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富岸允帧2换嵯窭鲜σ谎咸喜痪馗憬馐驼飧龃适鞘裁匆馑迹舷挛目贾ぃ泶锸鞘裁此枷耄飧鼍渥佑Ω迷趺炊粒谀母龅胤蕉暇洹N也桓憬舱庑〢BC的问题,我要看你值不值得我跟你讲。我非常简练地画龙点睛般地说很简短的几句话,你必须听懂,你听得懂我才能跟你谈下去。要是你茫然不知,瞪着眼睛说的啥呀,听不懂呀,对不起,我不跟你谈了。玄学辩论中就有这样一种玄妙、灵动、潇洒、从容而又精致、清俊,一种比较简练,比较含蓄,点到为止,它是这么一种风格。所以这么一种简淡清俊,这样一种风格对于后世中国古典美学,对于神韵在文艺创造和文艺欣赏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来到了唐代,我们的理论家们讲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语言不可能把一切都穷尽,我不可能什么都跟你说得一清二楚,你自己去悟,很重要,有悟的。玄学讨论者就讲究这个“悟”字,一定要悟,所以尽管我一再强调玄学不是美学,我不赞成把玄学直接当成美学,我觉得这样讲依据不足。但是魏晋玄学对魏晋美学的影响,对魏晋美学中神韵这个概念的发育的影响,我觉得有这么三个方面。思想观念、基本命题作为内容作为内在的它的一个核心。另外就是简淡的风格,三个方面还是很有影响的。
具体来说,我觉得神韵它的欣赏和培育,在这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我来概括一下的话,我觉得大概有这么几句话。第一它兴起的基础就是魏晋士人他们觉醒的生命意识,以及在这种生命意识觉醒之后的欣赏态度。这算第一条。我前面已经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认为是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历史或者说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解放时期。多少有点类似于先秦的百家争鸣,但是你把先秦的百家争鸣和魏晋名士他们这种玄学玄谈,他们的这种魏晋风度,把这两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他们用力的不同方面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的区别,先秦主要是入世,知识分子在那个地方想,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天下怎样才能治理好。老百姓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不至于动荡。人应该怎样,社会大众应该怎样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大致来说就是这样一些问题,基本上是入世的。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知识分子仍然在想自己的问题,仍然在使用自己的表述,但是这时他们关心的,我认为主要的不再是拯救社会而是要拯救自身。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当时社会上的直接的政治压迫。魏晋时期,我们前面讲的一些例子,大家会感觉魏晋读书人活得很潇洒,很放荡,很从容,是这样的。但为什么会这样?读书人其实不太愿意这样的。我们中国的读书人,他真正愿意的是想在社会、在政治、在国家民族在这方面做一点事情,很有责任感,很有入世精神的。“达者兼济天下”这是他真正想实现的人生梦想。但是,东汉末年以来他们发觉做这一点危险太大了,动不动会有杀身之祸,所以大家不敢直截了当地对社会政治,对实际事物发表意见。怎么办?总是要发言的,知识分子长了嘴总是要说话。那么实际的这种问题,我不敢说,怕惹来杀身之祸,就来谈一些玄的问题吧,可以远祸的问题。我不去谈论实际的问题,我来谈宇宙、自然,谈人的生命,谈这么一些东西,哲学的,谈这么一些东西。所以,这么一些知识分子人生态度的基本变化,就体现出来了对个体生命的一种重新认识,拯救自我,努力方向已经有所不同了。好,我发现,原来一个人要活得有滋有味,他要活得快乐,要活得不担惊受怕,其实他可以从政治漩涡脱身而出。我突然发现这一点,我可以到这种玄理之中,到《老庄》讨论,《周易》讨论的那些问题中,我来找我的精神寄托。他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块天地,那么他就一头扎了进去,这种对超越实际政治,实际社会层面的哲学命题的探讨,在当时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一个就是我前面讲的这种散文体日常对话的,大家论辩的这种清谈、讨论这种形式。另外一种形式就是中国读书人已经成为他们习惯的做诗。做什么诗?一刚开始做的就是所谓的玄言诗,对于玄言诗,我们文学史上历来评价不高的,像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才略》篇中就嘲笑过玄言诗,刘勰本人也是魏晋中人,他就看到玄言诗的毛病。评典似道德论,读起来跟《老子》的五千言一样,“质朴无文”不喜欢的。玄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延续的时间不很长,但是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当时一些非常厉害的人物,书法家、诗人、名士、理论家,大量的人写过玄言诗,来的快也去得快。但是为什么我重视玄言诗?现在也有很多学者也相当重视这个东西了,为什么要重视它?它用这种直白的形式,这种在语言技巧,在诗歌创作的那种形式要求上,它很不讲究,为什么我们还要重视它?就是因为它传达出来了一种在宇宙关系中,体悟把握人的生命存在。在有了这样一种发现之后的那种恍然大悟,它传达的是这个。我们大家读读玄言诗,比如我吟两句不算是典型的玄言诗,但是带有玄言诗意味的两句,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诗》我吟它里面的两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它不是典型的玄言诗,但是体会出来了,我不必再在这个政治泥潭里面打滚了,外面有一个更大的天地,宇宙之间更有我“飞翔”的余地。一旦发现了这一点,当时的读书人有了这么一种发现的惊喜,所以第一步他顾不上字斟句酌,怎么样把它变成美好的诗歌,他来不及了。就像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一样,一个老朋友多年没见,和你家里头好长时间不通音信了。现在突然有了一个机会,你见到了一个老友,见到了故乡的一个亲人,和家里面恢复联系了,这个时候你表达你那种急切的心情。你顾不上在文字上,在技巧上做什么推敲,首先就是要说出来,把心头的狂喜,这种发现之后的那种激动,把它说出来。我觉得玄言诗的实质就是这种说出来,还顾不上去考虑怎样说,他还沉不下心来。而且你可以说玄言诗它缺乏文采,但是你不能说它虚假。它一点都不虚假,它是每一个写这种诗歌的人,他自己那种有悟于心,我本人真切的实在的,没有任何外在束缚的,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一个全新的自我。所以作为诗歌来讲玄言诗不成功,但是作为生命意识的觉醒,作为人在这个外在世界之中,在政治以外的一片天地之中,人发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有了这种人生体悟,从这一点来讲,玄言诗是很有它的价值的。所以它也就顺理成章地导出来了随后的山水诗。这里面我觉得有几个因素我们大家要考虑。就是从玄言诗到山水诗,读过中国文学史的同学们都知道,玄言诗很短暂,紧接着就出现了谢灵运、谢眺、鲍照,最后是陶渊明。出现了一批非常杰出的山水诗人,从玄言诗到山水诗是诗歌史上本身的一种过渡。但是我们要注意,我认为它是一种转折,是一种转机,而不是全盘抛弃。不是说,有了山水诗的出现之后,这些山水诗人对玄言诗里面所表达的,发现有悟于心。那种兴奋激动就根本瞧不起了,就一点都不要了,不是这样。实事求是地讲,在优秀的山水诗歌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这种玄谈、玄理、生命意识、宇宙、天地,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神韵的存在,真的可以看到的。这里面,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这里面我想主要提两个因素,一个就是南朝,因为山水诗的出现主要是南北朝的南朝,主要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南朝的这些读书人,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他们当时是庄园经济,在一个山坡、丘陵,建一个庄园,住在这里头,桃李茂密,桐竹成荫、华楼迥榭、临眺之美。当时的文献上有这么四句话的记载。多少有点像什么呢,我个人感觉有一点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没有进洞之前描绘的那个地方,江南的一片山水,读书人们,他们的庄园经济就处在这么一个环境之中。自己住的周围,自己放目远眺看到的,全是这样很优美的自然环境,这是第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的,如果像是后来的元、明、清,像市民经济或者初步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住在一种很拥挤的城市里头的话,我觉得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大家住得比较分散,大自然很开阔,生态没有被破坏,自然环境很优美。居住之美、临眺之美,《世说新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当时的出游之风,不但住在优美的庄园里头,还要经常出去走一走,干嘛呢?很重要就是和当时一些高僧,东汉末年,佛教已经开始传入中国,当然不普及,远远不像唐代那么普及。当时差远了,但是已经传入中国了,已经有了这么一些宣讲佛家教义的一些高僧。这些读书人要和他们交往,为什么交往?还是跟玄学有关系,听这些高僧们谈谈佛教、佛理,他觉得也是一种人生体悟,也非常有启发。而这些高僧住在什么地方?都住在一些荒山野岭,山里面搭一个草庵子。不像后来的寺庙那么阔气,随便结一个草庵子,搭一个很一般的木房子,高僧就住在那里。这些读书人要找他们玩儿,跟他们聊天,经常出去走一走。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我把它称之为“以玄对山水”到“以美对山水”,我把它称之为是这么一种变化。刚开始在这些读书人的眼前,他也能看到山水的。他对政治不感兴趣了,政治他害怕了,那么他关注的肯定是大自然。但是这个时候大自然对他来说还是一个全身远祸之地。我在山水景色之中,我来体会宇宙、自然的那种内在的启发,我来体会这个东西。以哲学的眼光,哲学的心态来面对自然山水,这就是“以玄对山水”。但是“以玄对山水”,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