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长]1978-2008私人阅读史-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术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任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历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世纪大讲堂》主持人、《文化大观园》总策划、主持人,被称为“电视布道者”。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文化遗迹》、《冰上飞鸿——黄宾虹??学探微》、《墨天无尽——李可染艺术研究》、《大山之子——??家张仃》、《中华泰山》、《神明之地》、《中国乡土建筑》、《故国》等。主要电视作品有《寻找远去的家园》、《纵横中国》、《文化大观园》《改革开放20年》等。   
    1。?《美的历程》,李泽厚著,文物出版社,1981   
    2。?《美学》,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   
    3。?《顾准文集》,顾准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4。?《局外人?鼠疫》,阿尔贝?加缪著,郭宏安等译,漓江出版社,1990   
    5。?《说园》,陈从周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6。?《绿化树》,张贤亮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7。?《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勃兰兑斯著,徐式谷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庄子集释》,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1985   
    9。?《论语疏证》,杨树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8   
    11。?《老子新译》,任继愈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2。?《正义论》,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3。?《历史研究》,汤恩比著,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4。?《释梦》,弗洛伊德著,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1996   
    15。?《爸爸爸》,韩少功著,作家出版社,1996   
    16。?《红高粱家族》,莫言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7   
    17。?《高僧传》,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1992   
    18。?《基督教会史》,张绥著,上海三联书店,1992   
    19。?《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国史大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6   
    21。?《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中华书局,1982   
    22。?《西方的没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吴琼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2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著,黄晓京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4。?《四书集注》,朱熹注,岳麓书社,1985   
    25。?《四书遇》,张岱著,朱宏达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26。?《五灯会元》,普济著,中华书局,1984   
    27。?《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著,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8。?《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著,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9。?《九三年》,雨果著,郑永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0。?《悲惨世界》,雨果著,李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注:本书单系记者根据采访内容列出,未经王鲁湘核定。)   
    如果要说出30年来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几本书,猛地一想还真不好说。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在理论方面的书中,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对我们这一代人是有影响的,这本书提供了对古代文明进行重新审视的新角度和新眼光,当时只要是好读书的人,几乎都看过。   
《私人阅读史》第一部分 王鲁湘:阅读趋向个人化(3)   
    在对西方文化和西方人精神空间的理解上,罗尔斯的《正义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中间的核心概念。还有《顾准文集》,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烈的震撼感,这种震撼不在于这本书提供了哪些正确的观念,或者对社会有哪些正确的判断或结论,而在于在那样一个集体愚昧的年代里,在资讯很不发达的条件下,顾准居然能够突破“黑房子”,展开自由的思考,可以说这对我产生了灵魂上的震撼。   
    此外,汤恩比的《历史研究》让我见识到一个学者的学术视野可以如此的辽阔。这本书让我看到,在一个智者的眼光中,如何分析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模式,使之变得这么清晰、透明,这是一件让人钦佩和震撼的事情。   
    挑出《美学》40多处??译问题   
    在我个人的阅读经历中,曾经让我读得非常认真的书是黑格尔的《美学》,它让我系统地了解了德国古典哲学。如果没有对德国古典哲学有所学习和了解的话,是没有办法把全部四册的黑格尔《美学》读下来的。在《美学》的总序和各章节前的各种小序里,黑格尔都是在谈自己的哲学体系。其实黑格尔作品写的是整个西方的文明史,他用绝对理念的历史时空中辩证、发展的轨迹,把整个文明史套在他的逻??框架里,这种思维方式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79年,《美学》刚刚??译出版的时候,我正在湘潭大学中文系上大学二年级,当时读这部书读得非常艰苦和艰难。为了读懂这部书,我还专门到哲学系选修了《德国古典哲学》。回想起来,当时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那时我把《美学》读得非常仔细,自以为是地在正文和注释中挑出了40多处在??译上和表述上值得商榷的地方,还整理出来,给商务印书馆寄出了一封信,托他们转交给译者朱光潜先生。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中国古典作品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在过去是“不存在”的。30年前,这些作品就像是重新创造出来的。在我们刚开始阅读这些古典作品的时候,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体验,而且是一种完全“颠覆”的重新发现和认识。在那样的背景下,我重新认识了曾被“妖魔化”的孔子,重新在庄子身上体会到很多人生智慧,重新看到孟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君子人格。我逐渐通过阅读了解到,究竟是哪些经典在培养、规范着这种君子风格。   
    在马克思主义中寻找人道主义   
    30年来出现的第一个阅读争论热点,是围绕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讨论。应该说,这也是30年来思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焦点,相信有很多人都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发生的这场争论。当青年马克思的手稿被重新发现和??译的时候,很多人发现青年马克思所表述的内容,以及各种观点、提法,和我们过去的教科书当中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其实这在前苏联等国家是早就争论过的问题了,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马克思、恩格斯作品之前并没有被??译,因此,当时中国读书界在对青年马克思的一次重新发现过程中,很多人产生了这样的疑惑:究竟是青年马克思对,还是晚年马克思对?或者是在这两者中间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当然,这些疑惑都不是最主要的。从本质上来讲,这场争论最主要的问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寻找人道主义,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争论议题: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有没有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肯定人道主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话,要不要讲人道主义?当时在整个思想界,对这些问题都争论得非常厉害。这场争论几乎把经济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等各个社科类学科的人都卷进来了,也逼着参与争论的各方都去读大量跨学科的书,其中体现出来的理论水平以及产生的影响,都不亚于有关“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那场争论。   
《私人阅读史》第一部分 吴思:一场为了寻找世界观的阅读(1)   
    如今,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对于“人道主义”、“人性”等已经没有任何异议了,已经完全不需要再讨论了,已经成为任何人都可以接受的常识了。如果现在还有人反对人道主义,那这个人肯定会被认为是个疯子。   
    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和寻根思潮   
    现在回过头来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许多人都特别“迷”存在主义。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存在主义是影响非常大的思潮。虽然当时很多类型的刊物里都能看到有关存在主义的内容,包括直接介绍存在主义哲学家和各种流派的,也包括介绍存在主义各个阶段主要人物及其特点的,但是,我认为真正能够在阅读中对许多人产生影响的存在主义作品,是加缪的《局外人》和《鼠疫》。加缪用小说的形式,阐述了存在主义思想,描写了人在某种存在状态中的无奈、不自由和多余,并在这种存在状态中确认一种本质,然后突破这种存在。可以说,加缪第一次使我们在思考自己人生的时候,看到了人存在的深渊,甚至看到了这个深渊的底。同样是小说作品,张贤亮的中篇小说《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则让我看到了一种中国人当下的存在感,他把作品中的知识分子放到了一个民间的环境里,一切都剥离了,显得极其赤裸,这也体现出对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终极命运的一种思考。   
    当时还有一个阅读热潮是精神分析学,很多人书架上都有一本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但大部分人都基本上是??一下就不会再读了。对于精神分析学的“超我”、“本我”、“潜意识”等概念,很多人都比较熟悉,虽然他们在使用的时候可能讲得乱七八糟、离题千里,闹出很多笑话。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就看到过一个年轻人在和一位80多岁的长者大谈特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我在旁边听得瞠目结舌,他居然可以那样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可见,当时精神分析学在社会上是一个人人都想知道的学说,连一些老先生都想向年轻人询问。精神分析学还有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体现在文艺作品中。一些作家在创作时用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