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堂春-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骞先从怀中取出自己的供词,请崔鑫转呈到龙书案上,随后道:“罪臣要招供——陆家贪赃枉法一事,是得了太子殿下的默许。据罪臣所知,家父历年来贪墨的银两,其中七成都拿去孝敬太子殿下。而到如今,太子殿下却要陆家污蔑燕王殿下,罪臣终究还晓得良心为何物,委实做不出这种有悖良知的事,这才下定决心进宫禀明一切。皇上,请容罪臣细说由来。”

    皇帝被他这几句话弄得满心惊怒,“你说!如有半句谎言,朕要你的项上人头!”

    陆骞知道,很多人在要紧关头吐露心声的时候,语气都是反常的平静,因为说的是实话,更设想过最严重的后果并且能接受,所以情绪并无起伏。

    据他的印象,皇帝是了解这一点的,并且常利用这一点来判断人们说的话是否属实。遇事越是情绪激昂或痛哭流涕的官员——例如他的父亲,皇帝越是反感,听也是耐着性子给点儿颜面。

    是因此,陆骞竭尽全力地控制情绪,使得语气平静、语声平缓:“禀皇上,此事要从三年前罪臣称病说起。在三年前,罪臣当差之余,打理着府里的庶务,收过几笔地方官员、几个商贾贿赂的银子,他们说是定期孝敬太子殿下的。罪臣不敢存在手里,哪一次都是当即到东宫交给太子,太子总是留下七成或八成,余下的叫罪臣拿回去,有两次多给了几万两,说家父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这些事情之后,罪臣才知道家父与太子联手敛财的事。

    “时年秋日,不知为何,太子对燕王起了忌惮,要罪臣说服家父,向皇上坦白陆家收受贿赂之事,并说最要紧的是声称受贿是燕王有意借助陆家敛财,最好是能隐晦地提醒皇上,燕王敛财是为着私下招兵买马。

    “罪臣与燕王自幼相识,情同手足,加之此事关乎家族安危,如何也做不出这种事,当面断然回绝了太子,说受贿一事若是闹到金殿上,我便实话实说。太子当场发了火,给我三天时间斟酌轻重。

    “不知皇上是否还记得,三年前罪臣见过江四小姐回到家中之后,便向外宣称得了疯癫之症。那一日,正是太子殿下给出期限的最后一日。是在途中,太子身边的侍卫问罪臣考虑得怎么样了,罪臣还是那个说法,侍卫就说,那就别怪太子翻脸无情。太子的意思是陆家若是不听从他的吩咐,那就别怪他不仁,迟早要借燕王之手除掉陆家,让我们两方玉石俱焚。而在这之前,罪臣平日醉后出入青楼的事情,太子都会让人掀出来,先把我除掉。

    “罪臣明白,太子之所以单单找我而不直接跟家父言明,一是因为家父到底在官场打滚多年,真的与太子反目的话,事态就会变得特别复杂。而我不同,我失德的把柄握在太子手里,要是想要保住身份、前程,就只能拼命地说服家父,家父因为爱子心切,总会选择屈就。

    “罪臣到底还是做不出陷害燕王的事,又生怕做过的糊涂事宣扬的满城皆知,落得被逐出家门的下场,情急之下,索性出下策装疯。只是如何也没料到,这事情居然会连累到江四小姐——也不知是谁传出的闲话,说罪臣是受了她的诅咒。罪臣与她熟稔,她便是看在燕王的情分上,都不会害我。

    “罪臣并没想到,装疯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燕王殿下因为我的缘故,痛失所爱,命人时时看望我,盼着我快些痊愈说出原由,也好还江四小姐一个清白。一来二去的,燕王府的人看出端倪,燕王便知道我是在装疯了。今年他回到京城,便当面询问我因何而起。我如何都不敢说,只求他宽限我一段时日,以此拖延时间。燕王同意了,让我斟酌轻重,另外别再装疯。

    “哪成想,太子见我恢复如常,竟旧事重提,说辞一如当初。我已度过三年不人不鬼的日子,他竟还是不放过。再者也明白,就算帮太子如愿,自己和家族也是不得善终。

    “因这种种,罪臣才暂避到了燕王府,详尽地写了一份供词。今日听闻太子去了刑部,担心他可能用我的性命要挟家父,这才求韩指挥使护送进宫,禀明一切。皇上,罪臣自知是不忠不义不仁不孝的东西,而今唯求一死,只请皇上对家父网开一面。”

    陆骞在讲述这些的过程中,便真的平静下来——都已经豁出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说完这些,他叩头之后,伏在地上等待皇帝发落。

    皇帝良久不语、不动。登基多年,从来没有一件事,让他这般的震惊、失望、愤怒。

    这边的陆骞好好儿地唱完一出骗帝王,在刑部的庆国公开始上演骗朝臣——得到一名狱卒的示意之后,立刻嚷着要上堂招供。

    在这之前,庆国公当然已经见过太子,他从头到尾一个字都没说。

    到了身陷牢狱生死未卜这一日,庆国公最恨的就是太子。是,他一早就知道,晋王是太子的傀儡,只是之前没敢跟师庭逸明说。

    三年多了,太子一直把他控制得死死的,不给他机会除掉人证销毁罪证的机会,为的是等待他官非缠身的时候,让燕王出面发落他。而到那时候,太子会出面做好人讲情,为日后做仁君打下根基。

    太子想的是挺好,庆国公也一度认为这是无法扭转的局面。可是现在不同了,燕王和江家都参与到了这件事情之中,太子的美梦就要被无情击碎。

    太子见庆国公一脸木然绝不肯开口说话,叹息一声:“我会尽力延缓此事,你继续沉默不语,若是乱说话,我保管你死无全尸。”说完又站了一会儿,便离开了大牢。

    不说话?

    庆国公走向公堂的时候,心里冷笑,他不但要说话,还要语不惊人死不休。

    刑部尚书见庆国公主动要求他升堂,以为一定是太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功劳,庆国公才一改之前的态度,要主动招认点儿不大不小的罪名,让刑部对皇帝有个交代。

    岂料,庆国公满口承认贪赃受贿,随后竟称整件事燕王都有参与,他们是联手敛财。

    刑部尚书险些惊掉下巴,退堂之后便火急火燎地赶到内阁,与几位阁老斟酌轻重,问他们是把这件事暂且压下,还是火速禀明皇上。

    内阁哗然,随后都觉得应该尽快告知皇上。皇室子嗣牵涉其中的案子,压下就是引火烧身,有几颗脑袋供皇上砍?

    刑部尚书见众口一词,连忙进宫求见皇上。

    这时候的皇上,已经吩咐韩越霖把陆骞带到锦衣卫指挥使司看管起来,自己还在艰难地消化所听到的一切。

    他不愿意相信。

    他私底下也是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如何愿意面对手足相残的事情?

    可是陆骞交待的很清楚,事情在三年前就已有了苗头。

    江炤宁平白无故地卷入是非,闹大之后,庭逸为着陆家放弃了她,她心如死灰,带病离京。

    离京之后,屡次遭遇暗杀……

    皇帝目光微闪,眼神变得锐利。

    心腹景林说过几次,暗杀江炤宁的人的身手,不输锦衣卫。若不是江炤宁身边有个善于布阵的心腹,她早就死了。

    在以前,皇帝一直怀疑是太子妃做的好事,而太子妃再次小产了——她如果连这种害人的事情都做得了,怎么可能连肚子里的孩子都保不住?到现在都还没找到害她小产的凶手。

    并且,这几日他听皇后提过,太子妃与炤宁不打不相识,登门道歉的事情过后,两女子又见了两面。

    如果之前是太子妃要害江炤宁,江炤宁绝不可能毫无察觉,怎么可能与她来往?

    难道,很多事都是庭逍所为?

    忌惮庭逸,所以才有这种种诛心的行径——唆使与庭逸情分深厚的陆家反过头来栽赃,杀掉庭逸的意中人让其意志消沉,甚至于,在沙场上阵亡。边关告急的时候,兄弟二人同时请命出征,他知道庭逸之于排兵布阵有天分,便做决定让小儿子挂帅。

    满心以为,有个一母同胞立下战功的手足,之于太子是最大的益处,难道他错了?

    皇帝霍然起身,狠狠扫落龙书案上的奏折、茶盏和笔墨纸砚。

    不不不,他不能急着下定论,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一份正宫便猜忌太子。

    庆国公也是局中人,他的说辞才是可信的。

    一定是楚王、晋王甚至外地的藩王收买了陆骞,要挑拨他两个嫡子的情分。

    一定是这样的。

    听得刑部尚书求见,皇帝命宫人收拾了一地狼藉,情绪平复之后,才命太监宣人进来。听完刑部尚书的话,皇帝的心就沉了下去。

    怕什么有什么。

    太子前脚去过刑部,庆国公后脚就招供,居然说什么?庭逸与陆家一起敛财?庭逸怎么那么缺那点儿银子呢。

    元皇后病故前,最放不下的就是小儿子,把手里的产业、整个库房都留给了庭逸。她说太子懂事,又贵为储君,什么都不缺,庭逸则是大咧咧的性情,花钱也是大手大脚,没点儿家底,迟早变得一穷二白。

    这么多年,他一直没忘记发妻这番话,明里暗里总会记得赏赐小儿子金银珠宝,直到小儿子心里过意不去了,说府里的管事都是赚银钱的好手,王府的钱财能把人活埋,他才放下心来。

    气死了,简直要把他气死了。

    既然要闹事,那就让他们闹。若是压下,只能引发更大的风波。

    就这样,燕王、陆府的事情在金殿提及,传遍朝野,百官哗然。

    大老爷觉得这件事蹊跷得很,由着人们胡乱猜疑、议论,并不表态。

    转过天来,便有言官揪着芝麻绿豆的小事弹劾燕王嚣张跋扈、目无纲纪,又请皇帝一定要彻查庆国公一案。明显就是鸡蛋里头挑骨头,落井下石。

    大老爷知道,那几个没什么分量的官员都与晋王过从甚密。晋王这是在落井下石么?他怎么敢?燕王就算落魄,收拾他也是信手拈来。只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