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牛方法论: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了。”
  蒙牛有一段自创的“文化名言”(2003年):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态圈,同时,企业和企业又合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生态圈。未来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点对点的竞争”,而是一个生态圈与另一个生态圈的“面对面的竞争”。
  2007年,马云先生参观蒙牛后,把这段话称作蒙牛文化的“第一号”。
  老牛感言:
  创业天条:“异心圆”变“同心圆”
  2007年,有网友通过博客向牛根生提问:
  在这里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对于目前有想法的年轻人,您能给他们什么好的建议吗,如何突破一些屏障,创业成功?
  牛根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回答了这个问题——
  您问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没有答案,也可以说有无穷个答案。
  我在这里只提一条参考意见,我把它称作“创业天条”:“异心圆”变“同心圆”。
  这世上的企业,最初成立的时候情况其实都差不多,几个小兄弟,几条破枪,每个人总共也发不了几发子弹,就和正规军干上了。
  可是,这后面的差距逐渐就扩大了,有的人越干声势越大,有的人越干动静越小。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很有共性,那就是“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企业的第一个战利品,也许只不过是锅盖大的一块蛋糕。可是,这第一块蛋糕的分割却很有学问。假如领头的将军切走五分之四,只给冲锋陷阵的众弟兄留下五分之一,你说下一次这个仗还怎么打?有的人抱怨,有的人怠工,有的人想走,有的人说闲话,这第二仗还没开打呢,人心就先散了一半。
  所以,古人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佛经也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世界上挣了钱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精明人”,一种是“聪明人”。“精明人”竭泽而渔,企业第一次挣了一百万,80%归自己,然后他的手下受到沉重打击,结果第二次挣回来的就只有八十万。“聪明人”放水养鱼,他第一次挣了一百万,分出80%给手下人,结果,大家一努力,第二次挣回来的就是一千万!即使他这次把90%分给大家,自己拿到的也足有一百万。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大家打下的江山可能就是一个亿。再往后就是10个亿。这就叫多赢。独赢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少,多赢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多,所以,“精明人”挣小钱,“聪明人”赚大钱?“精明”与“聪明”,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创业者天生不是孤家寡人。一个不关心他人的人,没有资格把别人的命运与自己捆到一起。即使勉强捆到一起了,也是悲剧多于喜剧。(2007年7月)
  国夫感言:
  你是“盘古”吗
  “盘古开天”是写给所有创业者的最大“童话”。盘古的最大特点,在于他是与天地共生共荣的——“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那么,作为管理者的你,不管所在生态圈里是几个人,还是几万人,都要分清两个首要问题:
  谁是你共生的“天”?谁是你共荣的“地”?
  俗话说:“没有永恒的同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抓好利益分配这个“纲”,生态圈活力这个“目”也就自动张开。
  如何抓好利益分配这个“纲”?这里有两类“盘古”供你选择。
  一是“公平型盘古”。合法、合理、合情地分配好“公共奶酪”,该得就得,该失就失,该多就多,该少就少……其分配制度的精神与目标只有一个:“所拿的=该拿的”。盘古也是其中一分子,该拿的一分不少拿,不该拿的一分不多拿。
  二是“献身型盘古”。这种盘古具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而献身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登入“天堂”,属于鲁迅所说的“民族的脊梁”。在利益分配方面,他与“公平型盘古”有所同有所不同,共同点是对他人公平,不同点发生在自我分配上:“献身型盘古”往往把属于自己的奶酪分割一部分给别人——发生在“公共奶酪”分配阶段的少拿,叫牺牲;发生在“个人奶酪”支配阶段的捐赠,是奉献。
  国夫提出的“司机宪法”,阐明的是世界观问题;设喻的“盘古模式”,点拨的是方法论问题。
  

法则2:战略聚焦
  
  
  【原理(合成)】同样的光通量,凹透镜无所作为,凸透镜点燃熊熊大火。为什么?学问只在散与聚。
  老牛感言:
  一生只做一件事
  工作29年来,我只干了一件事:牛奶。
  在我们厂区,最大一块标语牌写的是:“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它时时提醒我们要进行战略聚焦。
  这8年来,无数的人向我“劝进”过,一会儿有人说这个产业好,一会儿又有人说那个产业好……面对一切诱惑,这一阶段我们坚守乳业,不为所动。
  不仅如此,就是在乳业里,我们也尽可能采取聚焦策略。刚开始那几年,我们只做六七个产品。2000年的时候,有一次去酒泉参观一家乳制品企业。在展览室里,陈列着四十多种产品,可谓琳琅满目!于是,随行的领导很不高兴地责怪我:“你们才做六七种。”我没说什么。等宾主双方在会议室里座谈的时候,酒泉的那位厂长喜滋滋地说:“去年我们销了5万多元,今年的发展态势非常好,计划做到48万元的销售额!”阿弥陀佛,他40多个产品全年才销48万元,我的六七个产品那时已经销到2个多亿了。接下来,轮到批评我的领导自觉难堪了。
  所以,做产品,最需要讲究的就是“优生优育”。生下鼠,哪怕一窝也不值钱;生下虎,哪怕一只也大有本事!滥生滥育,生得越多浪费越大!
  遍览六大洲,世界上大凡成功的企业,80%以上一业为主。在我们乳制品这个行当里,每个产品都有一个世界500强的巨匠在做,例如,牛奶有帕玛拉特,奶粉有阿拉&8226;福兹,酸奶有达能,冰淇淋有和路雪……你如果什么产品都想做,那么,就意味着你与很多个世界冠军在对打;对抗一个犹恐不胜,何况是对抗许多个专业化队友呢?
  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体育行业。试问在体育比赛上,射击、游泳、举重、滑冰、自由体操、篮球、足球、乒乓球,哪个世界冠军不是只做一个领域的项目?至今我还没听说过乒乓球冠军同时夺得举重第一,或者射击冠军同时拔得游泳头筹的案例。
  所以,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如果聚精会神只做一件事,做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东也想做,西也想做,不能做到专一、专注、专心、专业,那么,到头来,在每个领域都可能只是个二流角色,弄不好还会沦入三流、末流。
  迄今为止,做企业成功的招数很多,但有一条肯定屡验不爽:聚焦,聚焦,再聚焦!(2007年1月)
  国夫感言:
  战略三段论
  专业化与多元化,孰是孰非?众说纷纭。国夫认为,不妨采取“战略三段论”:种子多元化——核心专业化——再攀一座山。
  初段:在你尚无核心业务而处筛选业务阶段时,不妨多元化——培植若干“种子业务”,以发现哪个“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别忘了,老牛在创办蒙牛之前,是打算开“海鲜大排档”的,假设外力没去打破这一想法,又假设老牛跳进大排档便“从一而终”,那么,还会有横空出世的蒙牛吗?所以,在筛选业务阶段,倒是不应盲目专业化,而应多长几个心眼,以求“西方不亮东方亮”之效。
  中段:一旦选定核心业务,就应借鉴《孙子兵法》的精髓——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人生苦短,即便目不交睫、唯书是读,一天读完一本,30年也只能读一万本,还不及一个大型出版集团一年所出的书呢!所以,做把锥子吧,点式突破!
  尾段:假如你已经登上了一座山的最高峰,而且今后的事业将面临“使九分力,得一分高”的窘境,那么,你可以再攀一座山了(有限多元化),在这个新的山头上,你或许能够“使三分力,得七分高”呢!
  

法则3:全盲定律
  【原理(原创)】由于我们每个人的视野都是有限的,都不能穷尽所有,总有自
  己看不到的地方,因此,在决策中,大家全都是“盲人”,全都扮演着“盲人摸象”里的某个角色——只知其一其二,不知其三其四——从总裁到门卫,无一例外。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借助别人的眼睛来延长自己的“视线”。
  
  【案例1】“民意”是另一道“圣旨”
  据有关统计资料,1970年的全球500强,12年后的1982年就消失了1/3。美国兰德公司估计,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大企业,85%是由于企业家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决策失误,蒙牛在决策管理上提出了“全盲定律”。其决策方针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提任何意见,“民意”是另一道“圣旨”。
  2004年7月19日至8月19日,蒙牛举行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寻找短板,自我超越”大型方案征集活动,当时14个省市20多个生产基地的干部积极参与,组委会共收到1300多个竞赛方案,其中10个方案获得“最佳方案”大奖。本书作者国夫有幸参与了这一活动,并获得第一名。
  2006年,一项旨在“全员开脑”的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在全集团大规模展开。其中,常温液态奶本部仅两个月就收到了9000多条合理化建议。
  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大小决策均运行在科学的轨道上。有位作家说过,“如果你的火车行驶在错误的铁路上,那么,你所到达的每一个车站都是错误的”。反过来,如果选择了正确的决策轨道,所到达的每一个车站就应该都是正确的。
  
  【案例2】倾听“客户之声”
  2007年12月7日,蒙牛总部圆厅会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