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管]金融风暴-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额    出口    进口    差额      1986    637。81    358    297    +78。2      1987    743    445    298    +147      1988    964    538    426    +112      1989    1286。95    678。01    608。94    +69 
   1968年,马制定了〃鼓励外资法〃。1970年,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又限制外资拥有股权不得超过30%,多余股权必须出售。从1981年到1985年,外国投资总额为18.9亿马元,平均每年只为3.8亿马元。为吸引更多的外资,以补充马资的不足,1986年又制订法规,放宽限制,给外资以更多的优惠。具体措施包括:凡产品50%以上供出口者或雇佣马来人350人以上者可拥有股权100%;生产高技术产品或列入优先计划产品的企业,外资股权可达51%;经政府批准,外资可租用工业用地,租期可达60~99年;鼓励高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与产品供出口的制造业;在保税区内外资可经营橡胶、木制品与藤制品等农林工业;符合新兴工业标准的企业,一般免征法人税5年,最长可达10年,直接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免征进口税并与28个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等。由于对外资的优惠措施,1989年的投资项目就增至784项(1988年为732项),金额达121。08亿马元,其中外资占70%即约85。68亿马元(约31。85亿美元),在外资中有40%即约34亿马元投入至制造业。1990年1… 9月,仅外资就又猛增至57亿美元。1989年在制造业的外资投资中,日本占31。3%居首位,台湾占24。7%,新加坡占10。6%,英国占8。9%,香港占4。1%,美国占3。6%。在制造业的外资投资中,有50%以上集中在电子纺织、橡胶加工塑料加工业等。
  马来西亚的外国经济援助主要来自日本。从1966…1988年日本对马过12次〃日本政府开发援助〃贷款(通称日元贷款)。1990年3月,日本又了第13次日元贷款612。6亿日元。1988年12月,日本对东盟了另一项〃开发基金〃贷款,其中对马的额度为367。8亿日元。以上各项贷款合计达4067。58亿日元。除去马已偿还的额度外,截止到1989年3月,日本对马的日元贷款余额达2200亿日元。此外,截止到1989年还有无偿援助、技术合作以及科教文援助共139。84亿日元。亚洲开发银行对马的技术援助等,截止到1989年12月共达1。7亿美元。世界银行及商业银行等的贷款,截止1990年2月共8。6亿美元。
  马国外债大约280亿美元,随著马币对美元汇率从1对2。5降至1对2。9后,马国的外债无形中增加了大约112亿零吉。


□ 作者:李罗力



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概况(二)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成立于1965年,人口269万(1989年),土地面积626平方公里。新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新加坡弱与马来西亚的柔佛州相连,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新加坡接近赤道,属于热带海关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4度至30度。最热斩月份为5月,最凉的月份为1月。新加坡雨量充沛均匀,年降雨量为2400毫米左右。最干燥的月份为7月,降雨为70毫米左右;最湿的月份为12月,降雨量为257毫米左右。新几乎无任何自然资源。在新使用的语言有马来语、汉语、泰米尔语、英语。新生要民族有:华族、马来族、南亚一些民族等。其中,华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76。2%,马来族人口数量居第二位,占15%。
  独立前,新经济严重依赖于转口贸易和英国军事基地支出。当时,英国在新加坡军事支出占区内生产总值1/6,所雇用的劳工人数占总劳动人口听1/5。在60年代晚期,新加坡开始大力引进外资,从而促进了经济贸易的迅速增长。在此期间,政府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网、水电站、通讯设施的建设等。到70年代初期,这种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加坡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70年代中期至末期,新政府开始实行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计划,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国外转移。进入80年代,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明确规定不批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对于高科技产业,特别是本地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采取优惠措施。因此,80年代国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到新设厂,促进新加坡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过去25年里,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平均超过6%的水平。大体上可分4个阶段:A、1966…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12。3%;B、1974…1977年,因石油价格大幅度波动,促进了工业向高觌层次方向发展。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6。4%;C、1978…1984年,为了使投资流向高技术领域,新政府采取了各种优惠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在此期间,国内生产增长率年均为8。8%;D、1985年至今,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高工资〃,〃高成本〃战略的失误,1985年,新加坡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3。2%。由于新政府及时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从1987年起,新加坡经济有了很大恢复。1987年、1988年、1989、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8。3%、9。7%、9。2%、8。3%。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属于较高的水平。预计,在未来的10年内,新加坡经济增长仍能保持5%以上。
  1965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仅为9。66亿美元,到1987年已达198。95亿美元,1988、1989年分别达493。7亿新元(合234。8亿美元)和553。1亿新元(合283。6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86年为7410美元,1989年达10561美元。人均收入在世界上已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新加坡1965年成立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65年的18。2%上升到1989年的29。7%。金融与商业服务业的比重由14。2%上升到29。7%;贸易的比重则由33。4%十降到17。6%。1989年,新加坡各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如下:农业和渔业占0。3%,采矿业占0。1%;制造业占29。7%;福利业占2。0%,建筑业占5。2%;贸易占17。6%;交通运输和通信业占13。5%;金融和商业服务业占29。7%;其他占1。8%。
  新加坡是亚洲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东南亚最大的金融中心。目前,新金融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9%左右。1985年,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金融业却增长10。4%。1989…1990年,随着经济发展,金融娄展迅速,增长率分别为14。6%和15%。新金融业包括300多家不同类型的机构,有商业银行、金融代理机构、金融中介机构、贴现机构和金融公司。
  新加坡银行业始建立于1840…1903年,订有有利银行(1856年始办)、渣打银行(1861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1877年)。此外,不有荷兰银行(1883年),纽约第一联邦银行(1902年),法属安南银行(1903年)等。新加坡银行业发展到今天,基本上形成了新加坡发展银行、大华银行集团、华侨银行集团及华联银行集团四足鼎立局面。截至1989年5月,新加坡共有49家商业银行。其中,发展银行和大华银行分别占居本地银行的首位和第二位。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与银行的繁荣息息相关。1988年新加坡商业银行资本及公积总额为67亿5950万新元,存款额为424亿7530万新元,资产总额为964亿4120万新元,放款额为418 万4880万新元,流动资产为392亿7630万新元。
  新加坡储备主要有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储备3种。1984年以来,上述3种储备不断增加。1984…1989年,新加坡总储备(包括黄金储备)额分别为104。16亿美元、128。47亿美元、129。39亿美元、152。27亿美元、170。73亿美元、203。45亿美元。其中,特别提款权储备分别为5700万美元、7200万美元、9000万美元、1。15亿美元、1。06亿美元、1。04亿美元;基金储备分别为6800万美元、8900万美元、9800万美元、1。12亿美元、1。05亿美元、1。05亿美元;外汇储备分别为102。91亿美元、126。86亿美元、127。51亿美元、150亿美元、168。61亿美元、201。36亿美元。1990年特别提款权和基金储备分别为1。16亿美元和9800万美元。
  新独立后,实行自由贸易和开放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70年代,新出口发展最快,年均增长率为28。2%,远高于60年代的3。3%和80年代的7%;而进口增长状况,60年代为5。 4%;70年代为24。6%,80年代为5%左右。从贸易额上看,1970年,新出口额为15。54亿美元,进口额为24。61亿美元;1980年出口额为193。76亿美元,进口额为235。89亿美元。1985年和1986年,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进出口额都有所下降。进口额262。9亿美元和255。1亿美元;出口额分别为228。1亿美元和224。9亿美元。1987…1990年,进出口贸易额又有所回升,出口额分别为286。9亿美元、393。1亿美元、465。8亿美元、556。8亿美元;进口额分别为325。6亿美元、438。6亿美元、517。6亿美元、637。9亿美元。1990年,新贸易总额增长11。4%,达到2050亿新元(1198。8亿美元),但贸易赤字仍大幅度上升。同年,新出口比1989年增长了9。3%;进口增长13。3%。贸易赤字上升50%,达150亿新元(87。72亿美元)。
  新是传统的自由贸易港口。1969年以来,又设置了几个自由贸易区。其中一个在新加坡港口管理区内部,其他自由贸易区为森巴旺、岌巴和巴西班让区。在自由贸易区,贸易人员可以贮存应缴税的货物,进行再包装,并在海关办好手续后进行转口。货物的样品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批准。
  新是历史上著名的贸易船只停泊站。由于新政府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只对过境船只收取很少的费用。大多过境转口货物不需交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