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人记-第1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子衿主要是给家里人买东西,她有钱了,花吧!又有李管事这对州府极熟的人跟着,哪儿的东西最实惠,哪儿的东西最好吃,哪里的菩萨最灵,哪里的香火旺。李管事都知道,大家还去蓉城最有名的神仙府开了回眼界,其实这里在大凤朝时一处官邸,当然,这处官邸不简单。之所以叫神仙府,是因为真出过神仙的。神仙还有名有姓,姓唐的。唐神仙是大凤朝年间的人士,那神通就甭提了,反正是大有修为之人。自从唐神仙成了仙,唐神仙住过的地方就成了仙府。这里便辟出来,不能住人了,住的是唐神仙的塑像,以及主持神仙府的大小道士。
    神仙府旁边就是蓉城粉儿有名的青云居,青云居不是神仙住过的地方,青云居是蓉城粉儿有名的饭店。之所以叫青云居也是沾了唐神仙的光,据说唐神仙还没得道的时候,曾在青城山的青云观修过道。就是现在,青云观在青城山上也是知名观光旅游景点,香火旺的了不得。这饭馆里因挨着神仙府,且又是个极讲究极有档次的地方,便取名作青云居了。
    李管事道,“咱们蓉城最有名的曲子,就是唐神仙传下来的《祝青云》,每年秀才试、举子试后,府尹大人宴请学子,都会令人奏这一曲。”
    何子衿笑,“这曲子以前听先生吹过,前半曲曲调欢快至极,直冲云汉,非得用上好笛子,不然寻常笛子要吹裂的。”
    “是啊,传说中,唐神仙初作此曲时只吹到一半,笛子吹裂,就此搁置。后来唐神仙悟了道,补足后半曲,当时还是皇帝老爷赐给唐神仙的玉笛。听说,唐神仙吹响此曲时,天上神仙都会驻足。”李管事说的有鼻子有眼,活灵活现,“所以,这首青云曲也被叫作神仙曲。”
    听了满耳朵的神仙传说,几人都对着唐神仙的像烧了香,便接着去逛街了。
    何子衿主要是给家里买东西,何老娘沈氏要买两匹好衣裳料子,何恭阿念阿冽都是笔墨纸砚,然后又去了银楼,买首饰。
    银的根本不看,何子衿要买几样金首饰。这年头,寻常人家哪里有金首饰,如何家也有三五百亩地的,何老娘就一支金钗,一对金耳圈儿,当宝贝一样的密密的锁起来,非逢年过节是舍不得戴的。沈氏还不如何老娘,她一样金的都没有,有数的几样首饰,都是银的。
    何子衿三姑娘也只是有几样银首饰,这会儿有钱了,发财了。何子衿先挑了两付金镯子,分量足的很,每只都有一两重。一付是万字不断吉祥纹,一付是光面儿上打的芙蓉花花样,何子衿与三姑娘每人一只金步摇,三姑娘挑的是芙蓉花样,何子衿挑的是桃花儿。
    何子衿这大方人,还选了一只金戒子给章氏,章氏极想推辞一二,心里又喜欢的了不得,扎着手不知要不要接,何子衿硬塞给她,章氏欢天喜地的谢过何子衿。
    一行人又去挑了给贤姑太太、两位薛先生、李大娘的东西,在街上买了一箱子女孩子喜欢的小玩意儿后,令跟着的小厮连带着绸缎等物先抬回去,首饰啥值钱的东西,自是自己揣怀里收着的。待晚上去青云居开了眼界,李管事有幸与何子衿等人一并坐着用席面儿,这青云居,他来的也不多啊。李管事悄声道,“青云居就是宁家的产业。”
    何子衿瞧着来往宾客如云,想着宁家既有盐课之利,竟还有这样热闹的产业,当真是富的流油啊。
    逛过了神仙府,又买了大半日的东西,吃过青云居,再远些的青城山也有极好景致,只是重阳将近,何子衿三姑娘都想早些回去与家人一道过节呢。托李管事与何忻说了一声,何忻仍在州府忙碌,让李管事安排车马,送何子衿一行回去,临走,李管事又递了两张银票给何子衿,道,“老爷给大姑娘两盆花的银子,老爷说,没空送大姑娘了,待回家再见吧。那两盆菊花,品相上等,大姑娘不要推辞,这已比市价便宜许多。倘大姑娘执意不收,老爷以后也不敢要大姑娘的花儿了。”
    何子衿笑,“大伯总是这样客气。”便收了。
    李管事道,“这大过节的,还有几辆车是一并回去的,大姑娘放心,我都安排好了。明儿早上天亮便动身,晚上要在平安镇歇一夜的,平安镇上有咱家的别院,一应有人服侍,明儿个就能到家了。”
    何子衿又与李管事说了几句,谢了李管事这一番照顾,李管事亦十分客气,见天色不早,便告辞了。
    第二日,何子衿一行人起了大早启程,这年头,马车速度有限,要赶远路,都是天蒙蒙亮就起的。碧云碧月送上厨下收拾出的小点心干果儿,满满的预备了一大食盒,让何子衿三姑娘路上带着吃。李管事亦早起相送,送了六坛子菊花酒,都放车上了。
    何子衿大手笔的打赏,可见不是无所得。
    待何子衿走了一日,晚上何忻这别院竟有宁家人来打听,问何子衿可还在不在?听说人已经回去了,两个媳妇唉声叹气的回去复命,其中一个俨然就是那天接待过何子衿的赵妈妈。

☆、第125章 把银子交出来吧

不同于那日故作姿态的矜持,赵妈妈此行颇是丧气,回去禀了宁太太说何子衿一行昨儿个就走了。宁太太对宁五奶奶道,“以后就是忙,也断不可这样了。咱家正经亲戚,人家姑娘好心好意的过来,说是年纪小些,你便是不得闲,琪姐儿也十四了,让琪姐儿帮你待客,小姑娘之间更有话说。如何能打发个管事媳妇去招待亲戚,饭也没留一餐,就让人家走了。传出去,咱们成什么人家了。”说到这个,宁太太就气不打一处儿来。八竿子搭不着来打抽丰的不知多少,小陈氏娘家虽是商贾之家,可小陈氏守寡也快十年了,又每日在她身边服侍,安安分分的性子,人心肉长,时间长了,宁太太对小陈氏也有几分怜惜。何家与宁家不算直接亲戚,何家与陈家是姑舅亲,陈家与宁家是姻着,所以,何家与宁家,算是拐着弯儿的亲戚。这年头亲戚们大都是这样,弯弯绕绕的。何况,宁太太心里门儿清的,何家虽只是秀才之家,却正经有两家不错的姻亲的。一位冯姑爷是何秀才正经姐夫,一位沈翰林是何秀才正经妹夫,这两人,冯姑爷还与自家三子是同科。何况,两人在帝都时都受过自家儿子的照顾。何家姑娘何子衿,宁太太是没见过的,不过,何姑娘的娘沈氏,宁太太约摸年前见过一回,这会儿模模糊糊的不大记得模样,却也记得是个秀丽妇人。
    何子衿这个,宁五奶奶根本没跟宁太太提,还是宁五奶奶见着那两盆绿菊不赖,同赵妈妈道,“今年流行这绿菊,斗菊会上一对绿菊卖了八百两,这个想来是比不上那个的,品相却也不赖。”叫丫环抱了给宁太太看。
    宁太太还说呢,“总督府里我瞧见了那八百两的花儿,说是要送去给薛大儒的。”见这两盆绿菊也十分漂亮,不禁问,“哪家送来的,这花儿不错。”
    宁五奶奶这才说是何家大姑娘送来的,宁太太一时没想到是哪个何家,细问了宁五奶奶,宁五奶奶虽是理家,于冯姑丈沈素的事儿并不大清楚,便说了,“说是碧水县何家,同陈家是姑表亲。”
    宁太太这才想了想自家与何家算是什么样的亲戚,待想通这关系,问,“那何家姑娘呢?”
    宁五奶奶理家的人,精明自是有的,此时心下便觉不大好,忙道,“昨儿府尹太太过来说话,太太去了总督府,我实在抽不开身,六婶子身上不好,我就叫赵妈妈去陪着说了话儿,何家姑娘说了几句话,送上礼单,就告辞了。”
    宁太太命人将礼单找出来,宁五奶奶在一畔道,“送了这两盆花儿,还有六篓螃蟹,我叫厨下养起来了,这些天忙,家里也顾不上吃呢。”
    待管事的媳妇寻出礼单,宁太太瞧过礼单后说了宁五奶奶几句,宁五奶奶忙命人去寻何子衿,看何子衿可还在州府,若是在一定要接了来府上说话儿,谁晓得何子衿昨儿个就走了。宁太太难免嗔怪宁五奶奶几句,想着人家来一趟,送了这些东西,螃蟹倒是常见,这绿菊可是稀罕物儿。饭都没留一餐就让人家走了,宁太太略为不满。
    现在说什么也晚了,宁五奶奶面儿上尴尬,道,“到底是我年轻,想事总不周全。”
    宁太太叹口气,“吃一堑长一智吧。”
    宁五奶奶赤红着双颊应了。
    宁五太太挨了宁太太的训,转头又将赵妈妈骂了一顿,嗔着赵妈妈不会办事,“我不是说要留饭的么?你怎么没留那小丫头用饭!”
    这个时候,主子明显拿自己当出气筒,赵妈妈也不好分辨,只得道,“是奴婢昏了头。”
    宁五太太骂她几句,略抒散心中郁闷方罢,想着也不知太太这是怎么了,倒拿着个乡下丫头这般看重。宁五太太心下生疑,命赵妈妈去打听打听何家到底是个什么人家儿来历。
    赵妈妈见主子仍是使唤用她,忙战战兢兢的打听去了。
    晚上宁太太另有事与丈夫商量,“老六媳妇这些年在我身边儿服侍,是个懂事的,性子也安稳。她这个年纪,且老六膝下也得有个承继香火的,不如给老六过继个孩子,老六媳妇以后也有个依靠。”这事儿,宁太太想了多年,小陈氏也想了多年,只是宁太太一直说没有合适孩子,拖着罢了。因何子衿这事儿,宁太太思量着,她如今还活着呢,老五媳妇就对小陈氏这般怠慢。何子衿正经算来是小陈氏的亲戚呢,哪怕小陈氏身上再不好,也该去跟小陈氏知会一声,老五媳妇却是直接将人打发走了。倘以后她不在了,小陈氏可怎么立足呢?寡已经给儿子守了,也不能太亏了这个媳妇。
    宁老爷想起早逝的六子,长声一叹,也允了,只是道,“现在大节下的,不好挑人。待过了节,好生寻个老实孩子。年纪最好别太大,叫六媳妇养着,这也是她的指望。”
    宁太太应了,让人把两盆绿菊给丈夫搬书房摆着,迎宾待客什么的,文人墨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