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英九传-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是难得的一个大好人,一个肯对他说真话的人,一个毫无私心杂念的人。但马英九也有他的缺点,他不喜欢品评人物,往往是就事论事,涉及个人的人品,从不评价。
  虽然马英九没有想方设法让蒋经国对自己产生一种亲子般的感情,蒋经国却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蒋经国身处高位,平常见到太多为自己私利,争得头破血流的蝇营狗苟之徒,也见到太多的拉帮结派,所有官场的黑幕,蒋经国是全都见尽,可以说见怪不怪了。同时,他对这一切,也深恶痛绝,却又无力根除。正因为如此,当他遇到一个不结帮不谋私利的年轻人时,那种仿佛大草丛之中见到珍珠的感觉,是何等的强烈。
  蒋经国对马英九评价是:这是一个“没有缺陷的年轻人”。
  人是不可能没有缺陷的。但对蒋经国这样一个浸淫官场大半生,处于权力高峰几十年,又处于人生终点的垂暮老人来说,他所指的缺陷,应该说是大缺陷,而不是小缺点。
  日后,马英九的支持者拿这句话当成“最高指示”,以此告诉人们,蒋经国对他的评价是如何之高。而马英九的反对者,同样用这句话来攻击他,要让人们相信,他的没有缺陷,正是他最大的缺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对于普通的台湾民众来说,更多的人都希望选择一个像马英九这样看上去没有缺陷的官员,而不愿选一个像李登辉那样全身都是缺陷的官员。
  平步青云超速升迁1984年,蒋经国对班子进行了一次大调整。这次调整的一个大基调,就是本土化和年轻化。这次调整,对于整个台湾的未来,可以说举足轻重,关系深远,并且影响到了“党国”的命运。因为正是这次调整,推出了台湾两个引人注目的人物,那就是李登辉和马英九——后来李登辉成了接班人,担任了“副总统”;而马英九则平步青云,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
  最初蒋经国让李登辉担任“政务委员”,看中的是李登辉是个农业方面的人才。此后,蒋经国每次下乡调查农村问题,都将李登辉带在身边,李登辉一方面对蒋经国极尽讨好,另一方面,也确实有些学者作风,颇为务实。当时 49 岁的李登辉,大概不可能想到日后还有政治上发达的机会,能够坐上“政务委员”的高位也就满足了,政治上大概没有野心,便很愿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一些作用。既然没有野心,也就没有顾忌,遇到蒋经国向他征求某些问题的意见时,他也就可以直言。正是这一点,令蒋经国大为欣赏。
  1978年,蒋经国当上“总统”,10天后,他便任命孙运璇为“行政院长”。而新的“行政院”阁员,自然都是由蒋经国钦定,蒋经国给了李登辉一个更佳的位置:“台北市长”。李登辉一上任,便给了蒋经国又一个好印象,他辞掉了除“市长”薪水之外应得的一切,如研究费、车马费、制装费等。这一消息经过报界大炒,蒋经国看到后,极为欣赏。三年后,他又接任“台湾省主席”。
  据有关消息称,当初,蒋经国考虑“副总统”人选时,主要考虑的是族群搭配。他本人是外省籍,所以内定的调子是选择一个湖北省籍的副手,以显示权力的平衡。如此一来,选择的范围便非常狭窄,当时仅仅只有两个候选人,一是李登辉,二是林洋港。蒋经国最终考虑了李登辉而放弃林洋港,原因在于林洋港是通过自我奋斗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他在台湾政坛每向前走一步,都会建立一些自己的人脉关系,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人事关系网。李登辉则不同,他是蒋经国一手提拔起来的,在党内没有很深的根系,和他关系密切一些的,大都是蒋经国极其信任的那一帮新人,如连战、宋楚瑜等人。蒋经国自然不可能想到,这些人日后会成为李系最为得力的生力军。
  经过长期接触,蒋经国发现马英九实在是个不可多得“将才”,早就有心要重用他,于是就借这次调整之机,将马英九提拔为国民党副秘书长。但提拔马英九,当时在党内的阻力非常之大。
  在国民党内,最高职权是党主席,其次则是中常委,再然后是中央党部秘书长。因为秘书长本身就是中常委,通常不太可能负责与秘书长相关的事务,副秘书长自然就实际行使秘书长职责,这就使得副秘书长实际成了中常委下面的第一人。这一职务,使得马英九一下子在国民党内超越了很多人。而以台湾党政比较,党主席和“政府总统”是同一人,这一人之下,党的第二重要人物,便是中央党部秘书长,“政府”的第二实权人物是“行政院长”,这两个职位,在理论上是平级的。那么中央党部副秘书长一职,便相当于“政府”的“行政院副院长”。
  马英九只不过当了几年“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以及蒋经国的英文秘书,便立即被提拔到“副院长级”,没有丝毫政绩却一下子超越了很多人,几乎有了问鼎之势,无论是国民党内部的元老派还是中生代,心里都不会平衡。这种超速升迁,真正是坐直升飞机。
  谈起国民党内部的根系,马英九的父亲此时还只是国民党内部的一名中级党工,在以后马英九仕途发达之后,他才被连提几级,成了高级干部。而中生代骨干人物中,陈履安的父亲陈诚,曾是蒋介石最倚重的干将,宋美龄的干女婿,蒋经国到台湾后的紧密合作者,后来的“行政院长”以及“副总统”。连战的父亲连震东,在连战进入政坛之前,便已经是“行政院副院长”的级别,是湖北省籍官员的领袖。论能力或者文凭,这两人和马英九均相当,进入政坛的时间却比他早得多。此时,陈履安只不过是“国家科学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也就是“部级”而已,比马英九低了半级。连战只不过是“交通部长”,同样比马英九低了半级。当年“四大公子”的另一位钱复,此时的职务只不过是“外交部次长”,理论上,还只是“副部级”,比马英九整整低了一级。
  心里不平的,还有宋楚瑜。此时,宋楚瑜的职务是“文工会主任”,同样只是“部级”。台湾方面的消息称,正是此时,马英九和宋楚瑜之间,出现了矛盾。后来有人称两人间有一个“瑜亮情结”,宋楚瑜大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慨。
  更为有趣的是,马英九和宋楚瑜两人的祖籍是一致的,都是湖南湘潭人,也都是留美博士出身,两人的父亲,也都是老牌的国民党党员。所不同的是,宋楚瑜比马英九大 8岁,进入台湾政坛比马英九早 7年。若论进入台湾政坛,两人所走的路是一模一样的,均是在美取得博士学位,然后等待时机,终于有一天,蒋经国征召了,于是毅然返回台湾,担任蒋经国的英文秘书一职。
  略有不同的是,宋楚瑜在英文秘书的职位上干了几年,直到让蒋经国对他有一种父子情感的认同,才将他提为“新闻局副局长”,又几年后,才提为“新闻局局长”。可马英九是由蒋经国自己发现的,因此,一回到台湾,首先担任的是“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在行政上的起点,已经比宋楚瑜高出了一大截。有关这一截,宋楚瑜当时大概不会在意,因为此时他已经是“新闻局局长”,俨然是国民党和台湾政府的代言人,响当当的“正部级”。马英九虽然一开始就捞了个“副部级”,毕竟只是政坛小毛孩,初生牛犊而已。
  如果论人脉关系,宋楚瑜更是要远远胜过马英九。
  人脉关系的建立,一是与父辈的地位有关,一是本人的主导思想和交际能力有关。在这方面,马英九确实够另类,他似乎不屑于搞这类关系,和任何一个集团或者是个人,都保持着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就算是朋友之间,他也不像别人那样,要么是酒肉朋友,要么是生死之交,要么是刎颈之交,要么是忘年之交,要么是父子之交。可他则是君子之交,总是淡淡的,没有丝毫利益相关。这就给人一种感觉,马英九此人,似乎不太讲情面,似乎有点冷血,因而,身边朋友总是少之又少。
  宋楚瑜则全然不同。首先,他父亲就有一大帮朋友,这些朋友的后代或者下级,又被他接收过来。他无疑属于一个很善于外交的人,认识一个人,很容易便和对方成为了好朋友,给人的感觉,他极其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比如,马英九竞选连任台北“市长”时,宋楚瑜为了帮马英九拉选票,在一次助选活动中,竟然声泪俱下地跪下来,求人们将选票投给马英九。这一跪,跪得惊世骇俗,也跪得舆情四起。这种事,如果换个角色,让马英九去做,恐怕拿刀子架在他的脖子上都不一定能够做出来。
  这次提拔,在职务上面,宋楚瑜落到了马英九之后,虽然宋楚瑜后来也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甚至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进入了中常委,但就担任副秘书长的时间来看,比马英九晚了三年。这也就是说,马英九由蒋经国的英文秘书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仅仅用了 3年时间,而宋楚瑜走完这一历程,用了 13 年时间。多出整整 10 年。宋楚瑜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生点闲气,那是有这个可能的。
  客观地说,马英九和宋楚瑜之间,矛盾是有,但不如台湾岛内某些媒体所渲染的那么严重。毕竟,在那一段极其特殊的时期,两人都作为国民党中生代的代表人物出现,而马英九由于性格关系,在国民党内又没有什么强大的支持力量,而在有关改革以及其它诸多方面,又是站在同一阵营,抱持相同观点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之间的联合,应该远多于矛盾。而其后的一段时间,马英九受到李登辉的打压,远远落到了宋楚瑜的后面,因此,宋楚瑜大概也不觉得马英九的存在对自己是个威胁。
  由于马英九从政资历很浅,又由于他年轻,更由于他的“不粘锅”性格,所以当初蒋经国提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