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孙玉石-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我得意地笑着说,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
  这是算《野草》里面中间的,不是最长的,也不是最短的一篇东西。很典型地说明了《野草》是什么样的作品。第一它很美,它跟那种一般的记一个风景,记一个故事不太一样,是讲一种自己的内心的情绪,内心的一些哲学的思考。这里边实际上讲一个被冻灭的一种热情,一种象征,究竟它象征一种那个时代人的一种精神?一种革命者的战斗的情绪还是一代人的追求者的灵魂?很难确定它,但是它毕竟跟黑暗势力,跟大车相对立的一个形象。它冻死了还要把他救出来,自己想用生命把他救出来。最后,死火一跃而起,把他带上来以后,他轧死了,而死火也同时同归于尽。但是他就在自己的死前,还看到大车掉到冰谷里边,为一种黑暗的腐朽的势力的一种毁灭而快意而高兴。就是这样一种情绪这样一种思考,他把他熔铸在一个很美丽的形象的世界里边。
  前几天在《北京晚报》上有一篇文章我谈中国新诗现状的一个随想。里边引了上海的一个教授,王晓明教授说的一段话,他说“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粗鄙了。”我这个文章讲的是新诗怎么在民族精神提升里面地介入。我们的物质的发达和精神的贫乏,这个中间的不平衡现在越来越严重,民族素质的提高成为一个最尖锐的课题。二十多年前,我从外边讲学回来,人家问那个国家怎么样?跟我们差多远?我说物质上、生产上、科技三十年二十年总可以赶上一些。但是从民族素质来讲,起码要五十年甚至上百年,如果不抓的话,还很难说能赶得上。现在看来好多东西他们有的我们有了,他们没有的我们也有了。二三十年是可以赶上的,但是一个民族素质,一个民族精神的提高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王晓明的文章里讲“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粗鄙了。除了金钱和时尚,别的都没有兴趣,不读诗歌,不习惯沉思,不读那些深奥的东西。稍微抽象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明白,甚至迎面遇上了美妙的事物,他都毫无感觉。这样的精神和生活状态,在今天的社会中非常普遍。”我觉得提这个问题是很好的,北大一个教授袁明教授说,现在面临着一个提高民族精神高度的问题,其中对这一类的作品的理解,也是我们的一种鉴赏能力的提高。这是关于《野草》的第一个问题我就简单说到这儿。
  第二个问题,我讲讲《野草》的生命哲学。过去我的现代文学的老师叫章川岛,是鲁迅的学生,也是鲁迅最密切的朋友之一,是《语丝》杂志的创办者。他曾经告诉我,他常常去鲁迅家里取写好的《野草》的稿子,很幸运的是《野草》的各篇的第一个读者。但是对《野草》的许多篇读起来觉得很美,可是大多数都看不懂。这种作品的接受情况,透露了一个消息:《野草》区别于鲁迅其他创作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它隐藏着那种深邃的哲理性。我们看《阿Q正传》,看《祝福》。阿Q的形象,祥林嫂的形象,大体上我们可以理解。当然要深刻地去分析它,那还要很多工夫。但是大体的故事,大体的情节,大体的主要思想,都可以把握。但是给你一篇《野草》的东西,比如刚才《死火》你看一遍开始可能就不知道什么意思。那种隐藏的深邃的哲理性和传达的象征性,今天我讲这两个问题就是读《野草》的关键。这里先讲一下哲理性。
  这种哲理性有时候是浅层次的,有时候是深层次的,比如说1919年在北京有一个《国民公报》是孙伏园也是鲁迅的学生和朋友,拉的很多稿子。鲁迅在那儿连续登载八九篇叫《自言自语》,里边有一篇就讲“螃蟹”,题目就叫《螃蟹》。一个老螃蟹要脱壳了,它到处在沙滩上爬来爬去,碰到另外一个螃蟹说你做什么?它说我要脱壳。它说我可以帮助你。它说不要,你到我的窝里去我帮你脱壳,它说我不去,它说你怕什么呢?它说怕的就是你。大概就这么一个小的故事,中间还有一些语言,这就是一个寓言式的散文诗,这一组自言自语的散文诗,寓言式的。大体上通过这样一个螃蟹的脱壳,它不愿意,它最怕的不是外来的敌人,而是自己的同伙。他实际上要传达的这样一个哲理,这样一个思想。在“五四”新旧文化的斗争里边,最怕的是自己阵营里边,这就是他的思想。但是这个思想我们通过故事,一个构思的寓言的故事,比较浅的故事可以懂。
  但是另外一篇东西,就是这里有一篇《自言自语》里边的叫《火的冰》,就是刚才讲的《死火》那个《火的冰》。实际上1919年鲁迅写的这个短文,短的小散文诗,到了1924年,1925年他就把它扩大成一幅大油画,叫《死火》。那么这个《火的冰》是这样的,“流动的火是熔化的珊瑚吗?中间有些绿白像珊瑚的心,浑身通红像珊瑚的肉。外层带些黑,是珊瑚礁了,好是好呵,可惜拿来要烫手。遇着说不出的冷,火便结成了冰了。中间有些绿白,像珊瑚的心,浑身通红像珊瑚的肉。外层带些黑,也还是珊瑚礁了,好是好呵!可是拿了便要火烫一般的冰手。火的冰,人们没奈何它,它自己也苦吗?唉,火的冰!唉,火的冰的人!”整个是结束了。
  两篇,先读后边的,现在再读最早的这个,1919年写的和1925年写的。那么差了五六年,就是一个小的素描和大幅油画关系。构思的基本的东西,在《火的冰》里边这个意象已经有了。但是这个层次就跟刚才讲“螃蟹”的故事就不太一样了。它就有一种独特的意象和一种氛围的构造,而造成一种幽深性,你不大好把握《火的冰》是什么意思。《螃蟹》里边怕的就是你,你可以理解那个故事它的意思。这个就不知道讲什么,是歌颂一种革命者,被突然地冷,变成一个火的冰了。但是看了许寿山先生说鲁迅是一个内冷外热的人,鲁迅的性格是内冷外热,也可以讲这是讲鲁迅自己。像辛亥革命前,在日本的时候充满了热情,参加了推翻满清的运动,进行思想宣传。但是突然遇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这样一系列的东西。他整个的热情被压下去了,是不是他自己内心的两种声音?一个火的冰的人,热情被冻结了。“哎!火的冰。哎! 火的冰的人。”还是呼唤一种被冻灭的热情重新燃烧。所以这两个我们就说他有一些散文诗,是有一种浅层次的,一种是深层的。而我们讲的这部分散文诗,《野草》里边的,多数是一种独语式的,靠一种构思,各种各样的一种故事氛围、情节。然后呢,暗示了一个深层的一些哲理。这种哲理的追求,鲁迅是很自觉的,深层传达哲理性的追求,人生哲理的追求。
  这里很有趣的一条材料,材料是什么呢?鲁迅《野草》在《语丝》上刚刚发了11篇,经常出入鲁迅家里,并且是《语丝》的同仁也跟鲁迅是很好的朋友,叫章衣萍。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记述说:鲁迅先生的后园养了三只鸡,这三只鸡自然是朝夕相聚,应该是相亲相爱的了。然而也时常争斗,我亲眼看过的。“鸡们斗起来了。”我从窗上看去,对鲁迅先生说。“这种争斗我看得够了,由他去罢!”鲁迅先生说。“由他去罢!”是鲁迅先生对于一切无聊行为的愤慨态度。我却不能这样,我不能瞧着鸡们的争斗,因为“我不愿意!”其实,“我不愿意”也是鲁迅先生一种对于无聊行为的反抗态度。《野草》上明明地说着,然而人们都说“不懂得”。我也不敢真说懂得,对于鲁迅先生的《野草》。鲁迅先生自己却明白地告诉过我,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所以这段非常生活化的叙述,应该是可信的,在无意之中,给我们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第一个是读者的反映,对鲁迅先生的《野草》,人们普遍的都说不懂得,后来的川岛告诉我不懂得的。那么当时的文章就说,人们都说不懂得的,一个是作者直白,他的哲学也就是鲁迅说我的哲学都包括在我的《野草》里边了,这个直白非常重要。所以由这个可以看到鲁迅是毫不遮蔽的,他对于《野草》是一种生命哲学的承担。里边要传达自己的一些哲学思考,一种比一般的思想主题更升华一些的这种思想的思考。这种意图他一点也不掩饰。
  下边我们就看看鲁迅是怎么做的。因为《野草》大多数针对不同缘由,它都是针对不同的事情或者不同的感触,触发他的,各自独立写成一种小感触。并非是系统结构的、一气呵成的这种完整性的抒情作品。所以它里边传达的所谓哲学很难说有一种什么统一不变的,这样一种内涵。就是一贯的内在逻辑很统一的内涵,可以笼罩全书的支配性的一种主题或者命题。如果提出几个影响比较大的方面,大家还是可以承认这样一种客观事实。今天就讲这样几个方面,结合作品,简单讲几个。
  一个是韧性战斗的这种哲学;一个是反抗绝望的一种哲学;一个是向麻木复仇的哲学。所以我们在研究《野草》里边越来越感觉到,你想走近鲁迅的心灵吗?你想走近鲁迅的深层世界吗?那么不一定看别的东西,比起看杂文、比起看小说里,你多读几遍《野草》,就更能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的最深的东西。是一个窗口,是看鲁迅灵魂的窗口《野草》。
  先讲韧性战斗的哲学。鲁迅基于改革中国社会艰难性的深刻了解。他说中国这个大染缸,你稍微改变一下就非常艰难。哪怕你挪动一个书桌,都要流血。《野草》里有一篇东西就是《聪明人 傻子和奴才》要开个窗子,不行。最后把墙砸了,行了。非常艰苦,要改变一种东西。鲁迅对中国社会改革的艰难,艰难性了解的深刻,对于“五四”以来的青年,那种抗争的过分乐观、过分急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