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使儿时的好友,如果谈的都是往事,难有新的火花,久而久之,关系也会淡化。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这不是否定友谊的存在,而是探讨一种使其更长久、更丰富的途径。
创业不是赶早市
作家张爱玲有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出名若是晚了,快乐也要打折。
出名趁早,创业也要趁早,这个时代大家都是急急忙忙的。据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18至24岁的年轻人创业率超过30%,比香港整体创业率高出10多倍。可见年轻人创业是多么的符合潮流。
出名难,创业也难,从某种意义来说,创业的难度可能更大,因为它不是一个人就能做的事,也不是一举就能成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创业者都是像当年刘永好兄弟一样,手里只有一两千块钱,然后魔术似的长到了现在的N个亿。“白手起家”确实是创业的一种模式,但那只是一种,那个时代本来就是个一穷二白的时代,白手起家顺理成章。
现在整个社会市场经济已经渐渐成熟,财富已经相对集中,商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再摸着石头过河,呛水的危险就大了。创业不再是个盲目的举动。
就说香港,那创业率超过30%的18至24岁年轻人,从事的大多是个人服务、商业服务或创造性行业等。太年轻就没有资本,无论是金钱还是经验,都还没有积累。有些行业虽然门槛低,容易进入,谁都能做,但起点也低了,从长远的眼光看,未必对人生有利。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婚嫁乃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尤其是对旧时的女性而言,嫁人那天就是决定她终身命运的一天,对于闯天下的男人来说,行业的选择也是如此。
旧时武林中人,只要拜谁为师,终身就为其门徒,生死都交给他了。手艺人也将拜师学艺看得很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开始打杂,到最后出师,算得上艰苦卓绝。学成之后,一般也就从一而终了,很少改行,因而一个手艺人的命运绝对和行业的兴衰息息相关。
学习一门知识必定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人生有限,不允许你经常改道。而且你所学的那门技艺,所从事的那门行业,往往也影响着自己的思维和气质,要想改行,无异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那当然很难。
所以一开始选择事业的切入点很重要,虽然任何行业都有成功的机会,但并非所有机会都是为你准备的,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又被社会所认同的目标,成功才更有保证。
曾经有媒体评论说,除了GE以外,宝洁是另外一个培育CEO和职业经理人的学校。近十年来,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对宝洁趋之若鹜。每年中国宝洁都招聘大学生150人左右,而每年从“宝洁帝国”中走出去的人也在50人左右。
到一流的企业,不仅是为了一流的薪资,也是为了学到一流的本事,到宝洁打工,犹如到北大上学,具有相同的意义。
管理学家德鲁克说:“那些典型的小企业没有经验,也没有训练。实际上,最成功的年轻企业家是在大企业组织中工作过5至8年的人,他们可以从中学到经营管理方法,学会如何作现金流分析,如何搞好人员培训,如何委派工作并建立一个班子……强大的能力是在你开创企业之前5至10年的管理经验中取得的。如果你没有,你就会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犯错误。”
统计表明,在全球500家成长最快的企业中,71%的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资源都是来自企业创始人原来就职的企业。
经历也是一种资源,从大公司出来创业的人拥有一种“年龄资产”,他们有着在职业生涯中累积起来的环境优势,受人尊敬的专业声誉、经济上的自由度以及行业中的“知情人”地位。
创业不是赶早市,去得早就可能捡个便宜。也许开始得早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允许你多犯错误,跌倒了还有时间爬起来。但换个角度想,既然跌倒是难免的,为什么不在人家的企业里去多跌几次呢?把该跌的跤跌了,以后就走得顺了。创业毕竟是一辈子的事。
当家才知柴米贵
打工的人常常这样算账:老板进了多少货,进价多少,卖价多少,赚了多少,才分给我多少;或者这样想,我工资多少,创造的价值多少,剩下多少被老板剥削了。照这样算下去,世界上有多少个老板,就有多少个黑心肝。
其实有很多账是只有老板自己清楚的,也许一笔生意是赚了很多,但一年中还有很多没有生意的时候,没有生意仍然有支出,所以公司不能不有所储备。另外还有一些生意是亏本的,公司要办下去,总得扯平了算账,削高补低,才能维持。既然亏本的时候工资要照发,赚了钱也不可能全部分光,老板和打工仔的着眼点不同,算法也不一样。
不少人往往过高估计自己,只算自己创造的价值,不算自己产生的消耗,更看不到自己所取得的一切,必须依靠企业这个平台,而搭建这个平台所消耗的庞大费用,是需要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来分担的。
打工者的局限在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得见具体的业务,看不见整个企业的运作。要营造好企业这个平台,老板所付出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还有精力、学识、智慧,这些也许就是他人生的全部贮备,是一个人的生命精华,这笔账又该如何去算呢?
俗语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才知父母恩。小孩子往往只看见父母的威风,不知道父母的辛劳,老板的处境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是不为部属所理解的。
宝贵的安全感
现在,富豪越来越多,数量多了自然影响就大,不仅是风光无限的,就像被杀被害这样的黑色事件,也越来越屡见不鲜。
2003年一开年,山西海鑫集团董事长李海仓在办公室遭枪击身亡;紧接着温州亿万富翁周祖豹又在家门口被一伙凶徒刺杀身亡。一时间关注私企老板的人身安全问题不仅成了街谈巷议,而且还成了2003年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热点话题。大陆首富刘永好直言不讳告诉媒体,他拥有一批私人保镖,“从部队下来的,相当不错。”还有四川省公安厅厅长特意为他提供的24小时热线电话,以便随时给予帮助。
俗话说在商言商,但在商之人,并非一味的只言商,人之于社会,就像鱼之于水,水质恶化,鱼就呼吸困难,人要想生活得好,也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
富人的钱,其实是取之于社会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环境对他尤为重要。商人为什么应酬多?并非都是在谈生意。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场,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能量越大,影响的范围越广,影响的力量越强,如果以他为核心画一个圆,能量越大的人,圆周越大,与社会接确的面也越宽,需要培植的环境就更复杂。
人类最初是不懂得保护环境的,只知道索取,什么东西有用就只管用,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刚富起来的人,也不大懂得环境的重要,一切向钱看,有奶便是娘,被人视为势利小人。创业之初的势利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形势严峻,容不得心慈手软,而且他也实在没有多少可以失去,可以忧虑的。
现在的人类重视环保,是因为环境的恶化,已经危及了自身的安全,取之无度,最后就是取无可取。说到底,环保也是个功利的事情。
当富人终于也像人类一样,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昌盛,身上的负担也就越来越沉重,不安全因素也多起来了。
富人赚钱越多,整个社会的贫富悬殊越大,富人的财富,就越来越成为话题,让他听着就揪心。古人说,千夫所指,无疾而终,太被人惦记不是个好事。于是富人尽量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给人慈祥可亲的印象,时不时还得施舍几个,让穷人的愤怒化为感激。蚀财免灾,主动拿出来总比被迫拿出来好。
作为首富,刘永好说话也是有水平的,他说,除了政府的保护外,“企业家自身也要做得好些。比如,正确对待员工、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竞争对手。还有,民营企业家应以一种健康的、共赢的心态处世,这样可以减少激化矛盾。”
大事往往是从小事引起,一言不慎,可能惹来杀身之祸。而多做好事,就算没有直接的利益,起码对安全是有好处的,不出事就是最好的事。
每年人大、政协开会,都会有很多富人露脸,他们向来视时间为金钱,但尽管这个会不赚钱,他们还是开得很积极,并没有浪费时间的感觉。富人只有钱是不够的,很多时候,一种政治地位,不仅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还有更多的安全感。
富人身边的不安全因素,除了已经取得的财富,可能招致的觊觎,还有他自身在竞争中面临的风险。这种不安全感来自于事业本身。
越快的车越危险,发展越快的企业风险越大。如果某个企业家发展到某个时刻就嘎然而止,把事业兑换成金钱,从此告老还乡,那笔巨款是一辈子也享用不完的。但这样的人几乎没有,事业一旦发展起来,人就像绑上了战车,想下也下不来了。一路拚杀的结果,也许是更加辉煌,也许是血本无归,人生就是这样。
富人再富,永远都在焦虑之中,永远没有安全感。所以富人就算有很多钱可以保养身体,头发还是白得快,只是染过以后,外人发现不了而已。
老板都有血泪账
事实上很多老板在日常生活方面花钱还不如职员潇洒,而且大老板往往比小老板朴素。
当钱很少时,它是钱,每一角每一分都有具体的用处,而当钱很多时,钱就成了数字,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花销关系不大。大多数老板并非每天西装革履,随身带着支票本和信用卡,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