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长]1978-2008私人阅读史-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我的个人阅读史中,比较有影响的还有《恶之花》、《麦田里的守望者》、《嚎叫》等。我后来兴趣转向电影了,比较认真看过的是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的《世界电影史》,作者是乔治?萨杜尔。想起上世纪###十年代,对电影的爱好很大一部分是靠《大众电影》普及的。那时候,《大众电影》有几百万的发行量,对全国人民影响都很大,看《大众电影》的封面和彩页就是一种很大的享受。   
    除了《大众电影》,对普罗大众影响极大的杂志还有《读者文摘》(现改名为《读者》了)。我一直觉得,在中国尤其是乡村社会,《读者文摘》起到的道德教育力量是极大的,不可以看不起《读者文摘》。虽然我现在不看这本杂志了,但是每每回想起来,我情感中许多正面的东西,可能还都是来源于它。   
    “王朔”和“张承志”在内心交战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同时读着两个人的作品,王朔和张承志。他们对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心中还有非常庄严的、“重”的东西,一方面是来自文化传统,一方面就来自张承志。直到今天,王朔和张承志还在我们内心交战,从来没有??战胜过??。   
    这种倾向,在我们这代人身上非常有代表性。在我们内心被打败的时候,我们就会用王朔的语言说话;但是当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时候,整个语言就换成张承志那一套了,这两种情感从来也没有抵消过。王蒙写过一篇《躲避崇高》,我们平时虽然经常可以像王朔一样藐视一切,但为什么一看见解放军进入灾区,眼泪就哗哗流下来?因为我们内心还一直保留着“张承志情结”,这些其实都来源于内心的一种崇高感。   
    我们这代人身上有很多矛盾的线索,张爱玲和海子又是一对。张爱玲对我影响也蛮大的。她那种对市民生活的重新发现和关照,与海子对日常生活的背对(他从明天起,才会关心粮食和蔬菜)两相对照,看起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实际上它们又能汇合一处。   
    上世纪90年代我应该提出一本书,就是我的导师王晓明先生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那是我读研究生时候特别认真读的一本传记。不知道是不是从那以后,我就对传记特别有兴趣,基本上写得比较好的传记都买,特别喜欢罗新璋译的《福楼拜传》。   
    我对上世纪80年代怀着非常美好的感情,因而会觉得,上世纪90年代显得太喧嚣。好像什么都可以在你心里停留七分钟,就是不可能终生跟它“厮守”。2000年我结婚了,老公做出版,每个星期还要去书店买几百块钱的各种新书,家里的书水漫金山一样铺开来了,事实上我已经有点麻痹了,对书也似乎失去了当年那种狂热的感觉,甚至会嫌书多。譬如现在,回想以前的书多半还印象清晰,反倒是近两年买的新书却是记忆模糊。这恐怕也是书多的负面后果之一。   
    另一个原因,可能阅读方式改变了。2000年以后,影像阅读变得重要起来。比如你让我说一部电视剧,我可能会说《士兵突击》。甚至,在我激烈地反对电子书的二十世纪过去后,我现在也使用电子书。无论是在飞机还是火车上,我都充分享受电子书的便利,当然,有时从视屏上抬头,看到窗外世界,会觉得这个世界变了那么多,自己变了那么多。想起少年时候在黯μ?的灯光下看小人书的自己,多少是会有伤感涌上心头的。   
    (整理?刘悠扬)   
《私人阅读史》第三部分 吴晓波:书单决定了我们的过去,同时也指向未…   
    吴晓波吴晓波,1968年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大败局2》(2007年)《激荡三十年》(上)(2007年)、《激荡三十年》(下)(2008年)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   
    1。?《三国演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窗外》,琼瑶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3。?《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周国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沈从文文集》,沈从文著,花城出版社,1991   
    5。?《李普曼传》,罗纳德?斯蒂尔著,于滨、陈小平、谈锋译,新华出版社,1982   
    6。?金庸作品   
    7。?《心灵史》,张承志著,花城出版社,1991   
    8。?鲁迅作品   
    9。?房龙作品   
    10。?《影响历史的商业七巨头》,泰德罗著,杨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1。?《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弗朗西斯?福山著,黄胜强、许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剑桥中国史系列》,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起各版本   
    13。?《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4。?史景迁作品   
    15。?黄仁宇作品   
    16。?《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17。?《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著,??乐山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18。?茨威格作品   
    19。?德鲁克作品   
    20。《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   
    21。《朦胧诗选》,阎月君、高岩、梁云、顾芳编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22。?《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3。?《史记》,司马迁著,中华书局,1982   
    24。?《宋词鉴赏辞典》,夏承焘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5。?《饮冰室合集》,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89   
    26。?《资治通鉴》,司马光撰,柏杨译,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   
    27。?《圣经》   
    28。?《经济学原理》,曼昆著,梁小民译,三联书店,2001   
    29。?张五常作品   
    30。?《??恩斯传》,R。F。哈罗德著,刘精香译,商务印书馆,1997   
    那本《三国演义》好像已经等了我很多年   
    非常惊讶,我能够在几分钟内很快地写下30本书的名字,好像不需要记忆和搜索,它们已经是身体的一部分了。   
    我第一次有记忆的阅读经验应该也就是在30年前开始的,那时我10岁,刚刚认得了上千个汉字。我读的第一本“成年读物”是繁体字的《三国演义》,它是“文革”前的遗物,黄旧不堪,躺在一个大木箱子的杂物之中,好像已经等了我很多年。就是这本书让我终生喜欢大鼓齐鸣的刚烈文字,而对婉约温润的风格不以为然。在这个书单中,惟一的例外是琼瑶的《窗外》,我实在难以忘却即将高考前的某个晚上,一夜未眠地读完这部小说时的感动,它柔软得像一个刚刚开放的青春。   
    在这份书单中,包括了很多人的全部著作,我只好用“金庸作品”、“德鲁克作品”这样的方式记下,对于很多与我同时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些非常熟悉的名字,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用自己的文字和思想构筑了这个年代的精神要素。   
《私人阅读史》第三部分 吴晓波:书单决定了我们的过去,同时也指向未…   
    从这份书单上,我终于发现,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单调的年代,也许没有一个年代的人、也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人们——像我们这样的五谷杂粮、精粗不弃,为了求得寸及的进步,我们愿意接受所有的文明形态,这是一个转型年代的特征,我们在思想上左冲右突,其慌乱和惊心宛若物质生活中的所有景象。   
    中国的成长高度,并不以所谓的“全球第一高楼”为标志,而是以我们的思想为标准。我们的书单决定了我们的过去,同时也指向着一个辽阔的未来。   
    和许多人一样,我在读大学前,整个阅读是非常枯燥的,以教科书为主。而我是1986年进的大学,那个时候正是中国出版很活跃的一段时期。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诗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已浮出水面。我记得谢冕编过一套《朦胧诗选》,当时非常喜欢。那时候大学里最流行读的书就是存在主义,于是读了最多存在主义的作品,如尼采、萨特,我们这一代人受他们的影响太大了。周国平写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让我印象深刻。   
    我在上海读书,而女朋友在杭州,大学四年没有条件见面谈恋爱,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复旦大学的图书馆里度过的。我是学新闻的,课程比其他系的同学都要轻松,所以就在图书馆读书,一排一排地读,从一楼一直读到了阁楼,复旦图书馆的阁楼是向研究生和博士生开放的,本科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到阁楼上去读书了。那时候的阅读是一种集体阅读,集中在哲学、历史和文学方面。但小说我读的很少,读的比较多的是诗歌,苏联、欧美、中国内地与台湾的诗歌我都读。   
    对我影响大的经济学读物有两本,我接触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就是萨缪尔é?的《经济学》,而我也是凭借这本书进入新华社工作的。因为当时要考取新华分社,但新华社一般招人都会从实习生里选拔,而我没有在那里实习过,所以他们考我就是用萨缪尔é?的《经济学》,从此,我开始了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另外一本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曼昆的思想和他的创作技巧让我很着迷。至于其他经济类书籍,喜欢的是张五常的作品。当初读到他的《卖桔者言》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