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创业立志书籍-第4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的只有几家企业的名字,而这些企业都处于寡头垄断地位的。
要竞争,还是垄断?
事实上,无论是什么样的市场结构,只要有竞争,那么就可能会发生下面的故事:
保罗和彼得在同一条河上经营航运。他们各自拥有一个航运公司,整日在河上运送货物
和旅客。
保罗想,如果河上只有我一家航运公司,生意该更红火了。保罗共有20条大船,彼得只
有10条,保罗比彼得的资本雄厚得多。而且,彼得还欠下银行的大笔债务。于是,保罗降低
了票价,打起了价格战。
彼得没有办法,只得跟着降价。保罗再次降价,彼得再次跟上。
如此反复交锋,乘客大占便宜,两位大老板都受到重大损失。
保罗亏损巨大,彼得更是欠债累累、行将破产。
最后彼得不得不将所有的船都出售给保罗。保罗获胜了,成了河上唯一的航运公司。
保罗逐步提高了票价,很快成为当地首富。来往的乘客一面抱怨着票价太贵,一面却只
得坐他的船,让自己的血汗钱填满了保罗的口袋。
故事似乎让我们感觉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往往喜欢制定
低价策略来打垮那些竞争者,当竞争者离开这个行业的时候,他们就能通过竞争地位取得垄
断市场的权力。不要以为这样的描述只是经济学家一厢情愿的轻描淡写,事实上真实商场中
的战争比这要残酷的多。
柯达公司和宝丽来公司曾经为了争夺一款快照相机的市场而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1976
年,当柯达公司进入该市场时,宝丽来公司的毛利率已经达到40%以上,柯达公司别无选择,
只能通过降价方式抢占市场份额,两年之内他就将产品价格降到生产成本的水平。当然,宝
丽来公司高层也同样意识到,如果不反击就意味着自杀,负责价格策略的销售主管同样制定
了“极度的暴力”的价格,结果柯达公司三年内亏损4。84亿美元,随后这场价格战持续了两
年,直到1984年,柯达公司仍然没有在市场份额上击败宝丽来公司,双方都没有从这场搏杀
中获得胜利。
每当每家企业都采用同样策略的时候,人们发现,事实上交战双方都是失败者,一个名
叫纳什的数学家告诉了人们答案,这些我们会在后面谈到,不过无论怎样,这场没有硝烟的
战争是不会很快结束的。
不过,有时候竞争者的故事也让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Adobe公司开发了一套桌面出版
软件PostScript,Adobe公司很清楚,没有人愿意付出必要的时间来学习PostScript,除非
它是行业标准。这样,Adobe公司鼓励竞争者来“克隆”它的语言,以形成竞争市场。果然,
有些竞争者渗透到这个市场,而PostScript也逐渐成为行业标准,Adobe公司通过鼓励竞争
者而成功地占领了市场,但这样成功的例子的确很少见。
企业之间虽然互相竞争,但有时候为了共同索取更高的利润,他们也会采取联合的策略。
OPEC
生产厂商们为了使他们的利润最大化而建立起来的组织,被人们称为卡特尔,卡特尔的
成员们就产品的价格、产量、销售地、利润分配等公开而正式地签订协议,大家都遵守该协
议。我们所熟知的OPEC,全称是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尔,它控制
了世界石油的大部分生产国,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协调减少产量来提高其产品的价格。
从1973年到1985年,OPEC成功地维持了石油的高价格,原油价格上涨了四倍多,从1972
年的每桶2。64美元直线上涨到1974年的11。17美元,随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到1981涨到
了每桶35。10美元。OPEC的确成功了,它主导着石油市场的份额,并成功地控制了石油价格,
然而随着价格的不断提高,OPEC危机也开始蔓延。
首先,各个国家为了争取份额开始了争斗,尽管每两年一次的会议都会就产量达成一致,
但是在会上,各个成员国都会为争取最大的份额而喋喋不休。那些斗争的失败者自然不会轻
易认输,历史上,尼日利亚、伊朗、厄瓜多尔就曾经因为配额的原因扬言要退出欧佩克。
不仅如此,真正令OPEC不稳定的原因是欺骗或作弊。尽管OPEC的努力是确保石油的价
格,而每个成员国也知道高油价才能使他们获得高利润,然而高油价还诱惑着成员国。
在高价的诱惑下,每个成员国都希望能够增加石油产量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在无法增加
配额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偷偷地销售石油。OPEC的价格并不会受到单个输出国的影响,因此
如果别人作弊而他们不作弊的话,那么意味着他们的利益会减少。事实上,最终的结果是可
以预计的,每两年一次的OPEC会议都会就减少产量达成协议,然后各个成员国又私下违背协
议,渐渐地,OPEC在维持合作方面变得无效率了,到了1986年,原油价格又回落到每桶12。52
美元。直到今天,OPEC仍然无法找到一种有效制止作弊的办法。
经济学家用专业的语言阐明了其中的道理,卡特尔的目标是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之上,
然而成员面临的诱惑是超额利润与违法成本,在需求远远超过供给的时候,价格远高于边际
成本,而超额利润的诱惑足以弥补违法成本,那么成员国的背叛就是“有效率的”,这就是为
什么所有的联合定价、价格联盟、行业自律价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约翰??D??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曾垄断了全美80%
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洛克菲勒曾经这样评价过OPEC成员国的作弊行为:“这种情
况无法避免,以前如此,以后也如此,只要石油还在产出,产量的增加使市场上出售的石油
大大超过了购买量,大家开始寻找买主四处奔波??当然,处于石油生产组织之外的石油商
会尽可能多地生产,而该组织内的石油商,其中很多人富有威望,有很高的地位,他们面对
生产更多石油的诱惑力,力量之大使他们想违反彼此的协议,把石油价格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似乎非常困难。”
这样的描述实在是太明白不过了。作弊行为来自于高额利润的诱惑,只要存在高额的利
润就一定会有作弊。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为了使自己不被海妖的呼唤所动,竟然
让别人把自己绑到帆船的桅杆上。
那么,处于垄断组织外的企业会不会命运好一些呢?他们既不受产量的限制,又可以享
受高价格的利润,看了下面的例子,我想你就会改变这样的想法。
可怜的雷克
航空业天生就适合垄断,这里的公司往往屈指可数,许多航线上只有一两家竞争者。事
实上,尽管航空公司内部的“价格同盟”往往维持不了很长时间就会瓦解,但是他们对于“侵
入者”的打击却是异常猛烈。
1977年,一个冒失的英国人弗雷迪??雷克闯进了航空运输市场,开办了一家名为“雷克”
的航空公司,他经营的是伦敦飞往纽约的航线,票价是135美元,远远低于当时的最低票价
382美元。毫无疑问,雷克公司一成立便生意不断,四年以后,雷克公司的年营业额达到5
亿美元,但这简直让他的竞争对手气急败坏。但好景不长,这样的业绩维持了不到一年,1982
年,雷克公司宣布破产,从此消失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很简单,其他老牌的航空公司联合起来打垮了雷克。
包括泛美、环球、美航和其他公司在内的竞争对手采取了联合行动,在雷克公司经营的
航线上,所有公司一致大幅度降低机票价格,一旦雷克公司在这条航线上消失,他们的票价
马上回到原先的高水平。更令人乍舌的是,这些航空公司还运用各自的影响力阻止各大金融
机构向雷克公司贷款,使其难以筹措资金,这进一步加剧了雷克公司的倒闭。
但雷克并不甘心,他依照美国反垄断法提出了起诉,指责上述公司联手实施价格垄断,
采用“毁灭性价格”来达到目的。结果1985年,被告公司以800万美元的代价同雷克公司达
成庭外和解,雷克公司随即撤回上诉。
但是,和解并不意味着认罪,因为从技术上讲,无法认定雷克公司是被垄断价格驱逐出
航空市场。事实上,尽管在美国先后颁布了谢尔曼反垄断法和克莱顿反垄断法,而且掠夺性
定价行为也被看作是违法行为,但是真正确定企业是否犯罪是非常困难的,结果可怜的雷克
只能默默地离开??
政府真的理性吗?
垄断必然带来效率的缺失,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经济学家为我们列举了四条垄断的罪
证:
首先,垄断限制了产量,因为厂商们通过限制产量获得高价格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消
费者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只能接收垄断企业制定的高价格。
第二,管理松懈。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垄断长话业务时,该公司宣称其成本不能更低了,
然而在城市间的电话业务出现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股东将其成本与Sprint公司,MCI公
司进行了比较,其成本高出了很多。管理松懈似乎和人们与生俱来的惰性有关,在缺乏竞争
的情况下,由于无法评判管理者的业绩,很容易出现管理松懈的状况,在竞争的环境下企业
不得不努力改善自己的经营。
第三,对研发的不重视。竞争推动厂商研发新产品的进程,与此相反,垄断厂商可能更
愿意坐享其成现有的利润。人们常常责备美国的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由于技术上的停滞不前
而落后于外国竞争对手。二战结束时,美国的这些行业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美国的
这些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外国的汽车和钢铁企业能够以低于
美国厂商的价格进行销售,主要因为他们发展了更有效率的生产工艺。
最后,垄断带来寻租行为,这是一个很深刻的话题。
垄断本质上是因为“稀缺的、排他性的资产”,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