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同治-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京集团主要是谁呢?王公贵族以奕訢、奕譞为代表。朝廷里面一个叫文祥,文祥是军机大臣,他和奕訢关系好,当时咸丰要逃难到承德的时候,文祥不同意,文祥说应该在北京,肃顺他们不满意,所以五个军机大臣四个到了承德,就把文祥留在北京,五个军机大臣四个都是顾命大臣,就把文祥甩开了丢在北京,文祥肯定不满意。第二是桂良,桂良是奕訢的岳父,到承德的时候,没让桂良去,把桂良留在北京。第三个是宝洌В渲笞隽司蟪迹︿'是户部侍郎,户部尚书是肃顺兼着,他们逃跑之前要钱,装修这个避暑山庄,宝洌得挥星迪衷诟鞲龇矫娑己芾眩靶薮踊海兔蝗帽>匠械拢阉粼诒本5谒母鍪俏绦拇妫褪俏掏樀母盖祝运嗨巢宦幸桓鍪虑楦嗨秤谐逋唬嗨嘲盐绦拇娼滴寮叮粼诒本;褂幸桓鼋屑骤澹腔实鄣睦鲜Γ滴也蝗ィ骤迨巧蕉耍浚苡泄瞧@芳窃厮担⒎秩氡本┑氖焙颍导骤濉叭瘴W保笪W瘴W彀裁牛枥挂娜私牖使谔彀裁徘罢笪W璧灿⒎牖使苡泄瞧怯猩矸莸娜耍腔实鄣睦鲜Γ阆裎南椤⒐鹆迹︿',翁心存,贾桢,地位很高,和社会名流都站在奕訢一边,他们都对八大臣很不满意,这就形成了奕訢这个集团的力量,所以惩办了八大臣,北京的这个集团以奕訢为首的北京集团,可以说是拍手称快。 
  第二就是掌握皇权。八大臣以为他们掌握了实际权力,但是在当时的帝制社会里,最主要权力是同治,同治虽然才六岁,但是那两枚图章在他妈妈手里,一个“御赏”,一个“同道堂”,朝廷里头其他的大臣拟好谕旨之后,盖上章就可以生效,你军机大臣也好,大学士也好,六部尚书也好,盖上章就可以罢免了,盖上章就可以任命,两宫太后和奕訢紧紧地抓住这个皇权,利用这个皇权,一举粉碎了八大臣集团。 
  第三抢占先机。就是先发制人,八大臣集团肯定他们也有想法,他还正在办理丧事呢,还在麻痹,这边已经做好政变准备了,肃顺陪着灵柩还在路上呢,就把你给抓了,抓完了之后,很快迅雷不及掩耳,把三个最主要的两个自尽,一个处斩,其他五位革职。 
  第四破釜沉舟。这一场宫廷斗争可以说是你死我活,八大臣集团把丧事处理完了之后,必然要对付以奕訢为首的集团,和两宫太后,有的书记载,说慈禧在承德听说肃顺向咸丰皇帝建议,就是说汉武帝的时候,那个钩弋夫人的故事,“杀其母而立其子”。这故事是这样的,就是《汉书·外戚传》讲了一个故事,就汉武帝非常宠爱的一个夫人就是钩弋夫人叫赵婕妤,汉武帝晚年要立谁呢?要立钩弋夫人的儿子做太子继承皇位,他怕钩弋夫人将来专权,叫做“主幼母少”,主就是小皇帝年龄太幼,夫人又年轻,必然出现太后专政的局面,先把钩弋夫人杀了,立她的儿子做太子继承皇位,这就是汉昭帝,谁辅政呢?就是大将军霍光,大家都很熟悉了,肃顺用了这个典故提醒咸丰,就是立同治皇帝,把他母亲杀了,免得皇后专权,有的书这样记载,所以咸丰一死,慈禧战战兢兢,不知道哪天就被杀了,完了让她儿子来做皇帝,所以这场政变对慈禧对奕訢都是可以说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所以慈禧,慈安也同意了,和奕訢可以说是破釜沉舟。 
  这场政变的结果,就是两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做议政王、军机大臣,历史又重演了,顺治当年的时候,六岁登极,母后皇太后就是孝庄,皇叔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历史又重演了,几乎完全相似,但是,有两点不同,第一点当年的孝庄太后没有在台前,而是在幕后,用太后训政懿旨的名义,来辅佐他的儿子顺治。慈禧相反,慈禧在台前“垂帘听政”,这是第一。第二点不同,睿亲王多尔衮当时摄政,只是七年,他死了之后,顺治就亲政了,恭亲王奕訢不是,一直到同治死他还是议政王军机大臣,所以同治在位十三年,几乎就没有亲政,“辛酉政变”之后就出现了这么个局面,清朝的体制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垂帘听政”,这是清朝历史上没有过的,后来又演变成皇太后专权,演变成慈禧专权,实际掌握朝政四十二年,影响清朝的历史,影响中国近代的历史,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下一讲,我就要讲同治的新政,同治重修圆明园和同治死因之谜。 
  同治(下)
  一个处于社会动荡之间的王朝,新兴洋务求强;封建保守的顽疾,却使新政浅尝辄止,丧失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六岁登极的小皇帝,十九年的短暂人生,放荡的生活断送了年轻的生命。 
  同治之死是因为天花?还是梅毒? 
  新政之举是功绩?还是败笔? 
  “辛酉政变”之后,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开始了相对平稳的统治。同治朝的13年间,国内正好处在“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大的社会动荡之间。国际处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因此,是一次难得的国内国际条件都有利的历史发展机遇,特别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更是激发了中国人“要维新,要求强”的强烈愿望。 
  面对陌生的西方世界,清政府终于放下架子首次派官员出洋考察,专门与洋人打交道的“总理衙门”成立了,培养外语人才的“同文馆”也诞生了,并且派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西方科学。这些梳着长辫,第一次跨出国门的中国少年,他们的留学经历令人啼笑皆非,他们的人生命运又将怎样? 
  六岁就已登极的同治皇帝,由于母后垂帘听政,独揽大权。到了十八岁才刚刚亲政,他想能像祖辈一样有所建树,也想讨得母后慈禧的欢心,于是,他不顾国力窘困的现实,决然下令,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熟料,他的这一举动在朝廷上下,引发了的一场轩然大波。 
  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同治帝是有幸的:没有兄弟和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同治又是不幸的:和母后慈禧关系不好,婚姻又不如意,刚刚十九岁就一命黄泉了。同治的死因是一个历史的疑案,他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呢?同治之死与他的婚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为我们展现发生在同治朝的风风雨雨。《百家讲坛》11月13日播出,敬请关注。 
  上一讲我们讲了咸丰死了之后,他6岁的儿子同治继承皇位,在同治继承皇位之后,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宫廷政变,就是辛酉政变,在这个之前,为了把顺治的母亲说清楚,我们又介绍一下慈禧的身世和关于慈禧身世的异说,今天我们这一讲,还继续讲同治,我想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讲同治新政,第二个讲同治重修圆明园,第三个讲同治死因疑案。 
  “辛酉政变”之后,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开始了相对平稳的统治。同治朝的13年间,国内正好处在“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大的社会动荡之间。国际处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因此,是一次难得的国内国际条件都有利的历史发展机遇,特别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更是激发了中国人“要维新,要求强”的强烈愿望。 
  因为鸦片战争失败了,定了《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失败了,定了《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先进的中国人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两次都失败了?于是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就是要维新,要改革。这个时候,同治还小,没有亲政,内就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外就是恭亲王奕訢,这个时候他是议政王兼军机大臣。 
  同治新政主要做了这么几件大事,第一设立总理各国衙门,这个衙门的全称叫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就是“总理衙门”,这个机构的设立,不仅是清朝历史上,而且是中国历史上首创。原来处理外国的事情,分在礼部的一部分来做,或者在理藩院下面有一部分在做,主要还是周边的一些国家,正式成立一个中央的国家机构,管理外事工作,还兼有军机处的职能,这是重大的一个制度上的一个创革,总理事务衙门管的事情很宽,外交事务,对外的经济贸易事务,兴办一些新的学堂,兴办一些新的兵工厂,都归总理事务衙门来管,这个机构的总的负责人,当时是恭亲王奕訢,其他还有大学士军机大臣,部的尚书侍郎等重要官员组成,可见这个机构之重要,有了这个机构,后来外国驻清朝的使馆,清朝派到其他外国的使馆,就统一有了一个管理的机构。 
  第二就是出洋考察,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历史,那个法显和玄奘到西天,那西天也是印度,没有出亚洲啊,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意义很重大,但是郑和没有到欧洲,清朝正式的政府派官员到西方进行考察,是从同治开始,派一个人出去看一看嘛,回来跟他报告一下,到底西方是个什么样子,奕訢奏请了两宫太后同意,就决定选派人出洋考察,报名谁也不报,出洋考察?当年有个苏武,到了匈奴那儿就回不来了,谁敢去呀,但是有一个人叫斌椿,这个人63岁了,他说我去,家里人也阻拦,说你都63岁了,这把老骨头你扔到外面怎么办?他还是执意要去。这样呢,从同文馆派了三个学生,因为他们会外语,再加上他儿子,他儿子因为他父亲岁数大了,路上好照顾,一共5个人,出国考察,到了法国的马赛港,他们在海外停留了110天,看了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看了凯旋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