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在主题上不像我们反复纠缠那么深沉的东西,他就拍两个人。他们不想大,这是不同的思维习惯。所以我觉得你要拍小不拍大,主题也是求小不求大,然后用重复的手法去仔细地考虑所有场景、所有人物以及所有的声音设计、音乐设计,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向童年的往事推进,就是这个味道。就是要有《小城之春》里面女孩子不断走来走去那种镜头的重复,但你这个要有联想,内含要更丰富。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txt电子书下载
这个《茉莉花》很好听,歌词也好,这首歌有很深的怀旧感,这个感觉不光是上年纪的人有,青年人有时候也挺有怀旧感。你的故事也是很有怀旧感的,旧故事多生动,你干脆就很怀旧。我认为《茉莉花》就成为影片的一个主旋律,你连作曲的方向都有了。我觉得新故事没意思,主要是太商业了。今天这个时代,咱们一切都在模仿和借鉴西方,老的东西和新的东西都混合在时髦的潮流中交替,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
在这个三段故事中你要特别注意影像的历史感。你先把结构拉出来,把东西往里排,再有意地破一下完全的重复,看看最后是一个什么结果,什么感觉。在能够审查通过的前提下看看你最后能往哪儿走,找一个你能接受的。所以故事结尾不是一个简单的光明或黑暗的问题。如果你用重复的手法,就是定好内容,下死任务,大家打攻坚战,在两个女人之间找重复的东西,一定要有的重复。就吃喝拉撒睡就能拍五场戏,睡觉有一场,吃喝要有一场,上下楼有一场,吵架有一场,有一天是拂袖而去,每一个故事中都有两天不回家的戏,回来之后大吵一通,戏都往这儿靠,这就是重复。但三个故事的重复中有区别,还要在重复中寻求变化,所谓时过境迁,场景一样,但是时代变了。所以不回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点。这样的话,你的戏都是现成的,不能乱想,似曾相识。如果不重复的话,你就没有头绪,你不知道从哪儿想,这两个女人的戏从哪儿来。一个演员演三个人物,很难找到区分的点,现在完全是相同的点,它们的区别就很容易找到。找到区分的点,演员就很容易演出不一样来,我觉得是有基础的。
母女间的心理动作
我认为你更重要的是重复母女间的关系,不要把她们跟男人的关系变得那么重要,那只是她俩的一个背景,故事都是通过母女间的戏来折射她和男人的关系。片子的第一主角应该是女儿,她的世界是两部分组成的,出去谈恋爱是一部分,回到家是另一部分。现在这两个人物当中,老太太这个人物的点好找,也很容易找到她的动机,她就是担心女儿受男人的骗,不断地发表自己对男人的看法,想干涉女儿的婚恋,希望女儿照她说的去做。反过来,女儿对她妈的关系也要找一个点,如果镜头多数是在家里的话,她对她妈的心理动作应该是第一位的,而在外面对工作和对那个男人的心理动作是第二位的,从镜头的视点出发是第二位的。不管外部世界多么精彩,女孩每天回到家多数时间是和她妈在一起的,面对她妈的时间一定多于面对那个男人的时间,这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表现出母女之间与她和男人和外部之间的关系。当然年轻人的心态是事业的召唤为第一位,但我们不以此为主要内容。
所以你现在要在战略上调整一下。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她妈对女儿有一堆想法,而女儿对她妈却没有想法。女孩对她妈没有心理动作,这样你这个女一号就是苍白的,就成一个道具了。因为只有互相有想法才能有矛盾,才能产生对策,一个想法能拍一部电影。所以你们要总结一下,一定要找到这个女孩突出的心理动作。不管她对她妈是爱是恨,或者爱恨相交,必须让她对她妈从头到尾有一个明确的、强烈的心理动作,这样她俩才能有戏。这样你的结尾不管是她妈死了、房子拆了、那张唱片踩碎了,还是她把唱片再粘起来,再听起来,随便什么动作:不管是无奈的、失落的、惆怅的,还是痛苦的、深情的,随便什么情绪,都会很精彩,都会令人感动的。比如说房子被人拆了,老唱片本来就已经断裂了,结果工人不小心又踩成了碎片。你就能看到那个女孩子拿透明胶带仔细地粘那张唱片,用了整整一晚上。粘好以后,在她妈的唱机上放。女孩在老太太生前从来没认真听过这个唱片,她和她妈打了一辈子,现在老太太死了,家里的房子也没了。这时候《茉莉花》的音乐已经不完整了,音都不准了,老跳音,在这首残破的《茉莉花》音乐声中,她流露出对妈的一种血缘之亲,一种骨肉亲情,会很感人。我主张你要用爱来做收场,不要拿仇恨做收场。
侯:我是想写爱。
因为这个母亲是一个悲剧人物,她没有责任。我主张最后要符合大部分观众的情感标准,虽然她始终觉得她母亲讨厌极了,但毕竟是她的母亲。亲人间的恨再怎么样也不同于敌意。女孩对她妈的想法和情感,也许从来不当面表露出来,甚至连细小的动作都不表露,但到最后一下子没机会了,她母亲去世了,留下了那个唱片和唱机。她家老房子拆了后,女孩搬进新居结婚了。一天她收拾新房间,突然拿出老唱片来听这个《茉莉花》,这就是很微妙的情感。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花(16)
三种画外音方法
还有一个手法可以借鉴,就是画外音,我觉得可以用这个女孩的画外音。它也可以用重复的方法,都是“我”,但三个“我”是三个不同的人,讲述的对象是我、我妈和我姥姥。第一个故事的画外音就是“第一个我”的旁述,讲我和我妈;第二个故事是“第二个我”的旁述,讲我和我妈我爸;第三个故事是“第三个我”的旁述,讲我和我姥姥。第一个“我”跟第二个“我”以及第二个和第三个都不是同一个“我”。这是第一种方法。
侯:这种方法好处是既能体现出重复的意思,还可以跟演员转换角色同步。
第二种方法是不重复“我”,而把“我”定在某一个点上,你可以搁在中间,用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讲述我妈、我姥姥和我女儿,这样也很好玩。比如第一个故事中我还没出生呢,我在讲述我妈和我爸的故事,我妈怎么回事,我爸怎么回事,是过去时的叙述。因为第一个故事很完整,画外音要简单一点,只作辅助手段,或者说可有可无。但因为这是你的结构方法,为了统一后面的风格而让它存在的,只是不要让它破坏第一个故事的完整性,不要画蛇添足就完了。到了第二第三个故事时,尤其是镜头拍内心的时候,画外音就可以很好地表达一些东西。我觉得第二第三个故事中很多情况下需要画外音,很多戏要跳出来虚处理,要用沉默收场,这时候尤其需要画外音。都是用定点的“我”(第二个女孩)的角度,第一个故事是我爸我妈,第二个故事是我和我妈,第三个故事是我和我姥姥。这种画外音也构成了一条血脉关系,把三代人的三个故事串起来了。
侯:这样结尾不是第一人称,好像就不太好了。
那就把“我”定在最后往前数,第一个是我姥姥,第二个是我妈,第三个是我。第一第二都是旁述,第三个故事是自述,这个手段对第三个故事的表述有好处,是我自己表达我自己。
侯:第一个故事是说我姥姥年轻的时候。这个“我”是第三个,是最后一个“我”。
第一第二个故事都是猜测,因为“我”不是我妈,也不是我姥姥,我在估计我姥姥和我妈那个时候的情况,就是这种心理角度。
侯:你觉得这一稿剧本在审查方面有什么问题?
你现在这个故事的结尾有点太灰暗了,我相信也许会要求你加强积极健康的向上性,尤其是第三个故事。对第一个故事应该没有什么要求,第二第三个是新社会的故事,也许你要有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感觉。你只要想拍这个电影你就要避免这一点,可能要相应的做些调整。你要想好到底改哪儿,怎么改,但我觉得这些调整对你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你的电影不是政治命题,所以这方面的改动对你不会产生致命伤。你的主题还是存在,你还是讲不同时代都要遇到的事。你这是少有的不受影响的故事,你集中精力把你的故事和人物关系写得够精彩就行了。
田壮壮剧本修改意见
我看了你的导演阐述,我觉得这个阐述写得挺好的。我觉得你已经想得很久了,实际上是你对女性的一个认识,或者是你这么多年观察的一个结果。我想提醒一点,你不要把它当做你拍戏的纯粹的理念。戏就是人物在命运中间的冲突,最重要的是人物的质感。
昨天晚上我通读完剧本以后,今天早上又重读了一下后两段。后两段其实不是苏童的问题或者张献的问题。我觉得问题就是今天的生活太平了,没有一段距离。其实人们对生活的认识经过一段距离以后再去反省它的时候,就像酿酒一样酿一段时间以后才醇才香。葡萄汁和葡萄酒都很好喝,今天的生活就是葡萄汁,特甜,特舒服,但是喝完就完了。葡萄酒就变成一种文化的积淀,你能够去品,能够回味,那里面能够有文化、有历史。第三段花的这段故事,实际上的的确确就有这样的问题。人们可能觉得你这个花不是今天的女性,有人会说花和前两个女性没有什么关系,问题是什么?因为没沉淀过。我们没有时间来总结今天女性一个大的脉络是什么,只能说新中国的女性从解放以后已经释放出来了,从夫权、道德、政治中释放出来了,但是她自己到底现在在社会中占有多大地位、多大主导?其实我们对今天的生活还没有一个概括,是混乱的。可是你看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一直到明清的时候你会觉得,封建对女人的束缚,缠足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