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代人重视家族,可个别为了理想“大义灭亲”、“弃暗投明”的,也不是没有。
封芜应了青青的话,虽然她觉得曲吉还小,但是童生试并不像乡试、会试那样折磨人,曲吉身体又却是相当壮实,也就不怎么担心了。
“亲事的话,吉儿还小,我且看着吧。只是母亲切记不要私下有什么约定,我琢磨着,皇上很可能是要赐婚的。可别到时候闹出什么戏文里才有的笑话。”
封芜自然也没什么意见。
用过点心和茶水,封芜也抹着泪赶在宫门下钥前回了家。
青青有些无奈——其实,虽常说一入宫门深似海,再难得见娘家人。但是,那也只是一般低位妃嫔,像是曲青青这样的宠妃,家人又在京城内的,分明是比一般同城嫁女还见得频繁的。
说个不好听的,曲画出嫁这么多年,和封芜见面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定有曲青青进宫这段时间多呢。
作者有话要说:其实李家老太太和曲画的心态就是——不敢怀疑,不愿意多想,和许多上骗受当但是一旦真相出来损失太大无法承受(比如已经自残、伤害别人的邪教分子),他们不是不能发现真相,也不是真的对别人的讲事实摆道理不屑一顾,而是实在不敢去碰触那个真相。
因为,李婆子是孤身一人了,曲画也自觉孤身一人,如果没有男丁,李家就是绝户,按照古代的律法和人情,她们除了投身尼姑庵,几乎是没有活路的。最重要,心理上,无法承受自己成了绝户……
第九十三章 不作不会死
才刚发下宫人的冬衣,眼见着就到了年关。
青青乘着轿辇往飞霜殿而去;左右皆是白茫茫一片;无端显得萧索而洁净。
皇帝其实并不常住在飞霜殿——若是想在后宫,自然是住到永和宫去;若是想兼顾前朝;却是紫宸殿、延英殿更方便些。此番;却是有些不好开口的缘故;不愿意时常被大臣们打扰,才住到那里去了。
上个月;青青因娘家的事情,又急又怒,内外交加下;终于病倒了;章和帝心中大恸,险些罢了朝事。但是有太医怀疑玉德妃得的是伤寒而非风寒,事情便立刻复杂起来。
在大汤,伤寒是要传染的,而且大多没能治愈。若是一般的宫人或者家中仆从,一旦有这方面的怀疑,是必定要立刻赶回家去的。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玉德妃只是偶感风寒,又因为生了闲气,且本身体弱,才使得症状复杂了些,也不能很快痊愈。太医们医术是没的说,可谁让玉德妃在太医院全无势力呢?太医们遵从惯例,讷讷不言。
本来也是,太医是绝对不会再没有把握的前提下贸贸然说一位宠妃得了传染病,可是如果有人提出来,大家却也不会出言反对——若是真有个万一,谁敢担保?谁敢负责?反正他们也是说了,“不太像”,日后玉德妃或者皇帝要找麻烦,枪口也不会指着众人,不是有挡箭牌在那立着么?
而且,此人敢站出来,必然是有护身符的,何必去招惹?
章和帝粗通医理,他是觉得这太医简直是信口雌黄,便让他现在最信任的魏源魏御医替曲青青看诊。魏源为人耿直,医术高明,而且和永和宫关系还算和睦,也曾耿介直言,帮了曲青青一把,让先皇后都失了面子,所以章和帝自然相信他的诊断。
永和宫里的人听到皇帝让魏御医诊脉,都松了一口气。
可惜,这口气还没吐出舌尖,就憋了回去——
魏御医沉思许久后,说:“微臣才疏学浅,愧对圣上隆恩。娘娘脉象复杂,症候似是而非,微臣不敢断言。”
这位竟是不肯帮玉德妃美言一句!
魏源这话虽然称不上结论,但在场十多位太医,六、七位医女,还有他一个御医,都不肯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便只能默认那位提出观点的太医的论断——玉德妃很可能染上伤寒。
在病症上太医们不敢多言,但流程上的事儿还是门儿清。
立刻便有老大人恳求章和帝保重龙体,即刻回宫。接着就有太医开始询问皇帝的意思——玉德妃娘娘这是立刻移出宫去,到别庄修养,还是个什么章程,必须要皇帝下令。
章和帝眉头紧皱,但是事关国本,即使他是皇帝,也不能任性,只能立刻离去。只是他本心是不相信青青染上的是伤寒——青青多食素,饮食上极其精细,章和帝自己都因为她的照顾身体好了不少,她自己又怎么会……最重要,青青表现出来的症状,分明不像是伤寒!章和帝对太医院和御医房里的门门道道再清楚不过,他又看了眼那个太医,记住了,决定回去去查一查此人,看看是谁在背后捣鬼。
陈雨燕的事情才刚刚过去,章和帝不愿意让青青知道是因为她才连累了娘家姐姐,便将后来的真相瞒了下来,只是让皇后找个机会处理掉。现在又出来个,章和帝心里是真不是个滋味儿。堂堂帝王,竟然还护不住一个女人么?想一想,先帝时,王贵妃多么嚣张跋扈、霸道狠毒,为人也不算谨慎,却能在众多世家的包围下活得上好,这样一比较,居然显得章和帝还比不上他最不愿提起的先帝了。
章和帝到底没让青青挪出宫去,也是不敢再盲目自信能护得住她,必须在眼皮子底下守着。于是永和宫暂时封闭,不许出入,饮食等物都专门供给,且让魏御医、黄太医、朱太医、徐太医和十多位医女留在永和宫照顾。又将夏侯任带在身边亲自照顾,长宸公主却是送到了太后身边去。
殿门一关,即使有烛火明灭,却也让屋内莫名变得晦暗起来。
玉德妃最近本来心情就不好,现在要和皇帝、儿女分开,更是五内俱焚,立时就昏了过去,让伺候的人好悬没吓出个好歹来。
这位要是有个万一,幕后的倒是心想事成,喜大普奔,他们这些人却是捞不到半点眷顾和好处,绝对会死啦死啦滴,甚至牵连家人。
“治不好要你们陪葬”,这句话可是所有皇家人最爱的台词!
玉德妃突然倒下,竟似有摧枯拉朽之势,让后宫前朝都大大震惊了一把。
这几年,多少明枪暗箭,多少阴诡计,多少合纵连横,都没能奈何得了她,居然就这么轻易的就倒下了?
贵妃和珍淑妃眼神交汇时,心里闪过惊涛骇浪。
若是对方做的,自己真是白白活了这几十年。
可是,若是“新人”做的,不是更可怕么?
一时间,后宫里风声鹤唳。
本来,玉德妃这样的宠妃被硬生生从皇帝身边隔离开,后宫里的女人那是绝对会前仆后继地朝皇帝扑去,以填补空白、占领高地。可是因为大家都在猜想,那高明的、手眼通天的“凶手”是谁,生怕自己成了一箭双雕里的另外一只傻鸟,居然导致了后宫一片风平浪静,让暗处的章和帝气闷不已。
又七天过去,永和宫仍然没有传好消息,众人才有些笃定,这玉德妃,恐怕是栽了。
章和帝既忧且痛,看后宫中的女人和朝上的大臣都十分不爽,性子越发阴晴不定,短短几日,竟然使得数位大臣被抓着小辫子贬了官,宫里更是十多个太监宫女,甚至女官的,被杖打、贬斥。忽然有一天,皇后等人却知道,章和帝宠幸了吴御女,第二日,又宠幸了贾婕妤。
风向骤然变化。
不说皇后心里恨极,便是太后、贵妃和珍淑妃,心里也有些怅然。
男人啊。
既然皇帝心情转好,又将晋王殿下交给皇后暂时照顾,不管心里如何想,后宫众人是必须行动起来的。
这宫廷,一步落后,便是万劫不复。
连消息灵通些的大臣们,也赶紧送上各色美人。
果然,这次章和帝欣然笑纳。
十一月中旬,永和宫事只有太后和皇后还在过问关怀,皇帝却是日渐潇洒温柔乡,新人更胜旧人好。
十一月底,深夜,章和帝突然昏迷,御医禀告太后,盖因皇上服用药物,肾阳有亏……
太后和皇后震怒,下令搜宫,当夜,吴御女和贾婕妤被看守起来。原来,皇帝年纪大来,那事儿上不大顺心,本来有玉德妃在也就罢了,她自己就是超级春…药,章和帝日子也过得挺好。可是曲青青这一病不打紧,皇帝那份暴躁,的确有关心青青的意思,更多的,却是力不从心的羞恼。恰在此时,偶遇杨柳细腰吴御女,当夜竟然龙精虎猛,虽然不如和曲青青时畅快,章和帝自己也能感觉到身体的抗议,却不知为何,不愿深想,不肯抗拒。第二天,是吴御女推荐的贾婕妤,情况仿佛。
之后,是三人同乐。
章和帝其实不是不曾想到过,虎狼之药,但他也知道,像这两个女人这样,有些出身,又没有子嗣傍身的,虽然会用些下作手段,却绝对不敢下狠手。
毕竟,一旦出事,她们全族都要陪葬。
刚刚经过徐道士的事情,又有曲青青可能会香消玉殒,章和帝心中是百感交集,难免放纵了些。
谁知,酿成大祸。
若说前一次大皇子案,章和帝还算是无辜受累,这次,却实在不太光彩。
太后和皇后立刻封锁了消息,只说皇帝是劳累过度,圣体违和,需要静养。也幸亏御医们医术高明,到底让章和帝清醒过来,虽然身体衰弱,至少能召集亲信大臣,安抚朝廷。
只是这次章和帝的身体是破损得厉害,短时间内是不好再劳累的,好在,这次有太子监国,并未出现乱象。
章和帝休养时,自然是羞愤欲死,怒火滔天,十分后怕。
派了暗卫亲自审问吴御女和贾婕妤,半点体面不肯为她们顾及,什么手段都用上了。
但是她们似乎本来也是比较无辜的,只肯承认秘药是贾婕妤娘家给的,辅国公是积年的老世家,虽然这些年渐渐没落了,底蕴还是有的,自然拿得出这样的秘药。只是她们都以为这药只是助兴而已,选择它也是因为其十分隐秘,难以觉察,绝对不敢心存谋害之意。
再查,却发现贾婕妤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