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卧底记者-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京城,如果提到自由撰稿人的话,我相信谁也不会绕过古清生。尽管现在的京城又应运而生了许许多的自由撰稿人人,但无论是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还是现在,古清生都是一个代表性的作家。他是客家人,祖籍江西,出生于湖北大冶。曾从事地质勘探、宣传等公职,1994年辞职到北京从事职业写作。其以地质队员的姿态步入流浪写作,流浪、生命、写作溶于一体,创造出奇特的充满个性化的行走文学文本。曾经出版长篇小说《追杀索罗斯》、《2038》及散文《黄河弯黄河长》、《漂泊京都》、《左烧烤右煨汤》等十几部。    
    虽然我和老古同为大冶人,但我们直到1999年,我来京前往鲁院后才与他相识。早在90代初,古清生便从我们老家湖北大冶扛着一台386电脑来到北京,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卖文为生生涯,成为了京城著名的自由撰稿人。之后,他参与《中国可以说不》的撰稿,狠狠地火了一把。更多的时候,他默默无闻地在北京简陋的出租屋里码字,赚稿费。    
    记得1999年秋刚到北京时,我就与古清生取得了联系,当时他住在丰台。他在电话里鼓励我平时要多读些好书,勤写作。在鲁院快结业时,应他的邀请,我从十里堡赶往丰台。我虽然和老古同为大冶人,也早知道他是大冶很勤奋而且很有才气的一个青年作家,但我们在这之前,还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我们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无所不谈。我们俩在附近的一家四川小酒店里,一边吃着川菜,一边很开心地随意吹牛。我们从中午一直吃到夜晚8时许,可见我们的谈兴是多么浓了。    
    老古得知我在在南方的卧底历险经历好后,连连击掌叫好,当即鼓励我赶快动笔把这些故事写成本书。他说,你是从中国海军陆战队走出来的,又从来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但终能在人才济济,竞争极为惨烈的广州市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实在不容易,可敬可叹呀。如果你没有当农民和当兵的特殊经历,也许不可能有以后深入广州火车站的黑窝里头,潜入大酒店的地下赌场等别的记者一般不敢涉及的地方去卧底历险呀。    
    同时,我和老古还商量好,准备一起自费去走黄河长江的。我专写一些新闻的东西,他写散文随笔。老古平时也爱冒险,现在有了我这个从海军陆战队出来,又在南方做了几年流浪记者的小老乡,因此特别想一起去外闯一闯。    
    后来,也就是2000年初,由博库网站和中国青年出版社联合主办了“走马黄河”社会文化考察,参加这次活动的作家是徐贝、胡守文、陈浩增、黄宾堂、唐韵、古清生、何向阳、红柯、张石山、龙冬、林白、李敬泽等8位国内实力派作家。当然,作家走黄河只是一种形式,博库网的真正用意在于通过这次活动宣传网络,宣传网站,即使是在作家们写出的散文、随笔、日记等体裁的文章中,也能感觉到网络时代的影响。在这八位作家之中,对网络最熟悉、最有研究的是网虫古清生,他曾写道:“网络也正在缩小经济后发达地区青少年与经济发达地区青少年的信息差距。我从济南、聊城和西宁的网巴里,所听到的少年网友交流的话题几乎相等,他们谈到美国在线、亚马逊、雅虎及王志东张朝阳们。”    
    既然有人出钱请他走黄河,那当然比我们自费好多了。我后来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手中又没钱了,我还是决定先做我的记者,先解决生存问题后再等候机会。于是,我进了报社做记者。    
    古清生走马黄河时,写下行走文学作品《黄河弯黄河长》。也许走的路多了,他通晓各地美食,还能动手做上几样。久而久之,竟有人称他是京城美食家。他的美食散文写得非常好,这一点,曾为《南方周末》写了好几年美食专栏的沈宏非恐怕也无法比拟,沈的出名只不过是借助了几家有名的媒体而已,如果脱离了他们的依附,我想,他的那些美食散文还不定一定有古的火。这自然不是因为我与老古是大冶老乡而特意吹捧他,有事实为证:2003年,作家出版社推出了他的那本《左烧烤右煨汤》,可以看出许多篇章是他在路上吃喝的产物;一味辣椒,竟在他的笔下写出了洋洋几十篇辣椒主义的檄文,且占据1/4强的篇幅。有评论家称: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饕餮者积数十载滥情于民间美食的“罪证”。    
    他这些年早就在美食界与出名来了,央视的美食栏目多次请他作专栏,还多次周游全国各地,尝遍各地的美味佳肴,不但不会让他掏一分钱的腰包,更能报销全程差旅费,我想,在当前中国的流浪作家、自由撰稿人中,能像老古这样活得洒脱的作家还真是凤毛麟角。    
    老古多次对我说:石野,等你的官司打完后,我们一起去外面行走去,我相信我们两个是最好的“伴侣”,我们只要走出去,肯定是能写出好多好文章来的。他的经验是选定自己的方向,比如一个主题,如他的美食系列,已写五年了,平时一千字一千字地写,现在集成一个集子了,平时发报纸专栏,现在出书都是靠平时集累。    
    这些年来,老古宝刀依旧,不但在全国多家报刊开了各式各样的专栏,每年都有一两本新书新鲜出笼,这令我这比他小十多岁的同乡惊叹的同时,亦令我相形见绌。现在,我的两本新书终于定稿了,另两部书稿《新闻现场——我的北京记者生涯》和《审判医院》也很快在近日杀青。在我的第一本新作《卧底历险——我的第四次死里逃生》刚完稿时,老古成为了我的第一个读者,还特意为我写了一篇题为《谁家有笔可做刀》的序言。


第十一章 缪斯女神的礼物第89节 流浪京都(3)

    1999年10月,我在北京西单的地铁口认识了一位黑龙江作家庄晓斌。当时他的妻子正在来往人中叫卖他的狱中之作《赤裸人生》。老庄满脸沧桑,眼角布满了皱纹,他和他的妻子脸庞都晒得黑黑的,夫妇俩各举着一本书在叫卖着。当我和跟踵而至的路人,在喧哗的繁华地段听到他们向路人毫无顾忌地高声叫喊着:“中国第一位囚犯作家的呕心沥血之作”“我就是囚犯作家庄晓斌……”    
    庄是黑龙江的一名工人,70年代初,他因对当时混乱的“文革”环境不满,于是和哥哥一起向国内及香港有关新闻媒体写信反映情况,结果兄弟两人被人强加以“叛国罪”入狱,其兄被判死刑,庄被判处无期徒刑。庄服役13年后,这桩冤案才昭雪,平反并无罪释放后的庄晓斌仅仅获得当地政府1300余元的赔偿。出狱后,庄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写了一本自传体长篇小说《赤裸人生》,旋即成为畅销书。    
    我像许多感慨的路人一样,不由在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妻身边流连了好一阵儿。尽管我此时吃饭都很困难了,但我还是咬着牙卖了两本书,还特意让老庄在扉页上签上了他的名字。临离开时,又忍不住回过头去看,当我看到他们仍旧汗流满面地像身边那些叫卖老玉米、冰激凌和矿泉水的小贩们一起,大声兜售自己作品的背影,心中一阵阵酸楚,差点落下泪来。    
    我十分佩服他和他妻子的勇气。这是一种毫不伪饰的直面人生的勇气。那几天,我又在西单和王府井的街头看到这对夫妻仍旧在叫卖他们的作品。据说,老庄的故事感动了那些城管老爷们,他们会对聚集在那儿的小贩大声呵斥,不是驱逐就是罚款,但却对这对患难夫妻网开一面,装作视而不见,以致那些嫉妒他们的小贩们还以为他与城管的人很熟,不知是出于敬畏还是为了拍他们的马屁,几个小贩也掏钱买下了老庄的书。而大部分的路人却对此熟视无睹。我看到那些衣着时髦的来往路人根本无视一个饱经风霜的作家的存在,他们的目光和表情、动作和语言也都是无动于衷的。    
    庄晓斌在“致读者信”中写到:我不是世上最优秀的作家,但我肯定是世上最艰难的作家。是的,这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在这次相识后,我们成为了朋友。但我们的第二次见面却是在一年多后。其时,他那位与他相濡以沫、一起在北京街头卖书的贤惠妻子,那位可敬的嫂夫人,却是身患癌症晚期了。    
    2001年初秋,我去看望老庄。当时他们一家子搬到了石景山区,住在距苹果园地铁不远的一个偏远的村庄里。这是一个独门独院的小四合院,有大大小小5间小房子,老庄的头发花白的父亲、身患癌症卧床不动的贤妻、他的儿子儿媳妇和小孙子,一家老少三代人全住在这儿。这个四合院每月的房租是800元,全家除了儿子在外摆个小摊贩卖蔬菜外,一家人的生计和所有支出几乎全是老庄一家支撑着;还有卧床不起的妻子治病费用。而此时老庄赖以为生的就是全靠手中一支笔写稿子。看到这家徒四壁的几间小屋子里除了书和小山一样的土豆(那是他儿子儿媳妇经常拿到村外去叫卖的),还有一阵又一阵刺鼻的药味,我几次差点落下泪来。这恐怕是中国作家生存状态中最为令人揪心的家庭吧!    
    但老庄很乐观,如果不是眼前的窘境,谁也无法相信近他此时已是五十岁的人了,他竟然是如此生活了,而且每天能写稿子。    
    就在我们见面的一个月后,老庄的妻子终被癌魔夺去生命。半年后,他的老父又在京郊去世。2001年后,老庄被国内著名畅销杂志《知音》集团旗下的《打工》杂志破格以50岁的年龄招聘为编辑记者,后又被“挖”到知音杂志社做编辑。    
    2001年4月中旬,四川某报一位美女记者同时在几家报纸独家发表了一宗有关著名诗人汪国真的“大诗人穷困源倒开火锅店”,随后全国近百家报纸转载了此文,一时在社会各界传得沸沸扬扬。据该文称,透露此消息的是国内某著名期刊的一位知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