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_李天道-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中午就买几个馒头充饥。邓廷桢脑子里不觉闪出一丝疑问:他怎么认识被告郑魁的呢?回衙后又仔细看了证词,就传讯证人馒头摊贩。以下辩辞选自邓廷桢智审馒头贩一案。

  辩词精选

  ……

  一进衙门,邓廷桢便开门见山,径直讯问:“你认识投毒杀人的郑魁吗?”

  卖馒头人回答:“认识。”

  邓廷桢:“怎么认识的呢?”

  卖馒头人:“卖馒头时认识的。”

  邓廷桢:“郑魁从你这里买过几次馒头?”

  卖馒头人:“买过……一次。”

  邓廷桢:“你一天能卖多少馒头?”

  卖馒头人:“三四百个。”

  邓廷桢:“一个人大约买几个馒头?”

  卖馒头人:“三四个。”

  邓廷桢:“那么你每天要接待百十多个买主,是吗?”

  卖馒头人:“是的。”

  邓廷桢:“每个买馒头的人,你都问他姓名,认识他的面貌吗?”

  卖馒头人:“不,小的只管做买卖,不问买者姓名。”

  邓廷桢:“那么,你怎么知道郑魁的姓名呢?”

  “……”卖馒头的人无法回答。

  邓廷桢:“怎么记住了他的相貌呢?”

  “……”卖馒头的人张口结舌。

  邓廷桢:“他买馒头的日期,你怎么记得那么清楚呢?”

  “……”卖馒头人支吾良久,最后只好说了实话:“我并不认识郑魁,也记不清他什么时候买过我的馒头,是衙役找我说,那郑魁买了我的馒头,毒死人命,本人已经招供,让我出个证明。他连懵带吓,我就糊里糊涂地当了这个证人。”

  邓廷桢又传唤其他证人,经过重新审核,左邻右舍的证词也是衙役用同样办法获得的。只有药铺掌柜的证词属实。但是郑魁买砒霜是用来毒死家中老鼠的,与死者无关。后来终于查清,死者是因为狂犬症复发致死,死后嘴唇发青,形似中毒,原办案人将与死者生前有过纠纷的郑魁罗织成罪,差役又制造了大量伪证,所以才造成这一冤案。

  妙语佳言

  每个买馒头的人,你都问他姓名,认识他的面貌吗?

  论辩技巧

  在复审这一冤案的过程中,邓廷桢抓住卖馒头人作为突破口,巧设陷阱,投石探路,步步深入,最终得以揭露矛盾,查清原由,终使冤案昭雪。

  巧设陷阱,就是摆出某一问题,让对方按照你的思路回答问题或发表看法,设法让他自陷罗网,落入陷阱,逼其就范。投石探路,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试探性前进的意思。论辩中使用此法,是想得到对方确切的实际动态实际情况或论辩实力,如论点、方法、技巧等高明与否。而揭露矛盾的特点是,在论辩过程中,揭露对方自相矛盾的情况,使对方的议论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而不能自拔,从而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这种方法也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的方法。

  邓廷桢在审阅案卷对其他证据没啥疑问,惟独觉得卖馒头者和邻居妇人的证言,暗藏蹊跷。

  因为他心中琢磨,卖馒头者所光顾的顾客很多,卖者怎能记住认识被告郑魁的呢?而且他还特意于一天中午上街了解馒头的销售情况,发现卖馒头的人应接不暇,因此,他断定卖馒头者决不可能认识郑魁,于是,他决定从卖馒头者的馒头数量入手,以此为突破口来审理此案。一开庭,邓廷桢开门见山,径直讯问:“你认识投毒杀人的郑魁吗?”然后,就马上胸有成竹地过渡到自己早已布置好的陷阱:“怎么认识的呢?”“郑魁从你这里买过几次馒头?”“你一天能卖多少馒头?”等等,从“馒头数量”入手,使对方不知不觉地跟着自己的思维走,落入了自己的圈套。

  在询问卖馒头人时,邓廷桢讲究审讯艺术,步步深入:“你认识投毒杀人的郑魁吗?——怎么认识的呢?——郑魁从你这里买过几次馒头?——你一天能卖多少馒头?——一个人大约买几个馒头?——那么你每天要接待百十多个买主,是吗?——每个买馒头的人,你都问他姓名,认识他的面貌吗?”到了关键的地方再用揭露矛盾法,连提三问:“那么,你怎么知道郑魁的姓名呢?”“怎么记住了他的相貌呢?”“他买馒头的日期,你怎么记得那么清楚呢?”卖馒头人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先是“无法回答”,再是“张口结舌”,最后只好说了实话。抓住这一突破口,邓廷桢乘胜追击,各个击破,查清原由,真相大白,终使冤案昭雪。

  相关链接

  道光六年邓廷桢开始做安徽巡抚,虽然当时年已五十但意气犹存,几年下来政绩显着,百姓也多拍手称赞。然而却有一条没有做好,那就是在禁止鸦片一条上没有搞好,邓廷桢开始也曾试图从各个方面来实施对鸦片的禁绝,但没有成效。时间长了,实在无能为力,也就对贩卖吸食鸦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专心去忙别的民事了,并取得了不少成绩。邓廷桢自己也怡然自得起来。就这样,几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然而不知何时,巡抚衙门外多了一个乞丐模样衣衫褴褛的人,这人却又不同于乞丐,他不要饭,却喜欢唱莲花落,且改了词,不只在众人面前唱,且喜好在巡抚大人出衙时唱。起初邓廷桢并没在意,他要唱就随便他唱,并不理会他。时间长了邓廷桢也记住了几句词,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这句:“穷了酒家富了谁”,邓廷桢无事,便琢磨起这句来,琢磨着这句似乎很有深意,但总是有疑惑,且他记得那人每次唱到这句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加重口气,眼睛也总是有意无意朝他瞟去。

  一日,邓廷桢刚出衙门,就见那人又在外面,众人也不像往日那样围着他瞅,邓廷桢就走上前去,问道:“你经常这样唱,众人都不愿听了。”那衣衫褴褛的人并不回答,只是好像自言自语地说:“有心人听了自然有用,无心人听了自然无用。”说完扬长而去。这夜,邓廷桢正看着关于禁鸦片的一份禁令,又想到白天那人所说的话,似有所悟,就连忙派人把那人找来,待之如上宾,向他讨教此事。以往皇上虽屡下诏书,通令全国严禁鸦片,邓廷桢只是认为禁鸦片目的只在于不使民羸士弱,至于白银流失也不多,无足轻重。然而请教那人以后才知道,白银流失过重,照此下去几年以后国库必然空虚,财政必然危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过后邓廷桢感慨不已,于是励精图治整治鸦片,虽没取得多大成效,但已是尽心尽力了。此后深信人不可貌相.待那人更加殷勤,而且后来还知道那人是陈鸿墀,本来也是进士出身,做过几年官,但是由于性情随便,不喜受约束,就辞了官职,过起浪荡的生活。邓廷桢听后,更加客气,以礼相待,并要招为慕僚,被拒绝了,邓廷桢见他比自己小不了几岁,就对他以弟相称,结为知己。
。 txtMt…x…t_小_说天堂



第29章 让我九州大地充满勃勃生机


  康有为

  1898年

  背景导航

  康有为(1858…1927),近代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出身于士宦家庭。他早年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在龚自珍、魏源以来“今文派”经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新学”的影响下,不断讲学、着书,成为19世纪后期中国政治学术界一上着名的思想家和活动家。曾任工部主事。他先后七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公车上收”最为有名。他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生《强学报》,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其后他思想日趋保守,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其诗歌想象奇特,辞采瑰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代表诗篇《出都留别诸公》五首,对国家危亡的命运,表现得十分关切,意气豪迈。其政论文打破传统战文程式,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的先路。主要着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南海先生诗集》等。

  1898年1月,即光绪二十四年正月,总理衙门根据光绪帝“酌核办理”的上谕,召康有为到总理衙门问话。正月初三下午,康有为来到总理衙门接受询问,参加问话的大臣有:北洋大臣李鸿章、总理衙门行走翁同、兵部尚书荣禄、刑部尚书廖寿恒、启部左侍郎张荫桓等人。出席问话的五大臣中,李鸿章与荣禄是坚决反对变动的顽固分子,张荫桓倾向变法,但因有事中途退席。翁同与廖寿恒在原则上也赞成变法,因此对康有为很感兴趣。这五大臣在总理衙门接见外国公使的西花厅延见了康有为,表面上对康有为“以宾礼相待”,实则展开了一场维新与守旧的大论战,这场大战一直从午后三点持续到黄昏时刻。

  以下辩辞即辩辞精选……

  “祖宗之法不能变!”问话一开始,荣禄突然大声说。

  康有为并没有被吓退,他从容道:“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今日祖宗之地已经不能守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呢?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中南海西花厅,现成成了办外交的总理衙门,这不是祖宗之法所没有的吗?这都是因时制宜,时势逼迫我们不得不这样做啊!”

  听了这一番话,翁同微微颔首,似表赞同,而李鸿章与荣禄等则颇不满,怀塔布率先发难,他也斜着眼说:“你也不要做出一副了不得的样子,变法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像办商务、开矿什么的,朝廷早就已实行多少年了!”

  对此,康有为似早有准备,一句话就回了过去:“那叫‘变事’,而不是‘变法’!”

  “那你说,改变成法应当如何入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