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励志]不要为小事生气-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柱”。其中有一个不过三尺高的小铜像。那是一个跺脚捶胸、嚎啕大哭的娃娃,是公园里著名的“怒婴像”。    
  孩子高举着双手,抬起一只脚,仿佛正要狠狠地踢下去。尽管那只是个铜像,但却非常生动,好像能听到他的声音、感觉到他的颤抖。    
  他明明是在发怒,为什么还那么可爱呢?    
  或许由于他只是一个小娃娃吧!只是被激起了本能,点燃了人类最原始的怒火。    
  电影《活着》中,葛优在片中饰演的败家子,把全部家产都输光了。债主找上门,要败家子的老父签字,把房子让出来抵债。败家子的老父非常平静地看着借据说道:“本来嘛!欠债还钱。”然后冷静地签了字,把偌大的产业让给了债主。在一切事情办妥之后,老人在转身的瞬间脸色突然大变,浑身颤抖地追打自己的不孝子。    
  电影中的老人动了怒。他是在该发怒时动怒的,并且控制住自己没有当着外人的面发怒。老人的那种克制与冷静,让人感觉到了理智的威力。    
  只可惜,在这个世上,能有几个人可以把发怒的原则、对象和时间,分得如此清楚?    
  洛克菲勒刺激律师愤怒    
  不管他是平凡的人还是伟大的人都应该学会有原则地发怒。    
  有一次,洛克菲勒在某案件中受审时,因为在面对对方激情的询问时持平和的态度和做不动声色的答复,使他赢得了这场官司。那个质问的律师在态度上似乎明显地怀着恶意,如果洛克菲勒也发怒,本来也是人之常情,不过他太聪明了,没有那样鲁莽,而是有原则地发了怒。    
  “洛克菲勒先生,我要你把某日我写给你的那封信拿出来!”那律师用一种很粗暴的声音说。这封信是质问关于美孚石油公司的许多事情,而这些事件那个律师在法律上并无权利去质问。    
  “克菲勒先生,这封信是你接的吗?”法官问。    
  “我想是的,法官。”    
  “你回那封信了吗?”    
  “我想没有。”然后他又拿了许多别的信出来也照样宣读了。    
  “洛克菲勒先生,你说这些信件都是你接的吗?”    
  “我想是的,法官。”    
  “你说你没有回复那些信吗?”    
  “我想我没有,法官。”    
  “你为何不回复那些信呢?你认识我,不是吗?”那律师问。    
  “啊,当然,我从前是认识你的!”洛克菲勒所答复的这句话如此之明显,以致那律师气得差不多要发狂了。全庭寂静得毫无声息。而洛克菲勒坐在那里丝毫不移动一下。    
  不要因为别人发怒你便怒不可遏。要知道那正是你应当冷静的时候。芝加哥第一国家银行董事会会长维特摩亚说:“如果某人发怒,我总觉得对于我自己的地位反而有帮助。”如果你想要发怒的时候,便先想想这种爆发会发生什么影响。如果你晓得发怒必定会有损于你自己的利益,那么最好约束你自己。无论这种自制是怎样的吃力。如此说来,一个人永远都不可发怒吗?这也不然。有许多人就是对于这一点想错了。他们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发怒是不好的,于是结论以为一个人永远都不可发怒。这是错误的。那是因为我们容易误用愤怒,并不是我们就因此而永远不发怒。所以发怒应视时机,愤怒在人生中有一种很高的价值,用得得当就是很好的东西。    
  天才的大人物,曾经驾驭过别人,胜过一切阻碍其发展的力量,是靠的他那种大怒的脾气的帮助。热烈的情绪是包含着能力的。铁路大王喜尔先生就是一例。当他发怒的时候,一切的人都要躲避。他忍受不了那些无能的人;庸碌之徒必须躲开他。对于无能的人,包括懒惰的、无头脑的、特别是不可信任的,他的愤怒时常发出来。这些人在他到了狂风之前都各自赶紧躲避,于是他便安静下来。他对于努力的人,非常温和亲近;他们总遇不着他那愤怒的狂风,总不会听见他说一句粗语。    
  当你发怒的时候要记着这个原则:你是要做一件有目的的事。不可压制一切行为,因为压迫反而增加紧张,会令人受不了的。你要是做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就必须要有价值。约束愤怒并不是压迫愤怒,而是把愤怒导引为一种行动,以增进自己的事业。    
以理性代替冲动    
  极少数人有理智,多数人有眼睛。    
  ———查尔斯·丘吉尔    
  冲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潜意识的压抑,有时候因某些事情招惹了自己,一时的生气就会引起一时的冲动;另一类就是来自“神圣内我”,即无意识的智能及知识。现代人对冲动存在着许多的误解,他们大多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及“人有邪恶的天性”等观点出发,因此,来自内心的冲动被认为是违反理性、造成动乱或破坏人际和谐及社会秩序的根源。我们也常在社会新闻中看到这类消息:某人一时冲动,犯下大错,等恢复理智时为时已晚。    
  一般而言,理性思考是很好的习惯,能够帮助我们评估一些现实情况,采取一个有组织、有效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当理性运用过度,让人变得顾虑太多、内心充斥着害怕失败的恐惧以及失去自信、举棋不定时,理性会反过头来压抑我们内心情感的表达,令我们觉得不好意思,害怕被嘲笑、被拒绝。    
  此时,理性就应对表达情感的冲动让步。说出你现在内心的感受,只要你是出于善意、真诚及真实,就算被拒绝、被嘲笑又如何?至少你勇敢地表达过。你一定得树立这样的人生观,不然的话等你年老时,再想想你度过的一生,肯定会给自己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和懊悔。    
  理性还会时常压抑住你内心想与人沟通的那种冲动。    
  当我们感觉自身和别人存在着误解,或别人不顾你的感受,一再侵犯你的个人界限、令你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此时你的内心升起一股想和对方沟通的冲动,你会希望说清楚、讲明白,想去澄清误会,告诉对方事实并非如此。    
  但是,此时你的理性又开始说话了:“怎么!他要误会你就让他误会去,我可不想再去向他解释些什么,何况解释也没什么用。”另外,你或许是个害怕破坏表面和谐、害怕引起冲突、不愿表达自身真实感受、怕得罪别人的老好人。表面上看起来大家都是和和气气的,什么事当面都不讲,其实你气得要死,恨得咬牙。    
  这样,你的理性强压下你想与人沟通的冲动,于是你们之间的误解及鸿沟愈加扩大。如此不断累积,最后遭遇的是“沟通已成绝望”的无底深渊。随着问题的愈来愈大,事情变得愈来愈令人不可忍受。此时,想沟通的冲动终于透过层层的压抑,慢慢地转成了想要打人、骂人,甚至想要开车撞人、拿刀砍人的冲动。    
  赛斯在《个人与群体事件的本质》这本书中提到,人们预期自己的动机会是自私的,因为大家都这么说,而当碰到与自己不友善的动机时,甚至可能会聊以为慰,至少有一点,那就是自己还是正常的。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扭曲现象啊!    
  以上所说正是造成人们潜意识出错以及混乱的原因。但是,问题并非出在潜意识本身,而是“意识心”自己的错误观念及理性过度压抑所造成的。因此,由这类潜意识传来的冲动我们是不能盲目跟随的,而是要做进一步的醒悟及自我觉察。想一想自己是否经常压抑想与人沟通及表达真实感受的冲动?是不是不信任自己天生就是善良的,天生就渴望去做有益人类的利他行动?正如赛斯所说:“作为一个人,不但必须要行动,而且还必须要有建设性的行动,他还觉得自己是向善的一个目标而行动。”这样做,多棒啊!    
  理智与冲动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这句古训无时不刻在教育着我们应当理智地面对所发生的事情,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给自己留下终身的悔恨。    
  人生一世,世事变化无常,如何面对所发生的事,是理智的处理,还是冲动地解决,并非人人都能分寸有度地把握。    
  古语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理智的人在遇到问题时,理智对待无聊烦恼,像对待蛛网一样将其轻轻拂去。如果你能想得开,就把烦恼当成是庸人自扰,是生命的浪费吧!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遇事要理智而不冲动,颇为不易,但自寻烦恼,冲动报复也不可取,只图一时痛快真切。个性是舒展了,激情愤慨也释放了,却如同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一个道理。所以,提倡理智,摒弃失控冲动,让无聊寻衅滋事者无生存土壤,自讨没趣。    
  面对繁杂的生活,又有多少人会想到人生寥寥数十年,可用来忏悔、自责的时间有几多。人世间又去哪里寻觅因冲动失控而带来的终生无法弥补的悔恨、遗憾。    
  古往今来,均有“遇事三思而后行”的警寄语,但是有多少人谨遵古训呢?失控后冲动所带来的结果是不可预知的,面对生存中的一切变化,要学会忍耐,忍耐锻炼人的毅力,陶冶人的性情。    
  理智者不幻想一帆风顺;坚强者不畏惧风急浪恶;勇敢者不胆怯坎坷峥嵘,理智地对待现实生活,明天才会更加美丽如画。    
变压力为动力    
  与人共事,要学吃亏。俗云: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左宗棠    
  在很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了几位长跑冠军,加拿大一位长跑教练因此而闻名于世。有很多人来他这里探询他的训练秘密。谁也没有想到他成功的秘密居然是因为有一个神奇的陪练。而这个陪练不是哪个人,而是一只凶猛的狼。    
  因为他训练的队员从事的是长跑项目,所以他一直要求他的队员从家里来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