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的一个和新增加的一个,都是边际的一个。比如现在一共有99个东西,第99个是最后一个,它是边际的一个,而第100个,是新增加的,或者将要增加的,也就是边际。?
边际意味着微小的变化,所以,最后的一个,与新增加的一个,相差非常小。它们引起的变化的差异也非常小。在数学上,这叫〃连续〃。?
第5节:经济学如何看世界(2)
可能有人说,第99个和第100个可能差的非常多,那是单位太大的缘故,只要不断缩小单位,一定能做到相差非常小。?
边际考虑是一种只看现在和将来而不管过去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过去了的事情就过去了,它对人们现在的决策没有影响。?
就像我们平时说的,覆水难收。我们不必总是记挂过去,那是没有用的,我们只需要考虑新增加的因素和它引起的后果就可以了。?
比如今天晚上要举行足球比赛,可是临近比赛的当口,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有两种情况:一是,你已经买了票,票价还不便宜,500块钱一张,是你近半个月的工资,而且不能退票。另一种情况是,别人送了你一张票,可是票不能转手,也不能退。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去还是不去看比赛,有没有什么不同呢?有人说自己买了票后去看的可能性,比别人送票的更大些。?
也许你真的这样想,可是你这样做是不理性的。其实,这两种情况,对你今晚是否去看比赛的决策的影响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也就是在这两种情况下,你看比赛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为什么?因为票不能退,买票的钱拿不回来了,在经济学上这叫〃沉没成本〃,即一旦支出就无法收回的成本。你晚上是不是去看比赛,仅仅取决于从现在开始将要发生的情况,所以,必须进行边际考虑,看新增加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的比较。?
在这两种情况下,增加的收益都是看比赛带来的愉悦感,新增加的成本都是淋雨带来的不舒服。如果你觉得淋雨不算什么,只要能看到比赛就高兴,则不管你是自己买票还是别人送的票,都会去看;反之,则不会去。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不要再考虑买票的钱,那些事情已经过去了。?
经济学认为,某种要素的贡献,也是由其边际的一单位的贡献决定的。?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是关于农民种粮食的。?
假定只有一亩地,如果一个人种,可以打1 000斤稻米,但是两个人却不会打2 000斤,只能打1 800斤,三个人只能打1 900斤,等等。想想,如果是1万个人,能打多少斤??
0斤!因为1万个人一块上去会把土地踏平的。?
从中可以观察到一个规律,第二个人没有第一个人打的稻米多,第三个人没有第二个人打的多,依此类推。总之,后一个人没有前一个人打的多。经济学家把这个规律叫做〃边际产量递减〃,也就是说新增加的人所增加的总产量越来越少。?
边际产量递减,没法证明,但是也不能推翻,它是个公理。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产量不递减,那就是递增或者不变。我们看看这是否可能。?
如果边际产量不变,那就意味着后一个农民的产量永远与前一个一样多,那我只要用一亩地,就可以生产出养活全中国人需要的粮食,只要不断地增加农民就行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递增了。?
回到问题上来。如果有100个人来种这一亩地,那么每个农民应该得到多少工资,也就是多少稻米呢?因为每个农民并没有差异,所以他们得到的稻米应该是一样多的。农民得到多少,取决于农民的劳动贡献有多大。?
那么,这个贡献是第一个人的产量1 000斤,还是所有这100个人的产量总和的平均数,抑或是其他呢??
不可能是1 000斤,因为一共也没有这么多的稻米。?
所以,一般人会说是平均数,也就是把所有100个人的产量加起来,除以100。这似乎有道理,既然每个人得到的都一样多,当然得是平均数。?
不能给农民这么多!因为每个人拿走平均的产量,农民就把所有稻米都拿走了。土地的主人不会同意。?
每个人到底能分得多少稻米,必须进行边际考虑。也就是看最后一个人,即第100个人的产量是多少。比如是10斤,也就是说,由于增加最后一个人所增加的产量是10斤,这个产量就叫〃边际产量〃。?
经济学家说,每个人应该获得的稻米就是这个边际产量,即10斤。?
为什么?因为每个人劳动的贡献只有 10斤!?
最后一个人对粮食的贡献只有10斤,这一点,大家都不会有异议吧?那我说,每个人,包括第一个人的劳动的贡献也只有10斤。你信不信??
首先,稻米能生产出来,不仅仅靠农民的劳动,还要有土地,因此,稻米是劳动和土地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土地对总产量也有贡献,产量不全是农民的贡献。?
其次,如果让第一个农民最后一个来,他能打的稻米也只能是10斤,而不再是1 000斤;让最后一个人第一个来,他打的稻米也将是?1 000?斤,而不再是10斤。原来的第一个人打的稻米多,惟一的原因在于他是第一个来的。?
第6节:经济学如何看世界(3)
第一个来的和最后一个来的,有什么区别?区别就是:第一个人自己用1亩地,而最后一个人只能用1%亩的地!?
因此,第一个人打的稻米多,是因为他用的地多;最后一个人打的少,是因为他用的地少。他们交换位置后,打的一样多。这说明,他们劳动的贡献是没有差别的,都是10斤。?
农民应该按照自己劳动的贡献分得稻米,也就是每人10斤。?
剩余的稻米都是土地的贡献,在第一个人的1 000斤中,有990斤是土地的贡献;在第100个人的10斤中,土地的贡献是0。劳动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土地的边际产量也递减。?
剥削是什么呢?就是地主给农民的粮食还不到10斤,低于农民的贡献。?
从小到大,很多人养成一个观念,那就是:粮食完全是农民打出来的。边际原理告诉我们,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土地不但有贡献,而且仔细想想,我们能吃到粮食,是劳动的作用更根本还是土地更根本?显然是土地!离开了土地,本事再大的农民,也生产不出粮食来;而没有劳动,土地自己也能长出粮食来,人类的祖先就是靠着土地的自然赐予过活的。?
有人还说,农民的劳动是最值得尊重的,因为它最辛苦。但是辛苦不是值得尊敬的理由,至少不是惟一的理由。创造新世界的劳动,也许不那么辛苦,但是也很值得尊重,比如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的劳动。?
记住,是最后一个人的产量决定所有人的产量和工资,不是第一个人的产量,也不是平均产量。这就是边际决定的原理。?
这是大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资本实证论》里讲的。?
再举一个例子。假定一个农民某年生产了五袋粮食,他要安排这五袋粮食的用途。他一定是按照重要性从大到小的顺序安排。?
第一袋,用于吃,这个对他最要紧。?
第二袋,用于增强体力和精力。?
第三袋,用于酿酒,因为他要喝酒。?
第四袋,用于养家禽,因为他要吃肉,但是吃肉没有喝酒重要。?
第五袋,用于养鹦鹉。因为他觉得他能想像的用途,都已经有了安排,实在找不到什么别的可以安排的了,想了很久,才想起这种用途。?
我们买东西,不是为了获得商品本身,而是因为商品对我们有用,这种有用是主观上的有用。经济学把商品能够满足人的主观愿望的东西,叫效用。我们消费就是为了获得效用,而且是最大的效用。?
与边际产量递减类似,效用也是递减的。以上边的例子来说,第二袋粮食的效用比第一袋小,第三袋比第二袋小,依此类推。第五袋粮食的效用是最小的。这叫〃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也是个公理,不能证明,但可以说明。如果边际效用不递减,那就是边际效用不变或者递增。?
以吃馒头为例,假如边际效用不变,也就是后面一个馒头,永远跟前面一个一样好吃,那会发生什么?我们将永远吃下去,永远吃不饱!更不必说边际效用递增了。?
认可了边际效用递减,再看上边的例子。?
第一袋粮食对农民的效用最大,如果让他卖,他要收取最高的价格,比如100元;第二袋对他的效用要小一些,他能接受的价格也低一些,比如80元;依此类推,第三袋是60元,第四袋是40元,第五袋对他的效用是最小的,如果让农民出手,只要20元就可以。?
如果他要出手全部五袋粮食,每一袋的价格应该是一样的,那这个价格是多少呢?是100元,还是80、60、40、20元??
是20元!为什么??
假设这个农民很不幸,丢了一袋粮食,请问,他要放弃哪种效用?是不吃饭,还是不喝酒,抑或是其他效用?对了,是放弃养鹦鹉。也就是说,丢失的那一袋粮食对他的影响,或者他所失去的效用,就是养鹦鹉给他带来的快乐。所以,这袋粮食只值20元。?
问题在于,养鹦鹉的这一袋粮食,不是五袋中特定的一袋,而是其中的任何一袋。所以,当他有五袋粮食的时候,每一袋都仅仅值20元。?
如果他又丢了一袋,他失去的就不是养鹦鹉的效用,而是吃肉的效用了。所以,当他有四袋粮食时,每袋粮食就值40元了。?
依此类推。当有三袋粮食的时候,每袋的价值就是60元;当有两袋时