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存:20家有影响力的企业 25年生存发展历程-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正是因为从自己切身需要而推及大众的切身需要,站在大众立场上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才 有了名垂青史的T型车,才使汽车成为广大消费者的代步工具,才创造出了巨大的市场和大 规 模生产方式,进而改变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可见,从朴素的思想出发才可能引发原创性 的创新,满足最广大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才可能做成大企业。
  遵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法则,即适者生存的法则,以此作为大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制度的基础,就这么简单。惟其简单,才最彻底、最具体,当然也最难做到。
  从以上的列举中我们看到,正是那些伟大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奉行的朴素原则,成就了伟 大的企业。这些朴素的思想和原则是这些杰出企业建立企业制度的依据,是企业重大决策的 指导方针,是务实的管理作风的内在品格。 伟大出自平凡,真理就是这样简单。
  我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骆驼又一次穿越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千里沙漠,凯旋归来。
  马和驴想找这位英雄介绍经验。“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老骆驼说,“认准目标,耐住性子 ,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到达了目的地。”
  “就这些?没有了?”马和驴问。
  “没有了,就这些。”
  “唉!”马说,“我以为他能说出些惊人的话来,谁知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就完了。”
  “一点儿也不精彩,令人失望!”驴也深有同感。
  其实,真理都是很简单的,就看你去不去做。人才、技术、资金、环境,这些物质要素对一 个企业的成功来说固然重要,但不是成功的根本。
  旧中国的许多民族资本企业都把“产业报国”、“实业报国”作为企业最高目标。天津东亚 毛纺公司提出“若不效忠国家,要我做什么”的原则,确定企业最高目标——公司之主 义为“以生产辅助社会之进步”;上海银行的“三大行训”反映了企业最高目标——服务社会,辅助工商实业,抵制国际经济侵略。
  天津永利碱厂的最高目标则从企业口号中反映出来——实业救国,科学救国。
  今天的许多中国企业同样如此,长虹集团把“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 海尔集团则把“创造中国的世界名牌”定为企业最高目标。
  由此不难看出:成功的企业总是简单的。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企业使命最终是要回归到根本,而所谓“根本”,最终 的表述,是哲学。只有在哲学意义上的解说、诠释才可能成为企业的“宗教”,才可能据此 建立起崇拜性的文化。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谈到企业成功因素时说:“我相信一个公司惟有在一个哲学的方针 受到遵循时,才能成功。”
  谈到哲学,我们就不能不谈华为和《华为公司基本法》。我以为,这是中国企业冷静和成熟 的表现。
  四十多年前,毛泽东主席提笔在我国第一部企业管理大法“鞍钢宪法”上批示:“鞍钢宪法 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其自豪与赞许之情溢于言表。
  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历史在转了一圈之后,又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华为是一家专门 从 事通信产品研制开发的高科技企业,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创业,如今已成长为拥有九千多名员 工、年销售收入近百亿元、名列全国电子百强前茅的大公司。十年来,公司销售收入以较高 的速度持续增长,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创业。在辉煌的成绩面前,华为老总任正非在思考: 企业进入第二次创业时,如何正确处理企业面对的各种新问题和矛盾,如何为企业的可持续 发展建立有效的动力机制。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他们经历了三年的探索,在对公司创业以来 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作了高度的凝练和概括,对 公司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政策作了全面的总结。
  许多管理人士认为:“鞍钢宪法”中所主张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甚至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企 业 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鞍钢宪法”的诞生却未能使中国的企业管理形成自己的特色 。而 后来,更是把“鞍钢宪法”这个婴儿连同洗澡水一同泼掉了,致使中国的企业管理进入了 无序状态。
  《华为公司基本法》内容涵盖了企业发展战略、产品与技术政策、组织建立的原则、人力资 源管理与开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其中心内容是企业的核 心价值观。
  任正非:在思考《华为的冬天》吗?
  华为总裁任正非描述说: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适合全体员工的一道菜,一个企业只能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来 统一企业的文化与管理。它应该是公司员工共同认同的规范与尺度。一个企业可持续成长 的关键在于企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动力机制,这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 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为其接班人所接受,接班人必须具有自我批判能力。自我批判能力就像 刨土一样,管理思想的土壤松动,为持续创新的种子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海尔张瑞敏曾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企业管理最终是哲学。
  这是中国企业家在哲学层面的清醒和成熟。
  联想柳传志带领联想的成功,有个重要原因是柳传志在哲学层面上主导了这个企业。而所 有事情上升到哲学层面就变得简单了。
  柳传志在联想建立了一种“崇拜性”的文化,这种崇拜,是对柳传志个人,但又超脱出了个 人。柳传志既是这个崇拜的“符号”,又不是这个符号的全部。
  这就是柳传志被公认为是今天的企业领袖的原因。
  成功地建立起企业内部崇拜性文化的企业,可以影响到企业外部,影响到企业的客户。而这 种崇拜只有在超越对“人”的崇拜之上时才有可能。
  这只有使命崇拜可以担纲。
  使命是企业的灵魂。人没有灵魂也就没有了生命,组织没有灵魂,也就没有了生存发展的动 力。
  从国际上看同样如此。日本引人注目的崛起不是简单地运用质量控制实现的,其基础是靠全 国一致的民族精神,以及企业家发扬利用这种精神并融合了管理以及人的道德良心之后的使 命崇拜。在世界范围看,只有在日本企业中的日本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人”、“公 司人”。

第六章 建立灯塔
  人类组织的产生,正是人类希望实现自身目标的结果,通过 有效的管理,人们 得以将自身的目标转化成具体的行动。所以,目标是如此重要,它是企业前进中的灯塔。
  “世界第一”的目标,使格兰仕成为世界微波炉龙头老大;“数一数二”成就了GE的霸业。

引言
  半个多世纪前杜拉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管理的五大基础之一,是制定目标。 杜拉克认为:“管理者要完成的任务必须来源于公司的目标。所有组织都会因目标和获取目 标成果的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他甚至认为:“最有效的管理原则之一,即让人们目标一 致、齐心协力的途径之一,就是使组织的目标具体化。管理根本的挑战就是将自己组织机构 肩负的使命转换为具体行动的目标。” 目标是生存的第一动力。
  目标也是企业的战略。联想的柳传志多次讲道,中国民营企业最缺少的是战略思维和战略决 策。 以资产和财富增值速度来说,蒙牛乳业是中国经济繁荣造就的一个神话:1998年以1000万起 家,到2003年底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人民币。对此,蒙牛乳业董事长牛根生认为,对于发展 中的企业来说,做大做强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关系。如果没有做大的速度,就没有做强的机会 。企业要做大,大远见决定了成败。他说:“心有多大牌子才有多大。只有大远见才能有可 能获得发展的平台。蒙牛从1000万起家,四年时间发展到53亿元,很重要的是大目标。当我 们确定一个目标后,在变化的市场当中,我们不是修正目标,而是不停地修正手段。一切人 力、物力、财力,包括人的思维和情感都向这个目标自动集中。如果不是这样,蒙牛的发展 不会这么快。”
  人类组织的产生,正是人类希望实现自身目标的结果。通过有效管理,人们得以将自身的目 标转化成具体的行动。
  对管理最根本的挑战,是将自己的组织机构肩负的使命转换为具体行动。最为有效的管理原 则之一,也是人人目标一致、齐心协力的途径之一,是使组织目标的具体化。
  使命与目标相比较,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是说,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目的,是“魂” ,是基本不变的信仰;使命就像北极星一样,能让企业有一个明确的大方向,引导组织努 力向前。而目标是血肉,是“活动”的血液,是随时随势变化调整的。联系是说,使命是组 织“最终 、最高”的终极目标,一般很难实现,是必须一直努力向前的大方向,是永 远的未完成式。而目标则不然,它是可以实现的,是可以在一段时间 内完成的。目标是使命在某个阶段的具体化。当然,旧的目标实现了,新的目标又将确立。 组织为达成使命需要具体的目标。
  “企者”,“好高务远”之人。按《辞海》的解释,“企”是将脚后跟踮起 来 ,向前探望,所谓“企跟探身远望”者。清末民初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 里谈到,凡做大学问、成就大事业者,必经历三种不同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 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做企业同样如此。没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