刺绣皆拙劣,显然并非出自技艺熟练的绣娘之手。
  韩晔却独独上前抚过那件大红嫁衣,一针一线粗糙却用了心思,可惜鸳鸯被人从中劈作两半,无人肯再缝合。
  十月初一,是丫丫的生辰,如今也只做了冥诞,他带回了她的数件遗物,却带不回她。
  嫁衣、小黑、辟邪木佛珠,还有他……
  他亦是她的遗物。
  遗落人间,踽踽独行。

☆、第324章 诞下龙子

  祭祀的仪式大同小异,北晋勤勉的君主孤傲隐忍,甚少将心绪外露,仿佛再多的苦难和失去,不过是积压在心上的负荷,他能承受,无须道出,任旁人指指点点。
  祭坛上除了几样逝者的遗物,扎眼的还有一盏引魂灯,它自盛京法华寺地宫取出,不曾派上丝毫用场便草草地搁置此地,成了北晋皇帝心中又一样难掩的痛楚。
  因了这盏灯,他连保护心爱之人最后的机会也失去,从此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该恨谁呢,一步一步被人被己推着走,母亲早已死于多年前的地宫之中,只是父亲从来不肯告诉他,让他揪着一颗困顿之心,在复国的路上隐忍独行,将最后一丝希望寄托于引魂灯。
  如今真相大白,引魂灯之说,只是骗局。母亲已死,招魂幡从未灵验。丫丫已死,他连引魂灯也放弃,从哪里去找她的半点血脉一丝气息?
  地宫内无人敢出声,留韩晔一人独自悼念,悼念逝去时光,祭奠一生所爱。
  祭祀的仪式很快结束,韩晔来的快去的也快,连一句多余的话也不曾有,即转身离去。似乎再呆得久一些,他会与逝者的亡魂撞在一处,生死两茫茫,他抓不住他们,索性不再去看。
  待出了地宫,地宫之门随即重重掩上、落锁,韩晔在重重的掩门声中回头,石制的佛塔落了灰,将他此生所有的亲人、爱人压在地宫之下。丧父、丧母、丧妻、丧弟,鳏寡孤独的滋味他一人背负。
  听闻陛下在法华寺设了祭,群臣诸如谢炎、杜皓宇等来得迟了,皆静候于地宫之外,见韩晔出来,少不得要说些节哀顺变的话。
  然而,北晋君臣自苦难中互相扶持至今,失去的本已不可胜数,容不得他们将太多哀思寄托于逝者。虽已立国,但治国之路漫漫,沿途多少艰难险阻,君臣高瞻远瞩自然要细细谋划。
  离了法华寺回到皇宫不多时,以辅政功臣身份位列三公之首的谢炎奏道:“陛下,有句话臣寻思良久,不可不言。西秦虽为昔日古晋国乱臣贼子,君氏乃篡位而得的帝位,然今时不同往日,西秦毕竟是三国之首,兵力国力皆强盛不可撼动,我晋国若想立足九州,是否应该结交西秦,为我晋国大业谋得一线生机?”
  大元帅杜皓宇附议道:“谢大人所言极是。臣听闻西秦皇帝大婚之时,东兴已派了使臣前去恭贺,看来是有意结交的意思。据传西秦新册立的皇后出身荥阳白家,是西秦独臂元帅白岳之女。若是论起出身,那位皇后与陛下也属同宗同源,甚至整个西秦皇族皆与陛下有血脉亲缘,如今看来,我晋国岂非比东兴更能得西秦亲近?”
  “是啊,陛下的外祖母白皇后便是出身荥阳白家,先后诞下晟太子、已故孝敏皇太后,当年百里尧篡位,白皇后悬梁自尽,陛下的舅父晟太子死于非命,而后西秦大怒,同东兴的战事打了好些年,一直到突厥南下侵扰,西秦大帝登基,这才与东兴止战,联手对抗突厥。虽然过去了好些年,想必西秦从未忘记这桩旧案。陛下既与东兴撕破了脸面,何苦再替东兴担此罪责?陛下的外祖母白皇后与西秦白国公乃一母同胞的兄妹,陛下您与西秦大帝及西秦皇后皆是表亲……”
  攀亲带故的关系梳理了一遍遍,群臣想方设法为结交西秦布局谋划。
  “陛下,几位大人所言的确在理,西秦荥阳白家的老国公尚健在,兴许可遣使前往,一为贺西秦皇帝大婚,二来去拜会一番老国公,也是陛下的礼数。”
  谢炎又道:“陛下,臣倒是有个想法,不知当不当提。西秦当朝白太后盛宠一时,权倾朝野,西秦大帝只得一位同胞兄弟,其余不过几位异母姐妹。自古以来,联姻和亲是两国止战交好的不二手段,陛下正值盛年,既未立后,何不往西秦求娶其中一位公主,与西秦联姻,借西秦之势威慑东兴,固我大晋河山,也是一举两得啊!”
  “微臣附议!虽说陛下曾婚配东兴定安公主,实是因形势所逼,迫不得已而为之。今天下三分,已成鼎足之势,我大晋与东兴水火不容,西秦与东兴曾有宿怨,各有忌惮,西秦无论如何不能置身事外。陛下何不以联姻来个投石问路,也好看看西秦大帝是何意思,亲东兴还是我大晋……”
  群臣热议,已是将心血耗尽,却始终未得皇帝陛下的一声应允,陛下仍在深思熟虑。
  杜皓宇似是有所感,又奏道:“若陛下觉得仓促联姻一事不妥,倒也可不急于一时。听闻西秦皇后即将临盆,东兴定会遣使往西秦恭贺,陛下何不也趁此机会与西秦交好,顺道探问一番西秦的意思,也是权宜之计。”
  杜皓宇之女正值妙龄,此前便有人恭维称杜皓宇有护国之功,其女入陛下后宫不过时日的问题,若是西秦公主嫁入大晋,那就是尊动不得的大佛,于杜皓宇并无好处。
  杜皓宇的谏议确也经过深思熟虑,正当朝臣各自心中有鬼时,高位上的皇帝放下手中奏折,最终还是择了杜皓宇的谏议:“派人去贺西秦皇后临盆,也算是我大晋结交之意,至于联姻一事,再议吧。”
  韩晔的星眸沉寂如夜,眸中波澜不兴,他的目光虽盯着眼前成堆的奏折,眼底浮现的却仍是那件残破的火红嫁衣。他仍是走不出那困局,仍是无法忘却那个女孩,他思量着,只觉对不起她。
  此后半生,无论他牵起谁的手,无论谁入主后宫睡在他的枕边,丫丫一定不会原谅他。
  群臣拗不过皇帝,既然陛下应允与西秦结交,便是为社稷着想,新立国,朝局不稳,陛下励精图治已实属难得,子嗣一事,待日后再议不迟。
  朝事过后,群臣像往昔一般散去,独谢炎一人步履匆匆,韩晔素来心细,只瞧一眼便能看出端倪,叫住谢炎询问。
  谢炎回身,眉宇间已散去伪装,皆是担忧:“回陛下,都是老臣不争气的犬子谢玄,自东兴盛京一役辗转来到北郡府,始终缠绵病榻,老臣遍寻名医无法根治,上一回也曾劳烦宫中太医去看过,老臣心头着实忧虑。本是家事,让陛下九五之尊殷殷关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