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干扰。因此,渔权与主权无法分开。
对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度参拜靖国神社,挑战日本的和平宪法与司法判决,马英九说,台湾应正式向日本表达严正抗议。日本军阀当年发动侵华战争,同胞死伤数千万,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这些伤害同胞的日本军人,尤其是各级战犯也入祀靖国神社。亚洲许多其它国家曾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日本同样的伤害,当小泉纯一郎再度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大陆及韩国都向日本表达严正的抗议,台湾也应该向日本抗议,才对得起死伤的同胞。
2004年 7月 07 日,纪念“七、七抗战”六十七周年,台北市举办了“台籍志士抗日回顾展”,这场回顾展由台北市文献委员会举办,选在日军受降所在地中山堂,共展出八、九十幅珍贵历史照片,回顾日据时代岛内和抗战时期大陆地区的台籍志士抗日运动,时间轴线自公元 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历 1937 年7 月 7日日军大举侵华,至 1945 年台湾光复,共分为“反侵略之武力反抗期”、“争民权之民族运动期”及“祖国抗战、台湾光复”三个单元。
马英九参加了开幕式,并一一参观展出照片。马英九出席开幕典礼时表示,现在纪念“七、七抗战”的人愈来愈少,但台北市政府不会忘记这个伟大的日子。“错误可以原谅,但历史不能忘记”,希望大家能在尘封多年的照片中,重新回顾当年台籍志士奋勇抗日的可贵一页,记取历史教训。
2005年 10 月 25 日,马英九在台湾《中国时报》发表“纪念台湾光复一甲子——重温先贤典范,再造台湾精神”的专文,马英九在这篇纪念台湾光复的文章中回顾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割让台湾的历史,并说,为了纪念台湾光复 60 周年,从九月起,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左右外墙上挂上台湾抗日先贤的巨像,并将以连续更替的方式延续下去,他们是蒋渭水、李友邦、罗福星、莫那鲁道、林献堂、连雅堂、赖和、张我军、杨逵…等等前辈。他们代表了日据时代台湾精神的开创者,在光复节的这一天,我们有必要重温典范,再造时代精神。
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国民党执政时代,对于罗福星、蒋渭水这些台湾先贤先烈,有些给予褒扬、有些颁发旌忠状、有些还为他们建造纪念馆,不过时间久了,大家渐渐遗忘,这次趁着台湾光复六十周年、甲午战争一百一十周年的机会,让大家重温这些历史。他强调,当年台湾这些抗日志士也是领导国民革命的先贤先烈,换句话说,他们与大陆的革命先烈同期呼吸、同起脚步,彼此没有差别,因此他特别用这样的论述方式呈现。马英九说,有些参加抗日运动的人,在“二、二八事件”或白色恐怖期间遭受不公平或不当待遇,国民党在适当场合也曾公开道歉,希望一方面还原历史真相,一方面达成双方和解,更能彰显国民党与台湾非常密切的关系。
马英九在文章中说,台湾被迫与大陆分离,实际上两者的生命之旅从未切割,两岸志士仁人始终相互支持,并肩作战。日本据台的第二年,兴中会即在台湾成立分会,台湾前辈不仅反抗日本统治,同时直接参与国民革命,在打倒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目标上,台湾和大陆并不存在界线。台湾光复在台湾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但台湾的执政党却什么都不纪念,“好象想忘掉一样”,是不对的;历史总是历史,不能忘记,一旦忘记历史,就会做出许多“荒腔走板”的表现。
2005年 10 月 28 日,马英九冒雨参加台湾光复六十周年系列之一的“水祭钓鱼台”活动。这天,霏霏细雨中,暌违已久的《台湾光复歌》再次响起。在马英九的带领下,台北各界于中山堂广场光复纪念碑前隆重纪念台湾光复 60 周年。
马英九在致词中回顾了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割让台湾以及钓鱼岛的历史。他指出,历史证明,钓鱼岛历来属于中国领土,当年钓鱼岛与台湾一起被日本占据。台湾光复,钓鱼岛自然应该回归中国,绝不能对日本退让。
马英九说,台北六年多来持续关心慰安妇、台籍日兵、七七事变、台湾义勇队以及非武装抗日运动等议题,目的一方面要重新肯定李友邦、蒋渭水等抗日先贤的伟大情操,一方面也在提醒民众莫忘台湾人被殖民的苦难岁月。台北市文化局长廖咸浩也说,只谈终战而不提台湾光复的颠倒价值观,对不起当年死于日本统治的 65 万台湾先民与抗日志士,今年特别要深刻省思“殖民现代性”神话,认清日本人现代化背后剥削、歧视台湾人的殖民本质。
渔民们为马英九献上有破洞的渔网,希望各界正视钓鱼岛主权,以补破网毅力保卫领土。随后,在农运诗人詹澈朗诵《岛殇》声中,马英九与当年保钓人士一道,舀起一瓢瓢钓鱼岛海域的太平洋海水倾入光复纪念碑前的水池。
2005年 10 月 27 日,为纪念台湾原住民发动的抵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雾社事件”75周年,马英九一大早就来到台湾中部南投雾社山区,向原住民抗日英雄莫那鲁道的纪念碑致意。这年适逢台湾光复 60 周年、“雾社事件”75周年,马英九谈起这段抗日战争史表情严肃。他身穿原住民服装,在向莫那鲁道的纪念碑致意时说,尊敬这位原住民领袖,因为莫那鲁道是代表原住民维护自己的尊严,抵抗歧视、不公平待遇的一位代表人物。
“雾社事件”发生于 1930 年 10 月 27 日,当时,南投雾社的 300多名原住民不堪忍受日本殖民者的奴役和欺压,在原住民领袖莫那鲁道的带领下,发动起义,杀死了 134名日本人,史称“雾社事件”。事件发生后,日本出动大量军队,对原住民进行武装镇压,将起义地区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屠杀。莫那鲁道自杀身亡,雾社族人将它的遗体运回后,建了纪念碑纪念莫那鲁道。
马英九在钓鱼岛等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令日方非常不快。2006年 7月 10 日至 13 日,马英九展开就任国民党主席后的首次日本之行,会晤了多位日本党政高层人物。在马英九抵达日本成田机场时,部分右翼分子就在机场外举行了抗议,要求“中国人马英九滚回去”。当晚日本侨界设宴欢迎马英九时,一群日本右翼分子在会场外高喊“我们不欢迎马英九访日”。7 月 11 日,马英九在会见著名右翼分子、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时表示,历史错误要承认,并公开敦促首相日本小泉纯一郎停止参拜靖国神社。这更引起了日本右翼力量的强烈反弹。11日下午,马英九在东京邀请报界名流茶叙。席间,马英九谴责了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的侵略行径。会后,这些资深的日本记者竟然私下说:“在马英九吸引年轻人的脸蛋下,怎么有 100年前的脑袋?”这说明日本舆论界对马英九的爱国立场积怨尤深。
在马英九行前,日方已经扬言要降低对马英九的会见规格,显示日本政界对于马英九是“疑胜于信”、“疑多于知”。尽管国民党强烈的“外交攻势”打破了可能的冷场,使马英九没因接待规格降低而大丢脸面,但日本官方及民间对其“不留情面”的直陈和抗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对马英九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马英九于 7月 13 日提前返回台湾。他解释说是要回去亲自指挥抗击台风的救灾工作。但明眼人可以看出,这和日本对他的冷遇多少有些关系。
美国之行晤见佐利克马英九在日本受到冷遇,在美国却受到了前所未有重视。2006年 3月 19 日,马英九抵达美国纽约,展开为期 11 天,美国 5个城市的访问。马英九的这次访问,备受两岸关注。这是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以来第一次访问美国,行程包括纽约、华盛顿、波士顿、旧金山和洛杉矶,其中尤其以华盛顿的访问最受瞩目。这次虽然马英九以在野党主席的身分到达纽约,但是美国政府还是派出官员接代,规格很高。虽然马英九已经出访美国多次,但是这次的出访美国官方十分关注,很显然美国方面是把马英九视为蓝军的“总统”候选人,所以想要了解马英九对于两岸问题和军购的问题,因此对于马英九接待的规格比过去还要高。马英九几场公开的演讲活动,门票销售一空,后来还特别多加开一场,足见马英九在华人地区受欢迎的程度。马英九访美行程满档,虽然女儿马唯中在美国工作,却也没时间见上一面。
对于这次访问,马英九可能与美国政府官员举行会面一事,国民党刻意保持低调。在首站纽约,马英九一下飞机就赶往参加“大纽约泛蓝后援会”成立庆祝晚会,与支持泛蓝阵营侨胞会面。马英九受到侨胞的热烈欢迎,数百名在场人士争相与他合照,马英九并和旅美台湾歌星现场合唱助兴。
马英九在会场上说,他这次访美有两个主轴议题,一个是以台北“市长”的身份谈市政,另一个是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谈国政。在纽约 24 小时的行程里,他将拜访纽约市长布隆博格,讨论城市交流,并与媒体会面。在庆祝晚会之后,马英九当天晚间 10 点就接受纽约时报的专访,他说专访主题是台北市打造无线网路城市的市政建设等议题。
马英九还与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等人进行了私下见面。会面在华盛顿一间私人俱乐部举行,到场的除了佐利克外,还有白宫的资深顾问及亚太事务主任。四人谈及台湾军购及两岸问题,而马英九阐述了国民党对终统问题的立场。
马英九较早前曾与华盛顿市长威廉斯会面,之后他在一个午餐会上,以“谁决定台湾的前途”为题发表演说,重申若国民党重新执政,会以“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立场,与大陆恢复对话,建构和平框架。马英九接受美联社访问时说,台湾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应该在两岸问题上做出任何的挑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