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生命的两极-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究竟还有些什么样的意义可以探讨呢? 
  有人说:知识青年,是20世纪中国史册上一个无法抹去的凝重印记。 
  有人说:沉浸在知识青年们的如烟往事中,是一辈子也走不出那条青春河。 
  有人说:频频回首风雨人生中知青们的故事,是在努力寻找青春的足迹。 
  有人说:知识青年的自省、忏悔和反思,是我们民族自省、忏悔和反思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一代人正在成为社会的中坚…… 
  有人说:什么中坚啊,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代人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有人说…… 
  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话题和议论,搜集拢来几乎可以编成一本大书。 
  我也曾是一个知青。和成千上万的同时代人,经历了“文革”中那段长达十年之久的知青生涯。眼见耳闻了许许多多伙伴和同时代男女的故事。可能正因为自己当了整整十年半的知青,故而对于那段生活,对于同时代知青的所思所想所虑,我都有较为深切的体验。即使时间过得再久远,我也仍记得,自己曾是一个莫名的知识青年。我也想忘却,但难以忘却。 
  正是因为难以忘却,我会一次一次地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去。特别是在2001年的夏天,我又和当年也是知青的妻子一起,带上已是大学生的儿子叶田,又一次踏上这块土地,又一次看了我们当年生活和劳动过的地方。 
  在和读者的见面会上,在盛情相邀我去签名售书的那些城市,只要对方告诉我说他当年是一个知青的时候,我总是这么回答他们。当他们希望我说些什么和写些什么的时候,我往往就重复这句话。 
  我总觉得有这句话就够了。 
  我在偏远蛮荒的贵州山乡整整呆了十年又七个月的时间,一天也不多,一天也不少。我想,对于这么一长截漫长的日子,我能说些什么呢? 
  能说的我都已写进了那些小说。插队十年,直接描绘知识青年命运的长篇小说,我一共写了六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在醒来的土地上》、《爱的变奏》、《孽债》。还有一些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汇聚拢来竟有七大本。1999年的8月15日,气温高达39。4度,是上海有气象记录一百年以来最热的日子。贝塔斯曼书友会邀我去,给读者做“从《蹉跎岁月》到《孽债》”的演讲。由于天气太热,德方总经理艾科一再抱歉地向我表示,天气太热了,这是事先没料到的,很可能听众会较少,请我原谅。可是到了时间,七百多人的场子座无虚席!连他也发现,那天的听众不像以往他们举办的讲座。场上气氛热烈,秩序井然。来的听众和我年纪相仿的较多,青年男女来得格外集中,讲演完毕,书友们怀揣着以往历年来购买的我的一本本新新旧旧的书,排着长队让我签名。其中有一位带了满满一书包,我看了一下,在我已经出版的四十几本书中,他几乎买到了一半,有二十多本。但他还是遗憾地对我说:他是一个知青,很想买齐我所有描绘知青的书,可惜一直没搜齐。 
  在这些书里,我说过我希望那样的日子再也不要回来了;我说过我的青春、我的追求、甚至我的爱情,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我说过就是在那样的岁月里,我才真正了解了栖息在祖国大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他们渴望过上基本达到温饱、祥和美满的生活,但他们的愿望实现起来往往又是那么困难。   
  流动的青春河(2)   
  更多的时候我不是说而是在回忆,默默地静静地回想那些已经逝去的却又是那么清晰地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粗犷的远山连绵不断地展示着古朴原始的高地,苍茫的云空中有鹰在盘旋,从绿得悦目、绿得诱人的山林里,传来小伙子奔放的时而又是逗人的歌声,传来姑娘们嘹亮得飞甩到谷地深处的歌声,这歌声和恢弘的大山,和轻柔的蒙纱雾,和郁郁葱葱的大树林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撩拨着人的心情,搅动着人的思绪。 
  哦,多少文思就在这样的冥冥中涌现出来。 
  我在一篇创作谈中写过:创作,是我生命意味的体现。而我生命的根,就是孕育在由高山河谷树林村寨组成的大自然中。我对大自然的情愫,对生活于广袤大地上的人民的感情,就是在上山下乡的插队落户岁月里从切身的体会中培养起来的。 
  (1999年1月)   
  恋爱豆腐果   
  去年夏天,我和家人同返贵州。住在酒店里,早餐是免费的。可当我起床后,却怎么也找不到叶田了。 
  直到用完早餐,回到客房里,才见叶田和他妈妈兴冲冲地赶回来,手里还提了一兜点心。打开一看,却是贵州有名的小吃:恋爱豆腐果。原来他们一早赶出去,就是尝小吃去的。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生活在贵阳时,每逢周日,叶田起床后,就去厨房拿好加盖的搪瓷碗 
  ,催着我们上街去吃早点,尝肠旺面和恋爱豆腐果。 
  小小的恋爱豆腐果,为什么如此诱人呢?我们离开贵州已有十二年了,为什么一回去,他们就急于要去尝一尝呢?原来,恋爱豆腐果确有它的独特之处。 
  贵州人的饮食习惯是重咸鲜,喜香辣。恋爱豆腐果是切成长方形小块的白豆腐,经适量碱水发酵后,放在有眼铁片上烤制的。而它的烤制方法有许多学问。烤豆腐果烧的是糠壳而忌用煤。煤火烤东西火力不均且带有煤焦味,用糠壳则避免了上述弊病又降低了成本。烤豆腐果时,应不断翻动,以免烤糊,而翻动中须加小心,以不损坏豆腐果外表为佳。生意人都带有小铲,他们用小铲翻动豆腐果,并不时在铁制的烤床上抹一点油,既为防止豆腐果粘连,又能使其表面光滑,色泽黄亮。每当顾客光临时,生意人就用一块极薄的竹片或用小刀将烤得嗞嗞作响的豆腐果当腰剖开,填进辣椒、生姜、香葱、蒜泥、折耳根、麻油、酱油和醋配制成的佐料,这时趁热吃下去,咸辣爽滑,满口喷香,不失为一种享受。 
  1939年2月4日,筑城被日机空袭后,贵阳地区警报频繁,百姓一夕数惊。市郊东山、黔灵山、彭家桥一带成了人们躲警藏身之地。而在警报解除之后,成千上万的躲警者从树林里、山洞里出来,这些地方又往往出现一种短暂的热闹,畸形的繁荣。当时彭家桥有名叫张华峰的老汉,同老伴摆摊为生。他们根据躲警群众腹中饥,时间紧,图简便的特点,把自己的住屋辟成店铺,用糠壳烧火,烤豆腐果卖。由于他们的豆腐果成色金黄,外焦内嫩,佐料齐全,风味特殊,且价格低廉,便于携带,很快打开了销路。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许多人来吃豆腐果是为了解馋或充饥,往往是吃了便走。唯有那些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似乎藐视炸弹的威力,他们买一盘豆腐果,蘸着辣椒水,细嚼慢品,谈笑风生,一坐就是半天,倒把老俩口的鸡毛小店变成了谈情说爱的场所。一些人见了,便在背后开玩笑说这些年轻人在吃恋爱豆腐果。此话传到老俩口的耳朵里,两位老人倒也开通,顺风吹火,把自己的产品定名为恋爱豆腐果。一传十,十传百,贵阳全城都晓得彭家桥有一种名叫恋爱豆腐果的小吃。至今六十多年,张华峰老俩口早已作古,那小小的恋爱豆腐果铺也荡然无存,可烤豆腐却成了一些人的职业。延续到今天,贵阳卖豆腐果的摊子遍布大街小巷,少说也有三两百家。 
  小小的恋爱豆腐果,不但名称奇特,它还让人经久难忘呢。 
  (2002年4月)   
  等水的日子   
  这是将近二十年前的往事了。但回忆起来,我仍然记忆犹新。 
  1982年3月,我由偏远、蛮荒的猫跳河峡谷搬进贵州省的省城贵阳,开始学做一个省城里的公民。从1969年3月离开上海市中心的家,我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整整十三年了。 
  那时候的省城,和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一样,住房处于紧张状态。我是幸运的,在一个 
  招待所小小的客房里和妻子熬了一个多月后,承蒙省文联照顾,给我们分配了五层楼上的一套两间半的房子,真是让人喜出望外! 
  搬进新居的头一天,看到满屋的泥屑、灰尘,我们兴冲冲地打开水龙头准备清洗。谁知,怎么拧那只水龙头,也是一滴水都放不出来。于是,便去向先搬进来的邻居打听。他们告诉我,这里叫石板坡,地势高,白天水压低,自来水根本上不来,只有等到夜深人静,全城的大多数居民都不用水了,才有可能来一点点水。我推窗向外凝神一望,果然,周围几幢七层楼的屋顶都在我们脚下。 
  于是,我们住进新居的第一件大事,就像所有的邻居们一样,砌一个小水池,等下半夜来水的时候,把小水池里的水蓄满备用。 
  日子,就在夜夜等水的期待中一天天地过去。 
  由于夜间要等水,我和妻子分了工,我守上半夜,她守下半夜。天天晚上将水龙头大开着,等待“水龙王”“哗哗”来临。这种等待是极难熬的,但是,一家人无水便难以维持最基本的生计,难熬也得等。我便一边等待一边写小说,在那几年发表的小说后面,往往有“写于贵州黔灵山麓”一行小字,有读者给我来信说,可以想像,你一定住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读后,我只好一笑了之。 
  当专业作家的时候,这样的日子还能勉强打发过去,晚上睡少了,第二天可以补睡一会儿。到了1984年7月,我调《山花》编辑部任主编,天天要上班,晚上守夜就成了一件贵州人说的“恼火”事。可再“恼火”,还得等水,还得熬夜。 
  说老实话,那些日子里,上半夜能够如愿等来“水龙王”的次数是极其有限的,可怜我的妻子,她常常在下半夜起来等水,等来了水,匆匆地洗衣裳,轻手轻脚拖地板,蓄水。天亮了,她还得去上班,还得在上下班途中倒换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